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何我團隊導入AI,沒別人效果好?HBR、新創建議3件事

曾子軒
user

曾子軒

實習記者羅卉昀
user

實習記者羅卉昀

2025-08-18

瀏覽數 450+

ChatGPT問世後,全球與台灣各行各業都在加速導入AI。取自Pexels圖庫
ChatGPT問世後,全球與台灣各行各業都在加速導入AI。取自Pexels圖庫
00:00
00:00

ChatGPT問世後,全球與台灣各行各業都在加速導入AI,然而不少急著見到轉型效果的主管常發現,有些部門效果強,有些就不如何;甚至同一個部門的團隊,成員間功力高下差異太大。另外,身處改革潮流中心的職場員工面臨兩難:如果AI用得太好,主管是否會見獵心喜,把超額任務全都推到自己頭上?不願使用是否又會被貼上過時標籤?來自HBR與國內新創的實用建議:請做好這三件事。

在工作中應用AI工具,已從選修課變成必修課,但員工也面臨新課題。

隨著團隊導入Github Copilot與ChatGPT,工程師被要求大幅縮短開發期程,企劃必須提出更多提案,社群編輯也要經營更多頻道帳號。主管的要求不斷增加,但公司卻不開新職缺,最後能支援的,往往只剩AI。

對運用AI已經得心應手的員工來說,內心最真實的疑問,不再是如何精進自己,而是擔心AI太過好用,工作量反而因此倍增,甚至憂慮自己會因倚賴AI,反而被老闆認為自己在偷懶。

對AI不夠熟悉的人來說,可能不確定該如何挑選工具,也擔心自己能力不足。更怕在公司群組發問時,被看出對新科技一竅不通,而被認為落伍、跟不上新時代。

究竟,企業與員工應該如何找到平衡點,讓AI真正成為助力,而不是新的壓力來源?

1. 漸進式導入AI,初期不設KPI

從公司負責人角度來看,第三方支付新創應援科技創辦人蕭新晟認為,AI如同帶領團隊產能翻倍的效率高鐵,當員工人手一張車票時,理應拋棄過去駕馬車前進的產量,讓整間公司的奔馳速度脫胎換骨,「我覺得這是合理的期待。」

然而,主管們的期待,卻未必能轉化為具體成果。「每個人上手(AI)的程度不一樣,不管是寫稿,還是開發產品,有時候AI來做反而更糟。」蕭新晟認為,企業制訂策略時,不應想著一步到位,而是要提供緩衝時間,以漸進方式推廣AI工具。

他也補充,在團隊尚未建立起應用AI的文化之前,建議先不要設立量化指標,因為衡量生產力時,不能只看數量,還要看品質。以媒體撰稿為例,「不是說你導入AI以後,寫稿就要從兩篇變成五篇,」AI帶來的幫助不一定在量,可能用於加速工作流程,增加稿件深度。

《職場人的生成式AI工作法》強調,使用生成式AI時,可以交替讓其扮演著助理與討論者的角色,藉此精進自己。天下文化

《職場人的生成式AI工作法》強調,使用生成式AI時,可以交替讓其扮演著助理與討論者的角色,藉此精進自己。天下文化

長期為《哈佛商業評論》(HBR)撰文的兩位管理學專家:艾麗莎.法瑞(Elisa Farri)和賈布里.羅薩尼(Gabriele Rosani)近期共同著作《職場人的生成式AI工作法》的一書中建議,企業在AI轉型之際,可以按照四個步驟執行。

首先,團隊應該制訂計畫,先從非關鍵性的工作流程開始展開實驗,熟悉如何與AI互動,並藉此增加工作效率。再來,則是讓同仁培養與AI互動的技能,包含下提示詞的技巧、引導與AI互動。

確認AI能夠帶來的幫助以後,可以接著重新設計工作流程,例如讓AI執行部分任務後,由人類檢核成果。最後,企業還要記得提供指導方針和框架給員工,並建立起共同承擔責任的文化。

2. 形塑組織友善AI文化,避免讓落後者不敢發聲

以自家工程團隊來說,蕭新晟分享,並沒有硬性規例同仁使用AI,而是採取鼓勵方式,在同仁採用過程中,觀察程式碼助理帶來多少幫助,接著再逐漸調整產能。

「工程裡面會有綠區(greenfield)和棕區(brownfield),綠區是全新的產品,應用AI很快就會有三成、五成提升,但如果是棕區,有很多舊的遺留,複雜度高起來之後AI可能幫倒忙。」

會員免費參加 | 用一小時,一起來聽《造山者》導演說半導體傳奇怎麼來的?

他也建議,不妨先從推廣AI、促進交流開始,接著找出AI能夠改善的流程,並且讓團隊成員感受到AI帶來的價值,再來就可以凝聚共識,彼此認可AI對生產力的效益,最後才會回頭制訂KPI。

他笑著說,GPT-5才剛出現,對比Claude-4到底會提升多少產能,目前應該還沒有答案,「所以還沒辦法訂那種實質、硬性的KPI(鍵績效指標)。」他認為更重要的,還是要讓同仁不要抗拒AI。

應援科技創辦人蕭新晟認為,在運用AI初期,不應直接設立硬指標衡量AI加速效果,待時機成熟後再來計算較佳;圖為玉山銀行分享導入GitHub Copilot的效益。曾子軒攝

應援科技創辦人蕭新晟認為,在運用AI初期,不應直接設立硬指標衡量AI加速效果,待時機成熟後再來計算較佳;圖為玉山銀行分享導入GitHub Copilot的效益。曾子軒攝

他觀察到,有不少組織遇上導入AI以後,出現明顯分層的難題,「這邊會用的人愈來愈會用,另一邊反而愈來愈不敢用,」當擅長使用新科技者掌握話語權,落後者不敢發聲,形成一道無形的牆,阻礙團隊的協作與創新。

對此,蕭新晟認為要形塑AI友善的環境。

他舉例,公司會定期舉辦AI資訊分享會,主管也會透過直播與講座,以淺白方式教導初學者如何入門AI,讓大家互相討論與交流使用經驗,營造AI友善的開放氛圍,也會提醒領先者在發言時要多加注意,思考自己說話的重量。

艾麗莎.法瑞也提到,管理者們很容易把生成式AI工具當成提升生產力的工具,將其視為數位助理(co-pilot),只用在產出文案、做簡報和整理會議紀錄等任務,卻忽視生成式AI還能扮演「協思伙伴」(co-thinker)角色。

「助理會幫你快速完成工作,協思伙伴則會幫助你思考。」她建議,中高階主管不管是在制訂策略還是管理員工,都可以試著請AI工具協助,在與其深度對話之間,釐清自己的思緒,也提升批判能力,以此角度來看,AI就不只是降本增效而已,還有機會提升組織決策的整理品質。

3. 試過AI服務才知痛,沒有正確答案

除了管理者的心態以外,還有不少團隊會遇上應該選擇哪款AI比較好的問題。

《遠見》在採訪時,曾遇上有些企業訂購ChatGPT Plus或者企業版Gemini,有些則是自建AI工具,還有些採取補貼制度,開放讓員工自行選購。另外,也有外購與內部開發並用的選項。

蕭新晟認為,企業團隊可以多方嘗試,了解各種AI的功能與特色,同時還要避免員工互相質疑,因為重點不在於工具本身的優劣,使用情境和個人與團隊偏好才是重點。

蕭新晟分享,自己會帶頭示範使用AI撰寫程式碼、修改活動企劃等,由上而下鼓勵員工交流學習。曾子軒攝

蕭新晟分享,自己會帶頭示範使用AI撰寫程式碼、修改活動企劃等,由上而下鼓勵員工交流學習。曾子軒攝

AI導入職場已是不可逆的趨勢,然而,AI是否能真正為企業發揮作用,關鍵仍在於企業如何讓員工在開放、鼓勵嘗試的環境中累積經驗,陪伴員工完成這場數位轉型。能否通過這門AI必修課,不只是每位員工的功課,也是整個組織的必經挑戰。

如同艾麗莎.法瑞所說,試圖預測企業變革的速度並不容易,因為改變的路上有太多變數。「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公司必須為人工智慧化的未來做好準備。」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