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多歐美TikTok網紅瘋行學「日本人走路」來養生!讓#Japanese Walking躍升為熱門標籤之一。一位健身教練更親身驗證直指,在一些方面效果比日行萬步好,因此自己也常做。到底這個只需要30分鐘就能輕鬆執行的走路法怎麼做?當初日本研究團隊如何發現它的養生效果?專家更認證是適合熟齡的運動?附完整教學一次上手。
TikTok為何流行「日式走路」?
2025年TikTok最夯的健身新風潮,竟然是學日本人走路?最近,只要打開該平台查詢#Japanese Walking標籤,就可看到不少歐美網紅、網美都在宣揚「來自日本的超強走路法」,並拍攝示範影片。
例如,擁有42萬TikTok粉絲的健身教練Eugene Teo便表示,學會這種日本人發明的走路法,讓他發現自己從此不會因為某些日子太忙,無法達成日行一萬步而覺得挫敗。因為這個最多只需要30分鐘的走路方式,在某些方面的健康效果更勝日行萬步。
美國「RealSimple」網站健身編輯麥休絲Melissa Matthews也在近期嘗試這個走路法,就她個人經驗值來說頗為推薦。
她表示自己算是愛跑步的人,在去年參加過女子半程馬拉松的訓練,但是最近已經生疏了。因此這時候採取日式走路法比較不會太累,同時有3分鐘高強度的快走,還是可以鍛鍊一下體能。
什麼是日式走路法?為何能勝日行萬步
原來,這個日式走路法,起源於2007年日本信州大學醫學院發表的一項研究,他們找了246位健康的中老年人,隨機分成三組:
第一組是不運動的對照組。
第二組是「中等強度連續健走」組,或可簡單說就是日行萬步組。實驗團隊要求這群人每天至少走8000步以上,每週至少走4天。走路強度大約是他們最大攝氧量Vo2Max的50%。
第三組則是「高強度間歇式健走」組,這群人被要求每週至少走4天。每一次運動都要交替做3分鐘的低強度走路,與3分鐘的高強度走路,一共做5次,因此最終完成時間約6組X5次為30分鐘。
結果發現,只需要半小時完成的高強度間歇式健走,在以下三方面竟然勝過日行萬步這類中等強度的運動!包括了:大腿肌肉力量增加更多、最大攝氧量提升更多、還更能降血壓!
日式走路為何適合熟齡族群或糖尿病患者?
另外,為何非要設計成三分鐘交替?主要是實驗團隊發現受測的中老年人,做高強度運動最多只能撐3分鐘,因此才發想出這種3分鐘高低強度交替的運動方式,也因此特別適合熟齡人士來健身養生。
此外,有專家認為,日式走路法格外適合讓糖尿病患者來運動養生。哥本哈根大學 Bispebjerg 與 Frederiksberg 醫院的顧問卡斯托夫(Kristian Karstoft)受訪健康媒體《Healthline》指出,跟中強度長時間的日行萬步相比,日式走路法這類間歇型走路訓練,對於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體能、身體組成以及血糖控制方面,效果更好。
日式走路法教學,高強度與低強度怎麼評估?
但許多人在看到網紅示範時,第一個好奇的問題是若要仿效這種日式走路法,到底做五組高低強度交替的走路運動時,高強度是要多強?低強度又要多低呢?
以最初實驗團隊的設定是,低強度的走路速度大約是最大攝氧量的40%;高強度的走路速度則要超過最大攝氧量的70%。在當時是採用專業設備量測,並非如超慢跑Zone1、Zone2的計算方式。
若你沒有專業設備,Apple Watch上有最大攝氧量數據測量功能,近期開始嘗試日式走路的美國「RealSimple」網站健身編輯麥休絲Melissa Matthews表示,她自己便是使用Apple Watch來監測整個運動過程,畢竟要3分鐘高強度接著轉換成低強度,如果不留意很容易錯過時間點。
但布洛克大學(Brock University)運動科學系教授兼資深研究員Stephen Cheung受訪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建議,不要太拘泥於形式,這個運動的初衷就是鼓勵大家利用零碎時間多動一動,走出去實踐才是最重要的。
他建議若民眾手邊沒有運動手環或者碼表,高強度時間就走得稍微快一點,然後再慢一點即可。不小心錯過3分鐘規劃也沒關係,差不多就好。
完整步驟教學
也因此,依照他的建議,日式走路法執行起來並不複雜,步驟如下:
步驟1 用3分鐘以平常的速度走路
步驟2 再花3分鐘以比平常稍快的速度走路
如此快慢交替為1組,做5組至滿30分鐘即可。
日式走路法能減肥嗎?
布洛克大學(Brock University)運動科學系教授兼資深研究員Stephen Cheung受訪加拿大廣播公司(CBC)時指出,與一般速度的持續步行相比,日式走路這種間歇性健行訓練,平均能帶來多出約5%的健康效益。
他強調,這種運動模式燃燒的熱量,可能不會比日行萬步這類長時間健走多。或許不是減重的好方法。不過,他仍然鼓勵大家嘗試這種走路法,因為容易執行,養生好處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