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倒數 最後倒數 訂遠見最佳時機,「兩年送一年」優惠只到9/30

生成式AI泡沫化無妨,重點是要投資在「啤酒」上!

陳向豪 Vincent
user

陳向豪 Vincent

2025-09-19

瀏覽數 50+

MIT與顧能研究指出,企業投資AI前,必須先釐清「泡沫與啤酒」的界線。僅為情境配圖,Unsplash by YesMore Content
MIT與顧能研究指出,企業投資AI前,必須先釐清「泡沫與啤酒」的界線。僅為情境配圖,Unsplash by YesMore Content
00:00
00:00

編按:生成式AI正掀起全球熱潮,但其實,有高達95%專案無法帶來財務成效,真正能釀出價值的,僅剩5%。MIT與顧能研究指出,企業投資AI前,必須先釐清「泡沫與啤酒」的界線。也就是說,在幻滅來臨前,應重新審視這場技術泡沫。

自從2022年底起,生成式AI風風火火了近三年的時間,由我們《數創實驗室》社群經營的Podcast,也在過去一年中,探討無數與AI相關的技術演進與趨勢變化。

不過,近來我益發感受到,在各種技術測試中,雖然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頻頻創下佳績,但當我和團隊實際將這些LLM工具導入社群的經營流程時,明顯發現跑分上的優勢,與我們日常使用中的真實體感,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差。

這種技術指標與現實應用之間的落差,也讓我再次好奇:雖然我們看好生成式AI的前景,但生成式AI是否仍有被過度吹捧的現象?

近期,一份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NANDA團隊的研究報告《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剛好解答我心中的部分疑惑。這篇報告的研究人員,訪問上百位企業高階主管與數百名員工,發現多達95%的生成式AI專案,確實「無法」帶來財務效益。

另一份研究報告,來自知名科技顧問公司顧能(Gartner),其提醒生成式AI在多個應用領域,已進入「幻滅期」。甚至,連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都坦言,市場確實存在泡沫。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都坦言,市場確實存在泡沫。達志影像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都坦言,市場確實存在泡沫。達志影像

生成式AI屬於「肥皂泡泡」,還是「啤酒泡泡」?

在經濟學裡,「泡沫」是指資產價格在一段時間大幅偏離其內在價值,而這個落差由投機或非理性的預期推動。阿里巴巴前CEO衛哲曾提出一個我很喜歡的泡沫比喻。他說,科技的泡沫有兩種,一種是「肥皂泡泡」,破掉後,什麼都不會留下;另一種是「啤酒泡泡」,雖然泡沫會褪去,但底下仍有實質的啤酒支撐。前者往往隨著熱潮散去而煙消雲散,後者則會留下技術突破、產業基建,或是人才累積。

那麼,生成式AI屬於哪一種?

在我看來,它更像是「啤酒泡泡」。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吹捧,但實際上,已確實改變我們的工作跟生活方式,反應實質的應用價值。最客觀的佐證是,每當ChatGPT當機時,幾乎立刻就會成為新聞,這正反映它深度滲入日常工作與生活,其影響力已無法被忽視。

因此,若說生成式AI的泡沫是肥皂泡泡,或許又過於悲觀。

AI泡沫是真的?MIT研究結果提醒了什麼?

如果各位讀者對上述觀點有共鳴,那麼,下一步就值得思考:究竟,我們該如何區分當前生成式AI的「泡沫」與「啤酒」部分?對正將生成式AI落地在公司或個人工作流的先驅者而言,文章開頭提到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或許正為我們提供一扇觀察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5%的生成式AI專案,為何能存活下來,成為實質的「啤酒」。

以下,是MIT研究整理的四個特徵:

【免費報名】與郝哥來場高工導讀會,帶你打開兩本改變人生思維的關鍵之書

1.由下而上推動的AI專案,並取得高階主管支持

這點看起來有點矛盾,但實際上非常合理,因為痛點最容易被一線團隊發現。然而,若沒有高層支持,專案很容易因資源不足或戰略衝突而被擱置。能結合前線洞察與上層支持的專案,才可能沉澱為啤酒。

2.具有數據化的基礎,才追求AI化

不論是哪種類型的AI,都需建立於數據化的基礎上。若公司的數據仍停留在紙本階段,例如,一些醫院或診所的醫師手寫病例資料,不可能將AI直接套用在紙本數據上,然後期待魔法發生。唯有打好數據化的基礎,AI才能將數據釀成啤酒。這裡的數據,包含表格型態的結構化數據與文本、圖片等非結構化數據。

3.公司規模小,且有較年輕的管理者

研究發現,小公司的成功率較高,這並非指大公司就必然失敗,但規模龐大的組織常被流程拖沓,也是不爭的事實;反之,小公司則因決策速度、資源配置上更靈活,加上年輕管理層通常對新技術的接受度較高,使得AI專案的推動相對順暢,更容易釀出勝利的啤酒。

4.外購系統優先於內部自建

研究顯示,外購的成功率約為67%,幾乎是內部自建的兩倍(33%)。表面上,外購似乎更具優勢,但我對這點抱持保留態度。因為通常有能力自建AI系統的,多半是技術基礎較深厚、規模較大的公司;而傾向外購的,往往是規模較小、歷史包袱比較少的公司。因此,似乎較難單憑此數據下定論,需進一步釐清,差異究竟源於單純「自建vs.外購」的策略選擇,還是只是間接反應「公司規模」的差異。

唯有打好數據化的基礎,AI才能將數據釀成啤酒。取自微軟官網

唯有打好數據化的基礎,AI才能將數據釀成啤酒。取自微軟官網

大數據浪潮啟示錄!泡沫褪去,酒香才顯

十年前的大數據浪潮,已給過我們一次借鏡。當時,「數據是新石油」的口號鋪天蓋地,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計畫訪問學者戴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教授,甚至曾在2012年10月號的《哈佛商業評論》撰寫專文,稱資料科學家是21世紀〈企業最誘人的職缺〉。

然而,許多公司投入龐大基建,最後卻發現與自身業務關聯有限。

但,這代表大數據毫無價值嗎?不是的,反觀大數據的歷史,泡沫褪去之後,留下的正是判別式AI(更精確的說,是以「監督式」與「非監督式」學習為核心的機器學習方法論),以及圍繞著這類型AI搭建起來的應用體系。例如,Google、Meta、支付寶等巨頭,都是站在那波浪潮的基礎上,進而壯大起來。

回顧每一次科技浪潮,如同Gartner提出的知名「技術成熟度曲線」,從網路、雲端到大數據,無一不是經歷了由繁榮到幻滅,再到落地的循環。當下真正值得關注的,不完全是泡沫何時褪去,而是思考得更前瞻,深入探索當浪潮褪去後,哪些技術、流程與人才會留存下來。而判斷的標準,建議以落地應用是否有足夠的商業價值,才更能避免把資源投入在泡沫之上,即便它是會留下實質啤酒的泡泡。

(作者專欄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