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全宇生技董事長彭士豪,24歲放棄父親木材事業接班人身份,在馬來西亞異鄉創業,轉戰農業廢棄物轉化產業,躍為永續生技龍頭。他35歲獲頒「拿督」榮譽,成為當時大馬最年輕的台灣受封者。如今,他再度放眼拓展印尼市場,以獨到的「333法則」醞釀下一波「綠色革命」。
即將出席2025年11月5、6日於台北舉辦的第23屆遠見高峰會的與談貴賓彭士豪,在馬來西亞深耕25年,不僅獲拿督封號,事業成功,更被封為「馬來西亞肥料王」。
1997年10月,23歲的彭士豪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旋即隨父親前往馬來西亞,投入家族經營的木材事業。但很快的,他就不願照著安排好的路走。「不是你給我什麼,我就做什麼!」彭士豪說,進公司不到一年,他便萌生創業的念頭。
他表示,儘管當時父親的公司仍獲利,但獲利主要來自匯率波動的紅利,「木材產業體量有限、毛利率低,又高度依賴匯率起伏,像在賭博。」他清楚明白,若不及早轉型,企業終將走入困境。
於是,他毅然決然在1999年於大馬創立全宇工業,正式放棄「準接班人」的位置,選擇投身農業科技,踏上一條與父親截然不同的創業路。
談起當年為何不選擇回台灣發展?他語氣謙遜地說:「我在台灣根本競爭不過。」彭士豪畢業於中華科技大學電機系,自評學業表現平平,當初選這個科系,也並非出於興趣。「直到現在,我的惡夢還是讀電機系,要考微積分。」他苦笑表示。
創業瞄準油棕產業痛點,提前20年布局ESG
自立門戶創業後,彭士豪將目光投向大馬的經濟命脈——油棕產業。他敏銳觀察到,該產業雖利潤可觀,卻普遍依賴化學肥料與農藥,且每年產生高達上億噸的農業廢棄物,對環境與農民健康構成巨大壓力。
因此,他決定以生物科技作為切入點,將解決農業難題作為企業的核心方向。他指出,馬來西亞擁有約560萬公頃油棕園,每年生產棕櫚油約1800萬噸,卻同時產出超過1億噸廢棄物,「這龐大的副產品不只是挑戰,更蘊藏著轉型契機。」
創業初期,彭士豪便將「綠色農業」定為核心理念。他強調:「我們創業時做的產品,就是現在講的ESG,就是減碳!」全宇自創立以來,便專注運用生物科技,對應農業長期面臨的三大環境課題:化肥碳排、農藥使用,以及廢棄物處理不當的問題。
異地突圍傳奇,用台灣水果打動政要
彭士豪最廣為流傳的一段傳奇,發生在他24歲那年。他親手捧著台灣水果,穿上馬來傳統服飾,勇闖公開場合,成功「突襲」拜會時任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
當時,他精準掌握首相與農民會面的時機,主動出擊,「我帶了鳳梨釋迦、黑金剛蓮霧,還有蝴蝶蘭,送給首相夫人,讓他們對我留下印象。」
這場精心策劃的行動,不僅讓馬哈迪記住他的英文名字 Tony,也替全宇打開能見度,成為創業初期的重要轉捩點。
回憶這場「異地突圍」的策略,他笑說,可以比喻為追求心儀對象:「要像男神一樣吸引目光,但說話要點到為止,留下伏筆,讓對方對你產生好奇。」
創業更講究人情世故。多年來,彭士豪摸索出一套「333經營法則」:見面後30分鐘內,傳訊息問候,加深對方對自己的印象;若談話中提到任何承諾或協助,3天內親自回應,並附上手寫便條,展現誠意與行動力;對於重要關係人,維持每3週一次有溫度互動,維繫信任,避免流於形式。
觀察入微、深諳人性,笑稱自己是「戲精」
出身台灣的彭士豪,為了融入大馬的風土民情,也下了很多功夫。從學習當地語文、當地腔調、飲食習慣到宗教信仰,他笑稱自己像「戲精」一樣,積極觀察與模仿,主動融入在地文化,不僅熟練掌握馬來文與東南亞式英文,甚至常被馬來人誇讚「講得比當地人還標準」。
採訪過程中,他即興模仿多種口音,即便不懂那個語言,依然唯妙唯肖,引人發笑。對他而言,語言是拉近彼此距離的第一步。「就算我不喜歡榴槤,也會努力理解為什麼當地人那麼愛它?」他甚至穿著與農民一致的工作服,「讓他們覺得我是自己人。」
在馬來西亞25年,他練就驚人的文化適應力。他認為,企業經營有剛有柔,像產品研發屬於剛性,不容輕易變動;但人際互動是軟性,須隨環境與對象調整。
彭士豪表示,想要真正扎根當地,須放下身段、跨越語言與文化隔閡,用行動證明自己不是過客,而是同行者。他始終相信,企業的成敗,最終都回到「人」。剛接觸一位新員工時,他會從星座、血型等,觀察對方的性格輪廓,試著了解對方的個性與行事風格。
前進印尼設廠,「種子團隊」要開枝散葉
但企業要成功,產品與技術還是硬道理。「整合技術、原料與市場,是全宇生技能夠深耕在地、穩健拓展的核心關鍵,」彭士豪說。
全宇生技主打「三合一生化複合肥料」,將有機質、微生物和化學原料結合在一起,堪稱集各種肥料優點於一身。這項產品,不只能提升作物表現,也能解決傳統化肥對環境造成的汙染。旗下自有品牌「Real Strong 大壯牌」肥料,早在馬來西亞市場站穩領先地位,並拓展至其他東南亞國家。
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脫穎而出,關鍵在於自行建立菌種庫,並具備成熟的量產技術,成功把微生物科技應用在肥料製造。這類肥料能提升作物產量、減少病害、改善土壤酸鹼值與保肥能力,有助維持土壤長期耕作。
回顧全宇的發展,2008年是重要轉捩點。當年全宇與馬來西亞油棕局(MPOB)合作,針對油棕開發出專用的「MPOB F4」生化複合肥料,正式進入大型油棕公司供應鏈。這款肥料獲油棕局認可,並授權使用其商標的產品。
另外,針對多年困擾油棕產業的靈芝病,全宇也推出預防產品「GanoEF」,被馬來西亞油棕局列入對抗靈芝病的標準生物預防方案。公司產品從提升作物產量,進一步涵蓋預防與治療病蟲害,自然贏得市場青睞。
多年來,彭士豪積極協助馬來西亞農業升級,推動農業創新與產業解方,深受當地政府與產業界肯定,35歲就獲封「拿督」頭銜,業界也給予他「肥料王」的響亮封號。
全宇生技2024年全年營收約為新台幣24.6億元。目前在馬來西亞擁有三座廠房,員工規模約300至400人。下一階段的拓展重點,將鎖定全球最大棕櫚油生產國──印尼市場。
事實上,早在疫情爆發前,他已著手規劃在印尼設廠,無奈受全球疫情影響,計畫一度中止。歷經多年籌備,全宇在印尼的第一座工廠終於完工,預計今年第四季正式投產。這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擴張成果,更象徵他親手培養的「種子團隊」即將首次獨立出征,挑戰海外市場。
「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和印尼人,同文同種、信仰一致,這是我們進軍印尼的天然優勢。」彭士豪說:「我已經訓練出比我更強的團隊,他們對語言與宗教文化的理解遠勝於我。接下來,就看這些種子能否在印尼真正生根。」
從24歲初涉異鄉的創業青年,到如今掌舵國際化生技企業,彭士豪在東南亞深耕的三大關鍵:深度理解並融合當地文化、敏銳掌握產業趨勢,及面對變局時持續學習與調整的能力。(彭士豪即將出席《遠見雜誌》於11月5、6日在台灣台北主辦的第23屆遠見高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