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超過80萬的YouTuber「網紅老爸」近期因賣豪宅消息掀起話題。4年前,他豪氣砸下6128萬元買新店豪宅,原以為能順利貸款七成,如今卻因央行限貸令出現落差,實際貸款成數僅剩三成。無力負擔下,他決定脫手賣屋,卻引來網友一片酸言:「買得起不代表養得起」、「豪宅不是一般住宅」,也讓外界重新關注常被忽略的豪宅限貸政策,為什麼花大錢買豪宅,貸款難度更高呢?
粉絲超過80萬的網紅「老爸」,最近成了輿論主角,這回不是靠影片內容,而是因為一則賣豪宅的貼文。4年前,他斥資6128萬元買下位在新北市新店區的豪宅,卻因貸款與現實落差,準備脫手,並預估可獲利900萬;消息一出,立刻引發討論,許多網友酸說「網紅才是最大投資風險」「炒房元兇」,還有人直白回應「你以為豪宅貸款能跟一般房子一樣嗎?」
網紅老爸隨後自拍影片描述,受到央行信用管制衝擊,貸款成數瞬間縮水,必須自行補上四成、約2500萬元的現金才能交屋,因此選擇賣屋出場。
或許你我買不起豪宅,但這個插曲,正好開啟一個被忽略的話題:豪宅限貸令。央行在2012年、2021年以及去年的信用管制,都有對豪宅的限貸措施,雖然市場氣氛多次冷熱交替,但規範始終沒有退場。
從2012年到2025年,豪宅限貸令一路緊縮
時間回到2012年,台北房市正火熱。「帝寶」、「信義聯勤」等豪宅當時每坪單價衝破百萬元,成交金額直逼上億元。央行為了抑制資金過度湧向不動產,出手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其中最矚目的就是「豪宅限貸令」,針對總價超過一定金額的住宅降低貸款成數,並且對持有多戶房貸者設定更嚴格的限制,例如貸款成數進一步下修,且不得適用寬限期。
央行在2021年的第四波信用管制,再度收緊豪宅貸款,已持有2戶以下者購買豪宅的貸款成數降至四成,同樣沒有寬限期。至於去年第七波信用管制,市場普遍解讀為「打房利刃」,針對高價住宅及投資性購屋者全面收緊貸款,部分情況下豪宅貸款成數甚至僅剩三成,還是無寬限期。
簡單來說,在台北市購買7000萬元以上、新北市6000萬元以上、其他地區4000萬元以上的住宅,必須準備大筆自備款,且多數情況下要立即開始還本金。
雖然坊間一度傳出政策可能鬆綁,但截至2025年,豪宅限貸令依舊是央行應對房市政策的重要工具。對投資客而言,豪宅早就不是輕鬆「槓桿翻倍」的商品,對想圓夢的購屋族來說,難度自然更高。
回到這次的網紅老爸賣豪宅事件,原先以為,豪宅也能跟一般住宅一樣貸到七、八成,結果卡在限貸令,實際貸款額度有限,資金壓力倍增。當初的「買得起」,到頭來變成「養不起」,最後只能無奈拋售,畢竟豪宅並非一般住宅,銀行審核更嚴格,政策限制更重。
豪宅市場好冷,破億元成交量遞減
而且這幾年,豪宅市場的確降溫了。以台北市為例,根據實價登錄統計,2025年第一季總價7000萬元以上豪宅的成交量明顯下滑,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幅達五至七成,平均單價則回落到每坪約127萬元,呈現年減。
「破億元豪宅」的市場同樣趨冷,今年上半年台北市僅成交約十戶,過去在房市熱潮中這樣的數字可能只是一季的水準,如今卻成為半年總量,冷卻程度可見一斑。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指出,北市近期少有高價豪宅再創新高價,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北市蛋黃核心地段新案推案量有限,且興建頂級豪宅的開發商多無急售壓力,使此類創高價交易近年日趨保守;二是市場大環境受政策影響甚鉅,前有《平均地權條例》修法限制私法人購置住宅,後有央行限貸等因素,豪宅單價難以續創新高。
豪宅限貸不鬆綁,資金難回流
第一建經研究中心副理張菱育分析,高資產族雖然受限貸令影響較小,但現階段房市觀望氣氛濃厚,加上美國對台灣課徵20%對等關稅,外部環境增添不確定性,使得高資產族態度更加審慎,對進場時機與價格空間均轉趨保守。
事實上,許多專家都認為,央行至今仍維持謹慎態度,主要原因在於豪宅市場雖小,卻是資金流動的重要風向指標,一旦全面放寬,可能讓資金重新湧入高價住宅,增加金融體系風險,即便限貸令讓豪宅市場「冷冷的」,卻也是防止房市過熱的一道防線。
網紅老爸賣豪宅的故事,某種程度像是一齣現實版的「財務警世劇」,當初的豪情壯志,最後被現實政策打臉,更何況,台灣豪宅市場買氣急凍,對想進場的人來說,或許最該做的不是幻想高額貸款,更該先自問,有沒有能力長期扛住豪宅的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