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會議中不再沉默!提升職場溝通力的勇氣指南

陳麗卿
user

陳麗卿

2025-09-10

瀏覽數 2,750+

掌握三個重點,有助於開會時仗義執言。Unsplash by Headway
掌握三個重點,有助於開會時仗義執言。Unsplash by Headway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每一場會議,都是展現領袖魅力的機會。你是否曾有好點子,卻選擇沉默?其實仗義執言,是一種能練成的職場溝通力。從直截了當表達觀點、穩定情緒,到站在團隊立場出發,掌握這三招,就能讓你在會議中被看見。

你有在會議上仗義執言的經驗嗎?

或許我該這麼問:你有在會議上仗義執言的「能力」嗎?

是的,仗義執言,是一種能力。或許,你也曾經歷過這種狀況:在公司會議中,雖然覺得既有作法或他人的提議有問題,你心中有更好的想法,卻不一定有勇氣直接提出來。若最後事情的發展一如預期的不順利,卻因為已經錯過了最好的建議時機,在事後提出想法看起來像放馬後砲,因此只有三緘其口、明哲保身。

因為不會提出建議、不擅長提出建議、不敢提出建議……,選擇對需要改進的地方視而不見,這不僅是組織發展的毒藥,對個人的成長而言,也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事實上,在會議上仗義執言,是每一位職場工作者都該練就的基本能力。一個團隊中,唯有大家都願意以團隊的最佳利益為出發點,將一件事情討論得最完善,才是真正能讓團隊走得長、走得遠的良方。

你或許會擔心:在會議上講出自己的想法,要是得罪人怎麼辦?其實問題往往不在「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而在於「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的方式」!以下與你分享會議上仗義執言時需要注意到的三個關鍵:

直截了當,比謙虛或氣勢凌人更好

很多人對於「自己不同意別人的意見」這件事情,有著隱隱約約的不安全感。因此,在提出反對意見的開頭語會是「不好意思……」,然而這種謙虛的發語詞,反而容易讓人對他們接下來提出的想法打上問號。

相對於過度謙虛的人,會議上也常見另外一種極端:劈頭就說「你錯了」「這個不對」,先把對方的氣勢壓過去,再接著闡述自己的想法。這種作法雖然很有氣勢,但也顯得霸道,常造成的結果是對方雖然表面上安靜,內在卻是敢怒不敢言。

其實要提出不同的意見,並不需要過度謙虛或以氣勢壓人,只要客觀、簡單地說:「我有不一樣的看法……」「我有其他想法……」,再繼續說明就可以了。直截了當地提出觀點,反而能讓大家更直接明快地跟著你的看法思考,有助於討論的推進。

情緒平靜,說的話才有人聽

此外,請謹記:氣頭上說的話再有道理,終究還是會被當成氣話。提出不同想法時,請務必讓自己的語氣沉穩,以清楚的邏輯結構表達出來,否則無論你有多好的想法,一旦表達方式受到情緒影響,就很容易被視為意氣之爭、發洩之言,那可就太可惜了。因此,當你覺察自己此時此刻有情緒,可以做腹式深呼吸,或是暫時離場,去倒杯茶水或上個洗手間,回來後再提出,「針對剛剛的議題,我有一個不一樣的想法……。」

遠見邀你到基隆塔走走>>【免費報名】0927每日美日 — 凌宗湧的花草哲學

以大我出發,勇氣就會油然而生

如果你對於在會議上仗義執言還是緊張焦慮,不妨再度思考:你想提出的看法,是以自己的立場出發,還是以團隊的立場出發?換句話說,若它僅僅是對「小我」有好處,而非為了達到「大我」的最佳利益,或許這個想法並不是最佳解方。

這個大我,可以是團隊,可以是部門,可以是公司,可以是客戶,可以是整個社會;總之,只要你確認自己的想法不是為了利己,而是為了利他,往往就能擁有仗義執言的勇氣。

例如,假設你是業務部門經理,在會議中,得知公司即將改變既定的產品銷售流程;而你認為改變既定產品銷售流程,會造成自己部門工作上的不方便,那麼這個想法就是以「小我」為出發點,此時在會議上提出,很可能只會被視為推託之詞,而不會被採用。然而,如果你的出發點是「大我」:提出此產品,有70%利潤來自於回購客戶,若貿然改變銷售流程,可能會造成舊客戶流失。光是此想法,就很有進一步討論的價值了。

在我的課程中,曾聽過一位學員分享:自己已在現在的崗位上工作很久,也在業界累積不錯的名聲,然而,面對同業挖角邀約,他始終不曾動心,其原因就是喜歡團隊充滿信任、鼓勵創新的文化。一群人為了把事情做好而高速腦力激盪,並勇於以友善而具建設性的方式提出新想法,而想法受到挑戰的人也不會因此而受傷;是這樣的工作氛圍,使他寧願放棄高薪機會,也要留下來,與團隊一起繼續創造更多佳績。

我想,能在一個人人都願意為了大局著想,提出建設性建議的團隊工作,不僅是每位領導者的理想,也是每位職場工作者的願望,而這樣的文化是值得大家一起努力塑造的。鼓勵你從下一場會議,就開始運用以上三個關鍵:直截了當、情緒平靜、以大我出發;只要踏出第一步,你就會發現:這麼做真的很值得!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轉載自Perfect Image陳麗卿形象管理學院網站,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