隨著行政院在八月底通過院版草案,政府、民間研擬已久的人工智慧基本法立法程序可望在立院新會期有所進展。從初期至當下,倡議者認為在此時為AI制定基本法的意義何在?
2016、2017年以來,人工智慧逐漸進入國家政策核心。這在疫情加速數位化、ChatGPT領頭將生成式AI引入大眾生活後,趨勢愈加明確。2023年便提出民間版AI 基本法草案的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在9月19日舉辦新書發表會,產官學界專家再度齊聚一堂交流觀點。
行政院在八月底通過由數發部綜整草擬的AI基本法草案,並決議核轉立法院審議。立法院仍未就諸多版本達成共識,但AI基本法有望在新會期獲列優先法案。國民黨立委葛如鈞在會上重申,將致力推進三讀程序。
在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最新學術論著《台灣人工智慧基本法之研議與形成》發表會上,董事長朱兆民指出,當前AI科技進展快速,需要一部基本法律作為法治的上位法源,既要保護人民權益,也要守護產業創新的空間。他樂見行政院版本出爐,期望催生更多社會討論,訂定出對台灣最好的一套法律。
要跟上美國速度,行動勝於討論
基本法有助於打造社會看待人工智慧的共識基礎,曾在2019年提出AI基本法草案的前立委許毓仁則不是這麼確定這是現下的工作重心。
許毓仁對《遠見》解釋,反觀2019年的時空背景,在人工智慧成為愈來愈多應用的底層技術時,他認定需要一套基本法作為指引框架。但如今人工智慧已從專業、艱澀的技術主題,成為大眾日常互動的工具,更是地緣競爭的關鍵戰場。
他指出,川普(Donald Trump)政權面對人工智慧的核心態度是放鬆監管、加速創新,確保與中國競爭時的優勢。在美國快速前行時,現於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任資深研究員的許毓仁表示,「這讓我覺得台灣不能夠卡在立法、甚至是黨派之爭上,這樣會喪失很多先機與商機。」
許毓仁解釋,基本法有其價值,但強調行動內容的AI發展策略可能是更應該投入心力之處。「我們已花太多時間在討論,」他認為,能反映科技快速迭代的靈活行動,是現下的重點。
以基本法作為「火車頭」,催動各部門推動相關立法
眼見疫情、ChatGPT推出以來的生活變化,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王紀軒相信,針對人工智慧治理的相關立法更加重要,而AI基本法可以起到「火車頭」的效果。
目前公部門如行政院、特定產業如金融業等,皆已發布人工智慧參考指引。立法部分,交通、醫療等產業也有涉及人工智慧的相關法規。然而,一套基本法有助於確立原則及政策方向。
王紀軒對《遠見》解釋,理想情況下,人工智慧基本法將發揮定錨效果,有如制度上的火車頭,鼓勵相關部門更加積極展開立法。尤其基本法一般包含一項要求政府各機關審視現有法規是否符合基本法精神的條款,這就會讓各部門「動起來」。
王紀軒表示,「基本法一旦能夠確立的話,可能會進入一波因應人工智慧社會的相關立法活動。」
王紀軒觀察,近年來,各國家及地區的人工智慧基本性規範文件,內容範圍可說是高度重疊。這顯示相關倫理觀念已經成熟,如今只是把觀念轉為法律原則的工作。
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朱兆民則指出,透過基本法落定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理念、規範、倫理原則,讓產、學界及一般民眾都能有基礎了解,各政府機關亦可在這樣的框架下制定相關願景與行動。推動基本法與各領域行動計畫,可並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