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罷免、核三公投如何反映出台灣現在的政局?執政的民進黨以及在野的國民黨未來分別又將面臨哪些挑戰?《遠見》整理《美聯社》,《路透社》、《彭博社》及小笠原欣幸教授等外媒與學者的報導和分析,一文帶您掌握。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政治攻防落幕,繼7月26日國民黨24席立委罷免案失敗後,8月23日第二波7席藍委罷免投票再度全數遭否決,國民黨以31:0結束這場政治攻防。
外媒關注罷免結果對兩岸關係及國防政策的長遠影響。指出在2024大選造成的朝小野大格局之下,在野陣營主導國會,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掌控行政權,立法與行政權力分屬對立陣營,使台灣陷入政治僵局,加劇挑戰。
《遠見》整理《美聯社》,主要引述《路透社》、《彭博社》及小笠原欣幸教授等外媒與學者專家的報導和分析,一文帶您了解823罷免反映出來的台灣政局變化與未來將面對的挑戰。
朝小野大成2024大選後遺症
首先,《美聯社》報導,民進黨在 2024 年贏得總統大選,但失去國會多數,在 113 席的立法院中,兩大政黨都未能過半。國民黨以 52 席領先民進黨一席,隨後與第三勢力民眾黨結盟推動立法,令執政的民進黨深感憂慮。
至於罷免潮為何發生?《路透社》指出,發起罷免運動的公民團體與執政的民進黨,質疑多名國民黨立委與中國關係太近,試圖阻撓政府支出與立法。對此,被指控的國民黨立委強烈否認。
這波大罷免潮,除了反映出民進黨一貫「抗中保台」論調,若成功也可能翻轉民進黨非國會多數的局面,但如今兩次試圖罷免在野黨立委的行動皆以失敗告終。
罷免後更確立台灣朝小野大格局,兩個在野黨在國會中占有多數席次,民進黨則掌握總統職位與行政部門。
《彭博》預測罷免失敗恐影響國防預算
至於823罷免後,身為執政黨的民進黨政府將面臨哪些挑戰?《彭博社》報導指出,台灣選民再次否決立委罷免案,是為國防預算的前景蒙上陰影,使得台灣在面對北京壓力下推動增加國防預算更加複雜,並將加深政治僵局。
,行政院上週四(8/21)提出 2026 年國防預算規模達新台幣 9,495 億元(約 311 億美元),較 2025 年增加 23%。若順利通過,國防支出將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32%,突破賴清德先前設定的目標。
不過,由於國會掌握在在野黨手中,這項預算案勢必面臨激烈角力與冗長協商,進一步延續賴清德自去年上任以來的政治僵局。
接下來,在野陣營預料將持續對總統賴清德的政策發動挑戰,焦點將落在 2026 年政府總預算、國防支出以及司法人事任命等關鍵議題。
小笠原欣幸:執政黨政治優勢歸零 朝野步入平手競爭
另外,在日籍政治學者小笠原欣幸眼中,從823罷免的結果可看出執政黨以往的政治優勢歸零,朝野步入平手競爭的年代。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小笠原欣幸在23日823罷免與公投結果出爐後,於臉書上分析指出,罷免和核三重啟公投投票的結果,再次印證台灣政治進入朝野勢均力敵的時代。
因為兩項投票結果分別是:國民黨立委罷免案無一通過;核三重啟公投的投票率則僅接近三成,相較2021年公投的41.1%明顯下降。在在顯示,支撐民進黨過去10年優勢的「抗中保台」與「非核家園」兩大招牌的效力正在減弱。
小笠原欣幸指出,執政和在野黨雙方皆有各自課題。執政黨必須正視大敗的現實;而在野黨雖嚐到甜頭,但需反思僅憑「反對」就能實現政黨輪替嗎?
再者,一旦執政,勢必要提出將台灣帶往何方的願景。小笠原欣幸認為,能從此次投票結果中,獲得正確教訓的陣營,將更有機會獲得2028年的勝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