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8/17(日)賴佩霞@基隆塔新書分享會

台美對等關稅引發「台灣5大經濟危機」?胡偉良談政府、民眾應變之道

胡偉良觀點:風暴,是危機也是轉機。

胡偉良
user

胡偉良

2025-08-04

瀏覽數 6,600+

台美對等關稅是一場全民面對的經濟硬仗。/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台美對等關稅是一場全民面對的經濟硬仗。/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正式展開對全球各國的「對等關稅」政策調整,並於近日公布對台灣關稅稅率為20%,高過鄰近兩國日本韓國的15%。對台灣而言,這不只是出口衝擊,更是一場全面性的經濟壓力測試。

本次關稅措施主要針對電子零組件、鋼鋁製品與中高科技產業產品——正好涵蓋台灣出口結構中最具競爭力與附加價值的核心項目。

當我們從總體經濟、產業結構與社會層面審視這場風暴,便可發現:這不僅是企業主與政府的挑戰,更是每一位台灣民眾必須面對的生活調整與應變。

一、關稅衝擊的5大經濟危機

1. 出口下滑與企業獲利壓縮

台灣對美出口占比約11.5%,其中高科技產品如晶片、半導體設備、機械工具等長期仰賴美國市場。關稅一旦拉高,台灣產品在價格競爭上將處於劣勢,迫使企業降價或轉單,將壓縮利潤、加速產業外移。

2. 投資與就業信心動搖

出口不振連帶影響企業資本支出與人事計畫,進而衝擊勞動市場穩定性。科技製造業向來為台灣薪資結構中的高薪產業,若其成長停滯,將導致就業市場M型化進一步惡化,青年與中產階級的未來感將更加渺茫。

3. 匯率與物價波動 形成雙重危機

出口減少意味著美元流入減少,將對台幣造成貶值壓力(如市場預期台灣順差縮小),進而影響進口成本與通膨預期。台幣貶值雖短期有利出口價格競爭力,但也可能推升進口物價,導致輸入性通膨加劇。若同時內需疲弱,便可能出現「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風險,對經濟形成雙重危機。

4. 中小企業遭殃

不僅是大型出口廠商,許多隸屬其供應鏈的中小企業也面臨訂單減少、工廠閒置、資金緊縮的問題,甚至難以維持營運。整體產業鏈可能出現斷裂與資源重分配,引發結構性失業。

5. 稅收下降與公共支出壓力升高

企業利潤下滑與民間消費緊縮,將導致政府稅收下降,財政壓力升高。若再因應對關稅衝擊而擴大補貼或救助,財政負擔恐將失衡,影響長期基礎建設與社福支出。

(延伸閱讀│川普再怎麼開鍘,台灣房價也不會跌?胡偉良解析3個改變不了的真相

二、政府該如何應對?

1. 建立「產業應變基金」與關稅調適貸款

比照新冠疫情時的紓困架構,針對受關稅衝擊嚴重的產業設置調適基金,提供短期現金流支持、補助轉型升級計畫,避免倒閉潮擴大。同時擴充中小企業低利貸款方案,保障資金流動性。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2. 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

加速布局東協、印度、中東與非洲等新興市場,協助企業突破美中夾擊的出口困境。政府應整合外館、貿協與商會資源,主動建立在地據點、舉辦產業交流活動,協助企業建立新市場據點。

3. 國內消費振興與內需產業升級

在出口遭遇瓶頸時,刺激內需成為關鍵。政府可考慮擴大公共建設與民間投資合作機會,如加速都更、社宅、公共交通建設,並鼓勵零售、服務與觀光產業升級,創造就業與內需成長動能。

(延伸閱讀│胡偉良觀點:從新加坡居住正義,看台灣、韓國打房失敗的「3大共同原因」

三、民眾該如何因應與調整?

1. 穩健理財與保留現金彈性

經濟風險升高的時期,應避免過度槓桿投資與大額負債,特別是房產、股市與高風險投資。建議家庭儲蓄比率提升至月支出的6個月以上,預留緊急資金以應對收入波動或物價飆升。

2. 提升職涯彈性與技能轉型

面對產業結構重組,民眾應主動提升第二技能與數位能力。例如工業、製造業從業者可進修AI應用、資料分析、設備自動化等新技能,服務業人員則可拓展數位行銷、語言與跨境服務知識。未來競爭力將來自多元能力與快速適應力。

3. 轉向國內生活品質型消費

在外部環境風險提高的背景下,消費應轉向務實、長遠與提升生活品質的選擇,例如購置節能設備、參與社區共享資源、支持本地品牌。這不僅能降低生活成本,更有助內需經濟活絡與本地產業發展。

(延伸閱讀│這時候真的是「現金為王」嗎?胡偉良:富有的人持現金抄底買進,愈窮的人愈需要借錢

胡偉良觀點:風暴,是危機也是轉機

歷史證明,每一次國際貿易與政經動盪,對台灣都是挑戰,也是產業轉型與社會進化的契機。從美中貿易戰到COVID疫情,台灣企業與民眾展現過高度適應力與凝聚力,這次也不例外。面對台美對等關稅,我們不該只看到壓力,更應看見結構轉型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產業要升級,政府要領導,民眾也必須走出舒適圈,主動提升自我、穩健理財、調整職涯,迎向更具挑戰的未來。 這是一場全民面對的經濟硬仗,我們無法逃避,但能選擇準備得更好。

(延伸閱讀│人民對政府最大期望從不是政治表演!胡偉良:大罷免落幕,「這3個字」才是民意真諦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