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在經濟發展之初,人民都很貧窮,營養不良,因此除了遺傳或生理因素外,沒有肥胖的問題,但是在經濟發展到某一階段以後,人民富裕起來,營養不但改良甚至太好,因此開始有一種文明病——肥胖,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肥胖人口不斷上升。以美國為例,他們在1970年代時有1∕6的人口是過重或過胖,但是到2000年代此比例提升到1∕3。
什麼是過重與過胖?世界衛生組織使用BMI(Body Mass Index),即身體質量指數來衡量一個人是否過重或過胖。此指數的計算方法是把一個人的體重除以他的身高(公尺)的平方。
世界衛生組織把BMI值訂在25以上的是過重,30的是過胖。我國行政院衛生署把成人的BMI訂在18.5與23.9之間,如果一個人的BMI值是小於18.5是太瘦,24~27之間是過重,27~30之間是輕度肥胖,30~35之間是中度肥胖,35以上是過度肥胖。按此標準,台灣目前有1∕3的人口BMI值是超過24,也就是說,目前台灣每三個人便有一個是過重或過胖。肥胖有什麼不好?今日的女子都是以苗條為美麗的標準,因此肥胖被一般人認為不美。
但是更重要的是,肥胖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肥胖會為個人帶來膽結石、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與高脂血症等疾病。
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BMI值超過30的人民,他們的死亡率是比25以下的高50%~100%,美國政府甚至宣告肥胖是目前美國人民死亡十大原因之一。
正因為如此,美國政府在2001年起大力推動減肥運動,馬英九在台北市長的任內也曾推動全體市民從事運動,要他們「健康減重100噸」。
BMI與薪資呈負相關?
肥胖的問題並不是醫學院專有的研究題目,近年來一些經濟學家,特別是勞動經濟學家對肥胖的問題非常感興趣。
他們想要知道的是肥胖對員工是否會不利?肥胖員工的薪資是否會較低?雇主是否會不願意雇用肥胖員工,他是否會有較低的升遷機會?假如雇主對肥胖員工確有歧視的行為,政府是否可以透過立法的手段,有效地制止雇主歧視肥胖員工。
根據經濟學家近年來的一些研究結果,他們發現當我們把年齡、教育程度等因素控制以後,BMI與工資之間是有一個負相關。也就是說,肥胖的員工被勞動市場「懲罰」,但肥胖對男女負面的影響程度不同,女性員工過重時,她的工資與BMI呈直線的負相關,男性則不然,當男性開始過重時,他們的BMI與工資是呈正相關,也就是說愈重薪資愈高。直到超過某一程度後,BMI才與工資呈負相關(見圖)。
BMI與工資負相關在不同種族間亦有不同的程度的影響, 一般而言,BMI對白種女性負面影響最大,對非裔與西班牙裔女性的影響較小。
肥胖影響,男女大不相同
為何肥胖對男女及不同種族有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學者們最初無法解釋此現象。但最近發現人體的體重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身體脂肪(Body Fat,BF),BF的增加對人民健康有害,另一部分是去脂體重(Fat Free Mass,FFM),FFM包括骨架、肌肉,此種重量的增加對人體的健康是有助的。
男、女的身體結構在BF與FFM的組成上是有差別的,男性的骨架與肌肉較多,因此同樣的BMI值對男性而言,他們的FFM比例會較高,BF的比例會較低,女性則相反。
因此當女性的BMI值增加時,雇主認為他們是體內脂肪過多,有礙他們的靈敏度與工作投入的程度,生產力會較低,因此給予較低的薪資。
相反地,男性BMI值增加時,雇主會認為他們是骨架大、肌肉多,是健康與強壯的表徵,生產力會較高,因此會給他們較高的薪資。
此情況要直到男性的BMI值超過某一程度後,雇主才會認為他們的BF比例過高,影響他們的生產力,因而薪資調降。此點很容易瞭解,比如連勝文的BMI值應該是超過標準值24,但人民並不覺得他太胖,相反覺得他是魁梧,但是同樣身高與體重的女性,人民便會認為她是「胖大媽」。
從「身」提升自我競爭力
1.BMI不是衡量個人過重或過胖的準確指標,BF與FFM指標對人體結構的衡量,幫助我們瞭解,為什麼雇主對同樣BMI值的男性與女性,有不同的反應與不同的待遇。
2.肥胖與工資相關的研究使我們對男女平均工資差別的原因有進一步的瞭解,因為它指出,除了女性因為經常進出勞動市場以致人力資本的累積比男性少以外,男女身體結構的不同,BF與FFM比例的不同亦是造成男女薪資差別的一個原因。
3.政府要去除男女薪資差別的一個有效做法,是鼓勵企業發展使用體力少、智力多的生產技術與行職業,而不是透過禁止雇主歧視肥胖員工的法令。
4.肥胖對白種女人的「懲罰」比其他種族多,是因為大家覺得白種女人胖是不正常,大家覺得非裔與西班牙裔女性體型本來就比較大,因此肥胖對他們男女薪資差別的影響較少。
由此我們該注意的是,各國都認為我們亞洲人個子較小,亞洲婦女過重,在勞動市場中所受的懲罰會與白種女子一樣,比較厲害。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大概會明瞭為什麼台灣企業高層女主管,政府部門的高層女官員都沒有「胖子」。
女性主管如果不想因肥胖成為他們更上一層樓的玻璃天花板時,大概要勤運動,掌控一下自己的BMI指數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學院溫世仁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