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8/17(日)賴佩霞@基隆塔新書分享會

AI競賽不是零和遊戲,前HTC高層汪叢青揭示中美競爭盲點

傅莞淇
user

傅莞淇

2025-06-16

瀏覽數 1,050+

HTC前VR中國區總經理汪叢青。汪叢青提供
HTC前VR中國區總經理汪叢青。汪叢青提供
00:00
00:00

HTC前VR中國區總經理汪叢青,近期離開任職九年的HTC,親力親為打造人類的「下一代現實」。長年深耕人工智慧領域的汪叢青,在當前的熱潮中看見什麼風險,促使他投入政策倡議?又有哪些樂觀的機會,讓他展開第五次創業

《孫子兵法謀攻篇》有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在以人工智慧為焦點的科技競逐中,美國對頭號「敵人」中國的了解,遠不及中國對美國的理解。或許更糟的是,華府已深陷「敵我」的意識框架中,將人工智慧這項技術誤判為一場非贏不可的零和博弈。

從晶片禁令到監管禁令,美國諸多政策令汪叢青(Alvin Wang Graylin)相當憂慮。競爭是商業常態,但將人工智慧視為一場可以「贏」的比賽,可能錯失這項技術改變人類社會的潛能。他向《遠見》表示,「你不可以贏,他們(中國)也不可以贏,那麼為什麼要比賽呢?」

以前沿基礎模型為例,目前各團隊競逐模型能力排行榜上的頂尖名次。不論這樣的排行榜及基準測試分數代表什麼意義,各模型的能力差異其實很小,且可能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就來回交換名次。

「不能保持一個絕對的勝利,那最好就是合作。」近期積極投入倡議的汪叢青,希望讓更多美國政策決策者更加理解現況,包括提升他們對中國、台灣的認識,「起碼讓他們了解,不是只有(敵對)一個選擇。」

美中理解不對等,一味加速提升安全風險

汪叢青早自1990年代就在麻省理工學院、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工智慧,數十年職涯橫跨AI、半導體、資安、XR等科技領域面向。在HTC任職九年間,曾任VR中國區總經理、全球企業發展副總裁。他也是連續創業者,過去參與的四間新創中,有三間以AI為核心。

目前,汪叢青在隸屬史丹佛人本人工智慧研究中心(HAI)的數位經濟實驗室(Stanford Digital Economy Lab)擔任數位研究員(Digital Fellow),也擔任虛擬世界協會 (Virtual World Society)主席。

2024年,他出版著作《Our Next Reality》,以多年科技觀察與經驗為基礎,勾勒AI、XR等技術將形塑的社會面貌。其中有不少值得樂觀期待之處,但也存在著真實的風險。

生於中國、身為美國公民的汪叢青對中美兩國都有深入的第一手觀察。他指出,華府許多官員不通中文、非科技背景出身,且對中國的理解還停留在借鑑、抄襲美國技術的階段,對中國現在的創新能力沒有足夠理解。

以「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2024年發布的關鍵技術追蹤報告為例。這份報告追蹤了2003~2023年間的64項關鍵技術,涵蓋國防、航太、能源、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等領域。發現這20年間,科研主導地位顯著地向印太地區集中,中國是主要貢獻者。

在頭五年(2003~2007),美國把持60項技術的領先地位,中國僅在3項技術領先。到了2019~2023年間,中國已經擁有57項技術領先,美國的領先技術縮至7項。足見中國在這幾十年間的投資與規劃,有顯著的回報。

在反干預主義的倡議智庫「共和國委員會」(Committee for the Republic)的5月沙龍演說中,汪叢青直言,過去中國向美國學習先進技術,現在中國也有許多技術是值得美國學習的。

然而,現況卻是美國愈來愈將中國拒於門外。汪叢青認為這是基於美方對中國不完整的理解,也導致對現前人工智慧局勢產生三個層次的偏差理解:將AI競賽看作一種零和博弈;自認美國目前享有大幅領先;可以透過晶片禁令等手段持續保持、甚至擴大領先幅度。

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等人在3月提出的「相互保證AI失靈」(Mutual Assured AI Malfunction, MAIM)威懾框架,可視為這種「防止他人追上我」心態的例證之一。汪叢青擔心,這樣的政策建議已幾乎放棄合作的希望,衝突風險隨之升溫。

(延伸閱讀:超級AI將到來? Google前執行長籲採納「恐怖平衡」威懾框架

他指出,算力不是AI發展的唯一要素,但很多人仍不了解晶片並沒有他們以為得那麼關鍵。一波波禁令,加速了中國的自研發速度,包括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也在猛追艾司摩爾;據傳華為在今年就會進行試產。

歡慶遠見39週年 訂閱享25折優惠>>>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超級好書三選二

在川普的「大而美」預算法案(OBBB)中,甚至包含一條爭議條文,禁止各州在未來十年制定AI監管法規。此案已在眾議院通過。參議院修改內容、放鬆至各州可能因制定AI法規失去聯邦的寬頻資助,但仍保留這項政策。

此條文的立意似乎是防止各州自行立法監管AI,導致各州監管框架混雜、為跨州營運的企業們帶來額外合規負擔。但為了避免抑制創新、加速前進,而縮減各州權力的舉措,在兩黨都引發爭議。連支持晶片禁令的Anthropic執行長也高調抨擊

化敵為友,聯手打造後稀缺的「豐裕社會」

敵對心態不僅提升風險,也削減了一個更好的未來的可能性。

在《Our Next Reality》一書中,汪叢青提出「豐裕主義」(Abundanism)的概念。他相信,征服與搶奪並不是人類難以壓制的本性,而是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形成的行為。在AGI、機器人、能源創新等技術支持下,可以打造出一個讓每一個成員都近乎豐裕的社會,可稱為「後稀缺時代」。

為了想像出後稀缺時代的社會體制,我們需要先改變自己在稀缺時代的思考習慣,包括大國政治的單極霸權。汪叢青描述,「如果我們可以一起做出一個AI,讓大家的生活都富足,我就沒有原因要和你做敵人了。大家都生活得很好,為什麼要打仗呢?」

在前進通用人工智慧(AGI)的路上,合作也是理想、甚而是必須的進路。許多研究顯示,資料愈多元、愈完整,所訓練出的模型能力愈強。這也是為什麼汪叢青認為少數科技巨頭個別做重工的AI發展方式並不理想,也不支持價值觀意義下的「主權AI」。

美國、中國、中東等各地區的價值觀不盡相同,但訓練出一個「符合本地價值觀」的模型,也限制了它對其他價值體系的理解與認同。「要是只有美國的價值觀,那其他國家做的就是壞事?」汪叢青說,「但一個AI模型要是看見了全世界的價值觀,它就能自行找到融貫的一個中間點。這對全人類是好事。」

汪叢青承認,有些人會認為他的觀點太過「親中」,但他認為自己的觀點事實上是「親人類」。

他預測,AI模型的能力與風險會呈現庫茲涅茨曲線(Kuznets curve)的倒U狀。也就是隨著AI能力變強,安全風險會先爬升。但在智慧抵達一個程度以後,它將聰明到不易被壞人利用,懂得避免負面影響,因而風險會逐漸變低。

比起AGI,現今更大的威脅是還不夠聰明的AI被少數惡意份子濫用。這也是全球應聯手防範之事。

因而,汪叢青支持「CERN for AI」這樣的計畫。歐盟正想仿效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概念,集聚多國科學家、工程師的智慧,加以可比擬「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強大AI基礎建設,團結推進科學前沿發展。

他提議,台灣可以是建設「CERN for AI」的理想地點。身為AI晶片的主產地,台灣除了享有靠近產線的優勢,也擅長做管理維運,只是能源是比較大的挑戰。但汪叢青認為,這對台灣的安全也很有助益,「要是CERN在這裡,誰會來攻擊?」

大型強子對撞機隧道內部。wikimedia commons by Juhanson

大型強子對撞機隧道內部。wikimedia commons by Juhanson

人人都能擁有「亞里斯多德」水平的個人化導師

促使汪叢青在3月展開職涯新篇章的,除了他擔憂的地緣風險,還有對未來的樂觀期望。目前他正在進行第五次創業,目標是打造出個人化的AI導師。

這是「豐裕主義」社會中的一片關鍵拼圖。除了物質性的豐裕,這樣的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擁有個人化的AI導師與沈浸式的學習體驗。在一個平均教育水平極高的社會,人們能彼此尊重、理解、信任,重視智性、文化與心靈的啟蒙,最終消除絕大部分的衝突。

汪叢青舉例,亞歷山大大帝何以能在30歲就建立幅員遼闊的帝國?他認為一大原因是擁有亞里斯多德這樣出色的哲學家做個人導師。有了先進的AI模型,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世界級的個人導師,從人際溝通到飲食運動,「不只是教你課程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做一個更好的人。」

回歸研究、教學角色,汪叢青認為自己的人生從學習、實踐來到「傳承」的階段,「現在想做的就是把我五十幾年累積的經驗,傳給我們的下一代。幫助他們做出更好、更平安的事業。」

打造不再受到稀缺限制的「下一代現實」,汪叢青承認這是個困難且理想的目標,但不是不去追求的理由。因為人類或許無法承擔失敗的代價。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