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許多父母擔心太早談錢會讓孩子「只看錢」,但專家提醒,金錢本身無好壞,重點在於如何使用。理財教育並非單純存錢或投資,而是幫助孩子學會選擇、延遲滿足、辨識價值,進而培養責任感與自我管理力。從日常繳費、購物到零用錢運用,都是最佳教材。唯有從小練習,孩子才能理解金錢與資源的意義,並在未來將理財轉化為幸福人生的能力。
有些家長認為太早和孩子談錢,會讓孩子眼裡只有錢,兒童理財素養教育專家黃子欣強調,「金錢沒有好壞,重點在於怎麼使用。」而孩子在學習管理金錢的同時,也是學習負責的價值觀。
當孩子拿零用錢買遊戲點數,身為父母的你怎麼想?腦中浮現的唯一念頭是「浪費錢」嗎?
打遊戲是否課金, 常常成為親子間的衝突, 但其實是個非常有趣的課題。「有些關卡日夜打上整個星期,雖然省下金錢,卻犧牲許多做其他事情的寶貴時間,而時間是無比寶貴的資源。」兒童理財素養教育專家黃子欣談到。
「遊戲是否花錢儲值,絕對不是直接和浪費劃上等號如此單一,當中涉及選擇取捨,正是理財的關鍵,」黃子欣強調,把這些思考延伸到未來工作,也是類似概念,如何善用手上有限的資源,怎麼投放最有效。
和孩子談錢,是為了日後能好好運用資源
金錢是人類生活於社會重要資源,每個人都必須學習如何管理好這項資源。
有些家長認為太早和孩子談錢,會讓孩子眼裡只有錢,黃子欣強調,「金錢沒有好壞,重點在於怎麼使用,就像3C應用得宜,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但使用不好,會讓孩子荒廢學習。」
還有些家長認為,等孩子出社會,再自行摸索,自然就會了,事實上,理財需要經驗累積。
「談到學語言,許多家長都覺得應該盡早開始,知道並非一蹴可幾,理財就像學習語言,愈多機會接觸,就會愈熟悉,」諮商心理師廖偉玲解釋,「要在生活中順暢運用金錢,就像學英文一樣,必須從小練習起。」
廖偉玲也強調,「我們都知道,盡早存錢可以得到複利,同樣的,當孩子盡早開始學習理財,同樣可以享受到管理好金錢的複利。」
兒童理財學習重點,如何善用資源讓人生更幸福
廖偉玲談到,「學習理財的終極目標不是獲得更多的錢,而是懂得善用資源,讓人生過得更好,生活更幸福。」
家長必須有了這層認知,才能更正確帶領孩子使用並管理金錢。
成人理財多在談投資,財會背景的黃子欣,也曾理所當然趁早教孩子投資,卻發現孩子根本聽不懂,於是開始著手研究國外到底如何教孩子理財,才發現孩子學習財商的重點,是學習對人生綜合資源掌控與駕馭的管理能力。
孩子在學習管理金錢的同時,也是學習負責的價值觀。
「從小讓孩子負責做家事,是教導孩子理財重要的一環,」黃子欣解釋,透過做家事培養孩子責任感,做好自我管理,「有責任感的孩子,也會對金錢負責任,管理好自己的金錢。」
孩子不只該學儲蓄,更該知道如何聰明消費
孩子學習理財,是學習資源的運用及選擇,涵蓋了三個面相:
第一,是運用金錢的能力,可以創造、駕馭管理金錢。
第二,是能夠延遲享受,處理面對物質慾望的能力。
第三,是要辨別價值,不只看到價格的數字,還能看見背後的價值,從中,孩子可以慢慢學習感恩跟愛。
黃子欣點出,家長們教孩子理財時,經常犯的錯誤是,只談賺錢和存錢,「要怎麼花錢、什麼時候該花錢,是跟孩子在談錢不可或缺、卻經常被忽略的一環。」
消費最困難且關鍵之處,也是最需要考驗的,就是衡量價值,並做出適當選擇。
黃子欣舉例,有2萬元預算,要選擇住兩天一夜五星級飯店,住得好、吃得好,還是選擇平價住宿,但可以連續玩上5天,「這兩種選擇沒所謂對錯,就是價值觀的取捨。」
又例如網購,要挑比較貴但可以當日送達、還是便宜但一周後到,黃子欣強調,「不是錢花得越少就越好,時間也是資源,多花錢可以節省時間,到底要不要花?就看每個人如何抉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理財教練
「孩子使用金錢的方式,會和原生家庭類似,」廖偉玲談到,父母如何詮釋「浪費」或「值得」,就會傳遞給孩子相同價值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理財力教練,」黃子欣強調,「和孩子談理財,絕不是找個時間坐下來,聽爸媽講解複雜的財務知識,而是在日常裡,跟孩子討論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金錢使用情境。」
每天生活都脫離不了金錢,舉凡水電費、停車費、罰單等,到便利商店買東西、去大賣場補充日常用品,這些都是孩子生活中的一環,都是可以談論的理財的素材。
舉例來說,可以從一張學費單,每個學期學一點理財知識,從最簡單的開始,要繳多少錢、何時繳錢?再來,可以看繳了哪些項目?繳費管道有哪些?更進階的,還可以從繳費項目中的「學生團體保險費」,與孩子聊聊什麼是保險;從「就學貸款」,聊聊什麼是借貸。
廖偉玲也提醒,並非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花錢消費才是學習理財,「面對特價,第二件五折、買一送一、第二件加10元,應該搶購嗎?要選擇較便宜的大份量嗎?但大包裝在到期日前吃得完嗎?」這些思考也都是讓孩子學習理財。
黃子欣更認為,管理金錢正是孩子學習了各科目的綜合能力應用,「必須認得字才能看懂折價傳單,要會運算才能算出折扣價格,『第二件半價』和『兩件五折』並不一樣,孩子不僅要看對了,還要看得懂,才能進一步聰明消費。」
家長經常產生的三個錯誤
在教孩子認識金錢、運用金錢時,家長經常產生幾種錯誤:
1.我一直都有要求孩子存錢,這樣足夠了
「父母不只是要教小孩怎麼存錢,而是要教他怎麼聰明的花錢,」黃子欣強調,存錢不是最終的目的,存錢是為了完成某一個目標或夢想。
黃子欣解釋,「儲蓄背後是完成夢想,例如成人存錢可能是為了買間房子,讓自己感受有家的歸屬。存錢最終目的,是為了要達到夢想,讓自己覺得幸福。」
如果錢只有存下來沒被使用,就失去意義,孩子不明白為什麼要存錢,也不會有動力儲蓄。
有些孩子愛花錢,家長要教他怎麼控制自己慾望,但有些孩子很愛存錢,家長反而要教孩子,可以怎樣聰明消費,讓生活更好,不是一昧地追求存越多越好。
「過去高利率年代,存錢是很好的選擇,但卻不是現在最佳理財方式,時代不停變化、每個人狀況不同,沒有一種理財方法是絕對的正解,」廖偉玲也補充,「因此,必須協助孩子建立使用金錢的思辨方式,而不是給予單一準則或指引,才能在未來有效運用金錢。」
2.我很早就讓孩子理財,幫他存教育基金
「幫孩子開戶存教育基金,其實是父母在理財,」黃子欣解釋,過程中若沒有同時教育孩子如何理財,孩子不知道怎麼有紀律地存下一筆錢,甚至長大成人時,突然得到一大筆錢,因為不知如何善用而最後亂消費。
3.我很早就教孩子投資,學習靠投資賺錢
和孩子談理財,不應該把投資放在最前面談,當孩子只專注投資股票漲跌,會容易迷失方向,孩子價值觀容易走偏。
黃子欣解釋,「成人理財重視投資,甚至追求財富自由不需工作,但在教導孩子時,必須強調主動收入的必要,與工作價值的重要。」
如果沒讓孩子理解主動收入或工作的價值,孩子會不知道為什麼人生需要努力,形成「反正只要能賺更多錢就好,讀書、工作都不重要」的錯誤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