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5歲以上因傷住院的人中,跌倒是最常見的原因,跌倒的危險性,往往比大家想得更高。在台灣,由跌倒造成的事故,是65歲以上高齡者意外死亡的第2大原因。在受傷就診的老年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為跌倒送醫。很多老人家,也因為跌倒導致骨折,影響了晚年的活動能力。(本文節錄自《高齡長輩的抗衰防跌全書》一書,作者:于普林/王淑君,蘋果屋出版,以下為摘文。)
跌倒可能導致的傷害
高齡者跌倒最容易骨折的部位是,大腿根部、手腕、脊椎等,其中最嚴重的是髖關節骨折。許多人都因為髖關節骨折,再也無法恢復從前的活動能力。
因跌倒導致髖關節骨折而住院的高齡者,不僅住院時間長、費用高,也有可能因此導致老後生活品質下降,嚴重的話甚至臥床不起、失能、死亡。
由於高齡者的骨骼密度、恢復力都已經下降,髖關節骨折後也會痊癒得較慢,同時更容易引發手術後併發症。
根據統計,高齡者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被稱為「老人殺手」、「人生最後一次骨折」。
跌倒可能導致住院,或者長期臥床
在65歲以上因傷住院的人中,跌倒是最常見的原因。跌倒後,最有可能需要住院治療的情況就是「骨折」,包括頸部、肋骨、髖關節、腿部、手腕、手臂等各個部位。如果骨折的地方在大腿或腰椎,嚴重的話就會無法站立,必須臥床療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老年人長期臥床,可能會引起以下問題,導致狀況愈來愈惡化。因此,跌倒可以說是高齡者的一大隱形殺手。
(延伸閱讀│長期腰痠背痛、上樓梯要用手撐?年長者「肌少症」自我評估量表,超過4分要當心!)
跌倒時可能長時間倒地不起
高齡者有可能在跌倒之後,躺在地上超過1小時或更久。除了因為身體損傷站不起來外,也可能是肌肉無力,在沒有人攙扶協助的情況下,沒辦法靠自己的力量從地上撐起來。
根據研究顯示,高齡者跌倒後如果躺地超過1小時以上,可能會因為延遲就醫、脫水、失溫等狀況,引發肺炎甚至死亡,後果不容忽視。
跌倒造成的心理恐懼
跌倒很容易對高齡者產生嚴重的心理影響。尤其是經常跌倒的人,很可能因為害怕再跌倒而失去自信、變得不願意活動。特別是那些跌倒後,需要別人幫助才能站起來的高齡者。即使沒有受傷,也可能因為嚇到而變得畏縮,只喜歡待在固定、熟悉的地方,漸漸喪失自理能力。
當活動量愈少,骨骼肌就會逐漸萎縮,這樣一來,走路就會更不穩、更容易跌倒,陷入惡性循環。此外,假如因為害怕跌倒而變得不愛出門,不只會造成肌肉衰退,因少曬太陽,陽光就無法在體內合成能夠幫助吸收鈣質的維生素D,導致骨質疏鬆的速度變快,提升跌倒的危險性。
跌倒可能導致的醫療費用
跌倒的嚴重性,除了造成身體、心理上的傷害,影響老後生活品質之外,甚至也會帶來大筆醫療開銷。住院、骨折手術、後續復健等,相關的費用都不便宜,而且需要長期的支出。
對於經濟條件不寬裕的家庭來說,這是不小的壓力,即便家人不在意,高齡者也往往會過意不去,而增加的心理負擔,導致後續心理狀態出現問題,需要多加留意。
「這15種高齡者」是跌倒的高危險族群
‧ 年齡大於70歲
‧ 獨居
‧體能衰弱
‧ 失能和半失能
‧ 近期剛出院
‧ 過去有跌倒的經驗
‧ 走路不穩
‧ 有視覺或聽覺障礙
‧ 有貧血或低血壓的問題
‧ 營養不良
‧ 有睡眠障礙
‧ 中風等,有肢體活動功能障礙
‧ 失去定向感,無法準確分辨時間、地點、人物
‧ 躁動、意識混亂
‧ 同期間服用多項藥物
(延伸閱讀│70歲奶奶用行李箱代替拐杖:要活得讓兒女覺得「爸媽此生很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