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經濟學人觀世界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9-03-15

瀏覽數 14,250+

經濟學人觀世界
 

本文出自 1989 / 4月號雜誌 第034期遠見雜誌

美國將棄歐就亞?

一九一七年美國加入歐戰前夕,九0%的美國人是歐洲後裔,對歐貿易額占當時美國外貿總額的一半。

今年布希走馬上任總統之際,歐裔美國人的比例已降至七五%,而美國對歐市十二國的貿易額也跌至其外貿總額的二0%,遠遜於對東亞的貿易額(三七%)。

這些轉變相當引人注目,但更引人注目的還在後頭。

喧賓奪主

全美人口最多、最舉足輕重的一州--加州(二千八百萬人,「國民生產總額」直逼英國),將在西元二0一0年以前,出現有色人種(拉丁美洲人、黑人、亞洲人)居多數的局面。目前亞洲人已經在加州各大學造成聲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去年人學新生有四分之一是亞裔。

隨著亞洲人移入加州,亞洲的資金也源源流入。日本人帶來的外資僅次於加拿大;設在加州的日資公司提供當地人極可觀的就業機會。

加州的情形也許反映了整個美國的走向。其他各州可能會繼加州之後,在人口結構與財源兩方面逐漸「非歐化」。

歐消亞長

「歐消亞長」的趨勢,已持續二十五年之久,而且逐漸加速。有人因而疑慮美國或將琵琶別抱,棄歐就亞。最近盛行一種說法:美國已不再勝任一九四五年以來所擔負的國際角色,這種說法更讓人揣測美國是否終將在歐、亞之間作一抉擇呢?

然而,美國將拋棄歐洲,擁抱亞洲的假想說來簡單,其實不太可能。因為在美國轉變之前,有三項客觀條件,必須先轉變--美國的國際經濟利益、國家安全利益和國內政治利益;而在可見的未來(就說二0一0年吧!)這三項條件都不可能轉變。

金錢並非一切

表面看來,經濟實力改變是最實在的--因為它規模大且最可能持久。但自一九六0年代以來,東亞國家經濟突飛猛進到底意味什麼?

東亞國家的崛起,的確增加了美國與這些國家的相互依賴性。但一九八七年美國對加拿大的貿易額仍超過其對日本的貿易額;它對歐市十二國的出口額也與對亞洲的出口額旗鼓相當。假如亞洲國家的經成長率繼續超越歐美,上迷情形也許會改觀,但改變不會太明顯。

因為,大家只知道美亞之間的貿易成長率快過美歐之間,卻不知歐亞之間的貿易成長也快過歐美之間。自一九六七年以來,歐市十二國與東亞的貿易額成長了二四0%,歐美之間卻僅成長一0八%。

「美加自由貿易協定」和「歐洲一九九二計畫」的內部凝聚效果尚未呈現,但自從日幣革命性的巨幅升值以來,東亞開發中國家與日本的關係就日趨緊密。日本已取代美國,成為東亞各國的主要外資來源;而且一九八五年以來,輸入日本的外國工業產品,主要來自台灣、泰國與南韓,而非美國或西歐。

不過,研判美國不致因亞洲經濟崛起,而大幅增進對亞關係,倒還有個更深層的理由:金錢不是一切。舉例來說,加拿大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荷蘭在美國的直接投資金額僅次於英國,但長久以來,似乎看不出這兩國因為財經分量,而對美國的外交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經貿關係固然有其重要性,但這種關係主要是基於私人需要而產生民間交易行為,如果想對公共政策造成影響,還需要再添加「某些要素」。

例如「美加自由貿易協定」使加拿大終於獲得美國人更廣泛的重視,便可算是這類「某些要素」。如果,「歐洲一九九二計畫」不幸造成「歐洲貿易壁壘」,就可能嚴重影響美國的世界觀。然而,最重大的「某些要素」應是:美國的國家安全與國內政治利益從歐洲轉移到亞洲;但層層事實顯示,情勢並非如此。

目前美國派駐西歐的兵力約二十二萬人(見表二),派駐西太平洋地區的兵力僅約十八萬人(見表一);而它花在西歐的軍事經費也差不多五倍於西太平洋。二次大戰以來,美國在歐洲的一切所為--實施馬歇爾計畫、成立北約組織、協助創立歐市--在在證明美國的地緣政治考慮,處處以歐洲為先。

蘇聯的重心在歐洲

美國之所以如此重視歐洲,部分是因為蘇聯基本上是個歐洲強權。雖然戈巴契夫在最近兩年內,兩度宣稱將使蘇聯成為太平洋強權,而蘇聯的亞洲軍力也的確相當可觀,並且有增無減。問題是,軍事力量是蘇聯在太平洋地區唯一還算有點份量的東西;在這個經濟競爭力掛帥的區域,蘇聯根本無法有所表現。

西伯利亞固然有豐富的礦產,但即使蘇聯在遠東沿海設置自由經濟特區,亞洲各國的投資者大概也會卻步不前。因為蘇聯二億八千萬人口中,只有八百萬人居住在遠東地區,一旦設立外資工廠,勞工來源就是棘手的問題。

反觀美國,不但在太平洋沿岸聚集了眾多人口,而且向來與東亞各國維持緊密的政經聯繫。因此,蘇聯充其量只能在「地圖上」算是太平洋國家,它的歷史、人民、財富與雄心,全都傾向歐洲,使得美國的目光焦點也不得不聚集在歐洲。

此外,東亞的局勢相當複雜。美國與日本顯然站在同一陣線,日本、中共與蘇聯則形成一種含混的三角關係,而南北韓的敵對又添加了另一個變數。這種複雜局勢,提供美國一個玩弄「傳統式權力均衡遊戲」的空間。但在兩個敵對集團壁壘分明的歐洲,美國就別無選擇目非得硬碰硬不可。

上述基本事實,自一九四五年以來大致未曾改變,短期內似乎也看不出改變的可能。未來亞洲的政治局勢也許會比過去十年緩和。最可能的情況則是:東亞國家在日本帶頭之下,繼續累積財富。若果其如此,美國基於本身的利益,會相當重視亞洲政策。

一九九0歐洲劇變

一九九0年代必將面臨劇變的是歐洲。如果中美洲情勢惡化或中東再度爆發戰爭,可能會分散美國對歐洲的注意力;但歐洲幾乎可以肯定將發生使美國必須全神貫注,才有辦法因應的劇變。

不論戈巴契夫的實驗是成是敗,都將對美國二次大戰後以來的外交政策重心 北約、東歐、兩個德國等問題,造成嚴重衝擊。由此看來,誰能真心相信美國會把注意焦點挪移歐洲?

儘管歐裔移民占美國人口的比例日減,但這對美國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和紐約人相比,加州人較瞭解亞洲,也較重視亞洲;即使如此,兩者的思考模式卻沒有明顯差異。雷根(加州人)政府一如美國歷代政府。遵循「重西方,反東方」的原則。它對日本的態度相當強硬,卻很少對歐洲施以顏色。一名高級國防官員說,美國外交決策階層的「歐洲中心」傾向,遠超過歐洲人所能體會。

美國人通常會為了租國而向政府施壓,波蘭裔反蘇聯,猶太裔支持以色列;但人口日增的亞裔,卻不太可能發揮太大的政治影響力。首先,論人數,亞裔還不夠多(墨西哥裔美國人是亞裔美人的三倍)。

其次,經驗顯示,亞裔美國人並不十分關心祖國。夏威夷州的居民中有四分之一是純日本裔,但夏威夷針對亞洲政治而挑起的議題,並不比其他地區的美國人多。

另一個大問題是,美歐關係的原動力--友誼與共同價值觀,是否會因美亞關係增進而減退。毫無證據顯示有此可能。撇開飽受歐洲文化濡染的知識菁英不談,一般美國大學生留學海外,仍以前往歐洲者占絕大多數;最近一份統計資料透露,留學歐洲的美國學生占三分之二以上,留學亞洲的只占五%。

即使加州也有類似情形。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本學年約有三百名學生留學海外,其中六十五名前往亞太地區(包括澳洲、紐西蘭),一百六十五名前往歐洲。無獨有偶,美國人赴國外旅遊也以前往歐洲為主。

立國理念源於歐洲

來自全球各個角落的移民為美國注入一股強大的力量,然而一旦抵達美國,使他們成為「美國人」的因素,並不是任何國家或種族的文化遺產,而是對「人人皆有生命權、自由權,以及追求快樂權」之概念的執著。這些觀念不是孔夫子或佛租的觀念,而是十八世紀英國與法國的觀念。儘管迄今美國人與歐洲已在許多方面分道揚鑣,美國的立國理念源於歐洲,卻是永遠無法抹滅的事實。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