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轄內沒有啟用的垃圾焚化爐、農林漁牧大縣、養豬數全國第一……,在看似挑戰與弱勢的現實中,在雲林縣首位遠見五星首長張麗善的領軍下,縣府團隊善用科技、創意、專業,力行「資源循環零廢棄」政策,翻轉城市面貌,成功彎道超車,從台灣糧倉升級為永續模範生!
永續、零廢棄、轉廢為能、循環經濟,是近年來雲林縣的施政亮點,廚餘、垃圾、焚化爐底渣、農廢都成為循環經濟的要角!透過確實落實「轉廢為能,垃圾全循環」政策,雲林縣環保局於 112 年獲得第6屆政府服務獎,113年再贏得國家永續發展獎殊榮;在「2024 年 APSAA 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中,雲林縣政府更拿下8金10銀9銅共27項肯定,獎座數居全國之冠!在一座座獎項的背後,有著環保政策領航、公私齊心協力、科技創新助攻,更是雲林鄉親按讚認同、全力支持配合的成果。
廚餘製成肥料 垃圾變身燃料
時間回到 107 年,非洲豬瘟肆虐全球,而廚餘中的病毒正是主要散播途徑。雲林縣設有超過 1,200 個養豬場、畜養 150 多萬頭豬隻、產值突破 250 億,養豬數居全國之冠!心心念念養豬產業永續經營,雲林縣長張麗善在就任第一日祭出國安層級防疫政策,於 12 月 25 日率先全國宣告,禁止縣內廚餘養豬,隨即啟動廚餘循環再利用。
雲林家戶確實分類生、熟廚餘後,即交由清潔隊回收、破碎、脫水處理,送至南亞廚餘堆肥廠,轉製為「雲溉肥」,成為灌溉作物最天然的肥料,取代化學肥料,將廚餘變肥料,達成廢棄物資源化及減碳效益,根據雲林縣環保局統計,廚餘堆肥處理與焚化處理相比,每日能減少約5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張麗善欣喜分享,「雲溉肥」在 111 年即取得農業部農糧署(時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核發肥料登記證,已回收利用近 1.5 萬噸廚餘,轉製約 9 萬包雲溉肥,供縣內農友與一般民眾申請取用。
不僅將廚餘變肥料,雲林縣也將垃圾變燃料!環保局將家戶垃圾透過零廢棄資源化系統(ZWS)及全移動式垃圾機械分選產製SRF系統(MMT)雙管齊下,篩選適燃廢棄物,製成固體再生燃料(SRF),標售給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六輕鍋爐燃料,取代部份燃煤,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減少空污及碳排,將垃圾變綠金,公私協力實踐循環經濟。
焚化再生粒料助攻公共工程
目前雲林縣每日產生約 350 噸垃圾量,除了掩埋及製成燃料棒外,仍有部分垃圾需去化處理,由於過去境內沒有啟用的垃圾焚化爐,必須將垃圾外運至外縣市焚化爐代燒,自 105 年起須依縣市互助互惠合作模式,每代燒 1 公噸垃圾需回運 1.67 公噸底渣或 1.8 公噸焚化再生粒料,目前每年回運焚化再生粒料數量約4萬公噸。
張麗善強調,這些底渣經由熟化、水洗、去除戴奧辛等處理程序,變成規格統一的焚化再生粒料,並經檢測合格後,才會運回雲林縣。雲林縣已訂定「本縣政府所屬各機關使用焚化再生粒料作業要點」,規範粒料申請方式及使用摻配比例「每一立方公尺至少摻配 700 公斤」,推進縣轄內各鄉鎮市公所、縣府水利處與交通工務局等局處辦理公共工程時有效使用焚化再生粒料。
為了讓雲林鄉親進一步認識循環經濟,雲林縣環保局委託廠商善用焚化再生粒料,製作迷你盆栽盆器、動物造型擴香石等文創小物,讓永續進入大眾的日常。截至 2025 年 5 月底止,雲林縣推廣使用焚化再生粒料累計近 31.4 萬噸,使用率高達 99%!
免費清運農廢 投入循環經濟
雲林縣身為農業大縣、台灣糧倉,創造可觀產值,卻也衍生大量農廢,例如農地汰換的農膜、棚膜、防蟲網……等。為了杜絕農廢棄置或露天燃燒造成的危害,凡是經由縣內農民清潔、綑綁整理,雲林縣環保局現勘符合允收標準後,即可幫忙免費清運,回收製成再生塑膠粒,成為塑膠製品的環保原料,實現農廢循環再利用。
凡是創新的政策必定面對正反兩面意見,當遭逢逆風時,雲林縣政府不斷進行政策溝通,向民眾溝通垃圾分類、減量,向農民溝通農廢清潔回收,向養豬業者溝通不再使用廚餘養豬。縣府團隊與大家長的用心受到雲林人肯定,在遠見 5 月 27 日發布的「2025 年全國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中,縣長張麗善贏得高達 72.8% 的施政滿意度,成為雲林縣首位 5 星縣長!
培育綠領人才 帶動產業升級
在張麗善領軍之下,縣府團隊成功翻轉雲林,在永續的賽道中彎道超車,從台灣糧倉升級永續模範生,並且設定 2030 年一般廢棄物全循環的願景。自 2025 年 5 月起,雲林縣政府更進一步攜手雲科大開設氣候永續學院,培育綠領人才。
「雲林縣公務人員必須具備碳盤查、碳中和、碳足跡的專業知識,落實在永續政策擬定與推進。」張麗善期許,綠領人才帶動企業永續升級、農林漁牧廢棄物全面循環再利用,例如養豬產業的沼渣沼液循環再利用、淨零減碳負碳的農業創新,持續點亮循環經濟!永續,是全球的未來,更將是雲林的主場優勢!
(雲林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