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上週經歷了數日動盪,最終導致政府垮台,更造成至少50人死亡。這場看似因社群媒體禁令而起的抗議,背後實則潛藏著更深層次的社會不滿。專家分析,社群媒體不僅是年輕人發洩不滿的管道,更成為揭露精英階層貪腐與特權的放大鏡,最終將長年積累的民怨化為集體行動,動搖了政權。
尼泊爾上週持續數日的動盪,導致政府垮台,並造成至少50人死亡,雖然在12日任命新任臨時領導人並提前舉行選舉後,似乎已平靜下來。
然而,抗議活動留下了數十處被焚毀的政府辦公室、被破壞的商業中心,以及估計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這場動盪也凸顯了社群媒體在尼泊爾的重要性,以及政府試圖控制網路資訊流動所造成的後果。
定居在尼泊爾、研究社群媒體對社會影響的北卡羅來納大學管理學教授克什特里(Nir Kshetri)在《The Conservation》中撰文提到,他親眼見證了一場起初只因社群媒體短期禁令而起的抗議,如何如滾雪球般擴大,最終導致總理奧利(K.P. Sharma Oli)的下台。
社群媒體禁令成動盪導火線
克什特里撰文,社群媒體在這場持續的動盪中扮演了兩個關鍵角色。
「首先,政府在9月4日決定禁用社群平台,成為了動亂的直接導火線,因為這激怒了整個世代的年輕人,」他說:「對他們而言,數位空間不僅是溝通、建立身分和表達政治觀點的核心,更是獲取教育和經濟機會的重要途徑。」
「其次,這些平台的普及使用,為尼泊爾的年輕人進行抗議奠定了基礎,它加深了Z世代對國家根深蒂固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的認識,」他說,透過分享貪腐、特權與不公的故事,社群媒體不僅提供資訊,更激發了尼泊爾年輕人的行動,促使他們集體動員,對抗國家體制上的不公。
與許多其他國家一樣,社群媒體在尼泊爾的日常生活與商業活動中佔據核心地位,截至2025年1月,尼泊爾近一半的人口擁有社群媒體帳號,其中包括約1350萬活躍的Facebook用戶、360萬Instagram用戶、150萬LinkedIn用戶以及46.61萬X用戶。
克什特里指出,社群媒體佔據了尼泊爾約八成的總體網路流量,並成為商業和溝通的重要管道,尼泊爾許多用戶倚賴這些平台來經營和推廣他們的業務,因此,當政府決定封鎖26個社群媒體平台時,立刻在民眾間引發擔憂。
但禁令其實並非毫無預兆,尼泊爾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對社群媒體平台的發展感到擔憂。
2023年11月,通訊暨資訊科技部頒布了新的社群媒體法規,要求平台向政府註冊、設立本地聯絡點、指派投訴專員和監督官員,且平台還必須配合刑事調查、刪除非法內容並遵守尼泊爾法律。
尼泊爾政府引用對假帳號、仇恨言論、假訊息和詐騙的擔憂,表示這些措施是為了確保平台的可問責性,並讓經營者對其平台上的內容負責。
隨後,在2025年1月,政府又提出了一項《社群媒體法案》,對社群媒體平台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無論政府意圖為何,這項禁令立即引發了公民自由的擔憂,批評者和人權團體認為,這項禁令和法案都是審查工具,威脅了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基本人權,」克什特里說。
尼泊爾第二大電信服務供應商Ncell指出,一次性關閉所有平台在技術上是困難的,並警告此舉將嚴重衝擊商業。
許多倚賴社群媒體推廣和銷售產品的小企業主尤其感到擔憂,因為一個繁忙的節慶季節即將來臨。
這項禁令也對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許多學生倚賴社群媒體平台來存取線上課程、研究資料和協作學習工具,更廣泛地說,尼泊爾民眾批評政府的措施對普通用戶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響。
「因此,尼泊爾社會對社群媒體的深度倚賴,使這項禁令成為公眾異議的導火線。」
#NepoKids是什麼?為何激怒年輕人?
《半島電視台》報導,引發抗議的一個關鍵導火線,是人們日益強烈的認知:在這個貧窮的國家,統治精英的家人過著相對奢華的生活,這暴露了嚴重的社會不平等。
在尼泊爾的社群媒體上,「nepo kids」(關係戶)一詞在週一抗議活動前的幾週內瘋傳,這個詞是由「裙帶關係」(nepotism)一詞變化而來,通常用來指稱政府高層官員和部長的子女。
長期以來,尼泊爾官員和政治家一直面臨廣泛貪腐的指控,公共資金的使用不透明,人們質疑其中部分資金是否被用於資助他們的家人,使其儘管官方薪資不高,卻能過著奢華的生活。在TikTok和Instagram等社群媒體平台上,多段影片顯示,政府官員和部長的親屬,或是在昂貴的汽車裡、在車旁擺拍,或是穿著名牌服飾。
博克拉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拉米奇哈內(Yog Raj Lamichhane)向《半島電視台》表示:「尼泊爾人對『關係戶』的憤怒,反映根深柢固的公眾不滿。」他透露,最讓普通尼泊爾人感到震驚的是,那些曾作為黨工、生活樸素的政治領袖們,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權勢人物,還公然炫耀他們奢靡的生活。而這正是抗議者們要求成立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的原因,以「徹底調查政治家們的財產來源,凸顯該國對貪腐和經濟差距的廣泛擔憂」。
加德滿都大學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卡爾基(Dipesh Karki)指出,傳統上,尼泊爾是一個階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直到不到20年前,才廢除君主制。卡爾基表示,縱觀尼泊爾歷史,掌權者控制國家的資源和財富,導致我們所稱的「精英掠奪」。
本週稍早,TikTok上的一段影片,展示前尼泊爾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兒子帕拉朱利(Sayuj Parajuli),在汽車旁和高檔餐廳裡擺拍的畫面。影片說明還寫道:「公然在社群媒體上炫耀豪車和手錶,我們難道還沒對他們感到厭倦嗎?」卡爾基說,城市的財富、商業,以及教育機會,主要集中在精英家庭手中,特別是那些有政治背景的人,「政治人物的子女正享受著政治紅利。」
@neponepalitok This guy is apparently the son of nepal’s most corrupt chief justice Gopal Parajuli, btw he had to resign because of fake citizenship. Openly flexing luxury cars and watches on social media. Arent we tired of them by now? #nepalitiktok #corruption #nepal #fyp #gopalparajuli ♬ original sound - NEPHOP
青年失業與貪腐成民怨根源
克什特里在《The Conversation》也提到,若沒有一個根源問題來揭示,任何社群媒體活動都將失去意義。
他說,長年下來的經濟不安全與政治貪腐,讓許多尼泊爾年輕人感到沮喪,為今日的抗議運動埋下伏筆。儘管2024年總體失業率為11%,青年失業率卻顯著更高,達到21%。
但這些數字,其實只是尼泊爾深層經濟問題的冰山一角,其中還包括普遍存在的脆弱性就業,也就是不穩定且不安全的工作,通常伴隨著惡劣條件和微薄的薪水,以及有限的機會,這些都制約了長期的生產力。
在2010到2018年間,只有不到一半的新進勞動力,獲得了正式、穩定的工作,其餘大部分從事非正式或不穩定的工作,往往缺乏穩定的收入、福利或法律保障。大多數可獲得的職位,都是非正式、薪水低,且提供的穩定性或職業發展空間很小。
同時,貪腐現象也廣泛存在。
2024年,尼泊爾在國際透明組織的貪腐印象指數中,於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07位,84%的民眾認為,政府貪腐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貪腐的結果之一,是尼泊爾與政治掛鉤的商業精英影響力日益增長,他們塑造法律和法規,以謀取自身利益,」克什特里說:「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獲得稅收減免、誇大預算,並建立壟斷,阻礙了競爭。」
這種被根深柢固精英階層對公共政策的把持,扼殺經濟成長,排擠真正的企業家,並加劇不平等,而基本的公共服務仍顯得不足。克什特里表示,這些經濟和政治壓力相互結合,為社會動員創造了肥沃的土壤,儘管持續的困境,助長#NepoKids運動的興起,但正是社群媒體,為尼泊爾年輕人的挫折感提供發聲管道。
「當政府試圖透過禁用社群媒體平台,來壓制他們的聲音時,這一步跨得太超過了!」這場動盪充分展現社群媒體在現代社會的雙重影響力。一方面,它提供普通民眾發聲、串聯與集體動員的平台,打破了傳統資訊壟斷;另一方面,它也成為放大社會不公、挑戰既得利益者的有力工具。
對尼泊爾政府而言,試圖透過禁令壓制網路言論,無疑點燃了青年世代的怒火,這場事件不僅是政治的失敗,更是數位時代治理的警示:當深層的社會問題未能解決,任何試圖控制資訊流動的舉動,都可能成為引爆大規模抗議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