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府推出了許多新政策,希望能挽救出生率。從生育補助、家庭照顧假,到「婚育宅」方案。已達適婚可生育年齡的Y世代女性如我,看看週遭朋友個案後,坦白說這些補助好康不能說全無吸引力,但就此交換我下半輩子養小孩的長期承諾,依然有點難。就讓我來說說已婚朋友與我的真實困境。
官方數據顯示,台灣的總生育率已連續多年在全球敬陪末座。面對人口結構快速老化、勞動力萎縮的警訊,最近看到政府狂推一波新政策:家庭照顧假、婚育宅、生育補助增加,看得出來有賣力在挽救少子化。首先,我覺得這些措施在政策設計上無疑都是善意的,意圖降低年輕世代在婚育上的經濟與生活壓力。
婚育宅解決房子買不起,有用嗎?
然而,身為一位正處於適婚與適合生育年齡的Y世代女性,我不得不思考:這些補助真的能讓我心動嗎?或者說,補助所能解決的,只是婚育難題中的冰山一角?
以「婚育宅」為例,政府希望透過提供相對優惠的住宅方案,幫助年輕人築巢,進而願意成家、生子。從表面看,這似乎是一種相當務實的做法:畢竟「成家」與「立業」常常被視為結婚生子的前提,而高房價正是壓在年輕世代身上的巨大負擔。
但是,當我冷靜思考,房子固然重要,但婚育的決策並不只取決於有沒有屋頂。更多時候,我會問自己:即使有了婚育宅,孩子的養育成本是否因此大幅下降?在職場上,懷孕與育兒的女性是否能獲得足夠的支持?養兒育女所需的時間與精力,能否在現有制度下得到合理的補償?換言之,婚育宅像是一個起點,但它遠不是答案。
生育補助領了,她還是捉襟見肘
接著18日政府又公布了加碼生育補助的消息,現在中央加地方可以一胎補助高達新台幣10萬甚至14萬。誠然,生育補助增加可以減輕部分開銷,像是坐月子中心的費用、嬰兒用品的採購,或是支付托嬰前期的開銷。然而,當我觀察周遭的朋友時,發現補助金往往只能解決短期壓力,卻無法改變長期困境。
舉例來說,我的一位同學在台北生下第一胎,雖然領取了政府的生育津貼,但隨著孩子進入托嬰階段,每月動輒兩萬多元的費用,仍舊讓夫妻倆捉襟見肘。更別提當孩子長大後,補習、才藝班、教育費用像滾雪球般增加,補助那點錢早已杯水車薪。因此,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有沒有補助」,而在於補助能不能持續且系統性地支撐整個育兒過程。
養小孩不只是金錢上「值不值得」,更是人生選擇的「值不值得」
作為適婚女性,我最常糾結的問題是:如果選擇生小孩,我是否就必須暫時放棄職場發展?這不只是金錢上的「值得不值得」,更是人生選擇上的「值不值得」。很多時候,女性在職場上面臨的挑戰並非來自能力不足,而是來自「角色衝突」。
我觀察到不少職場前輩,在成為母親後不得不調整職涯軌跡。有些人選擇降薪換取彈性工時,有些人直接離開原本的產業,只因為那份工作無法與家庭責任兼顧。
當然,也有少數幸運者,他們的公司提供完善的育嬰假制度,甚至有彈性遠端工作機制,使得她們能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像是近期媒體報導的生育力調查中一些友善職場個案即是。
但這畢竟是例外,絕非普遍現象。對我而言,如果社會環境沒有提供足夠的支持,那麼「為了養小孩放棄工作」就會變成一種高風險的賭注:失去的不只是眼前的薪水,還包括職涯累積的專業、人脈與成就感。
我常常透過觀察朋友的婚育經驗,來反思自己的選擇。
1. 全職媽媽型
一位大學閨蜜在婚後不久便辭職專心帶孩子。她確實享受親子時光,但也曾私下感歎,自己與社會脫節多年,重返職場的難度極高。她形容這是一種「用青春換家庭」的選擇。
2. 職場堅守型
另一位同事則在生產後,選擇聘請保母與請長輩協助,讓自己能快速回歸職場。她的職業地位因此沒有中斷,薪水甚至在幾年內翻倍。但她也承受了「陪伴感不足」的內疚,常常覺得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
3. 平衡摸索型
也有人選擇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反覆調整,例如先暫停幾年,等孩子上幼兒園後再重返職場。這樣的模式雖然讓她保有一定的職涯連結,但重啟工作仍需面對「薪資倒退」、「專業落差」的現實挑戰。
這三種模式,沒有哪一種是絕對理想的。它們反映的是:在現有制度與文化下,每一位女性都必須用自己的方式去承擔代價,並在犧牲與收穫之間找到平衡。如果你問我,政府的補助是否讓我「心動」,我會回答:它們當然有吸引力,卻不足以成為我生小孩的決定性因素。
因為對我而言,婚育是一種長期承諾,它牽涉的不只是金錢,還包括時間、職涯、自我價值,以及與伴侶之間的分工合作。政策的加碼能提供助力,卻無法完全取代社會支持系統,也無法化解女性在職場與家庭之間的拉鋸。
或許,真正能夠讓適婚女性「動心」的,不僅僅是金錢補助或房屋方案,而是一個更友善、更具彈性的社會結構:讓女性不必因為選擇生小孩而自動失去職場機會;讓男性能夠真正分擔育兒責任;讓托育與教育資源變得更普及、更負擔得起。
長期支持才會動心
少子化是國家層級的危機,卻也是個人層級的抉擇。當政府積極推出婚育宅與生育補助時,我心中確實會閃過「如果有一天生小孩,這些政策能幫上點忙」的念頭。但當我更深入思考,發現自己最在意的仍然是長期的支持系統,以及如何在職場與家庭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
對於我們這一代適婚女性而言,婚育不再只是社會期待,而是一種理性又情感交織的選擇。要真正提升生育意願,或許需要的不是「一次性的誘因」,而是一個能夠陪伴我們走過整個育兒旅程的完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