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硬撐,而是「能夠面對」!有韌性,才能任性

李明哲
user

李明哲

2025-06-10

瀏覽數 1,450+

川普2.0上任以來,政策一變再變,他一手主導的關稅戰更讓全球供應鏈掀翻重組。達志影像
川普2.0上任以來,政策一變再變,他一手主導的關稅戰更讓全球供應鏈掀翻重組。達志影像
00:00
00:00

編按:川普2.0上任以來,政策一變再變,尤其是這陣子的關稅戰,更讓全球供應鏈掀翻重組;AI時代來臨,技術更新的速度愈來愈快,快得讓人幾乎跟不上。要因應這樣變化迅速的情勢,我們最需要的,是「韌性」

近來最常被提起的兩個關鍵字,大概非「AI」與「川普」莫屬。

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職場與產業樣貌。原本以為不容易被取代的專業,也開始感受到AI的壓力與挑戰。與AI協作的方式不斷演變,快到讓人幾乎跟不上腳步。更令人焦慮的是,那些過去苦心累積的專業經驗與方法論,在未來是否仍然適用,誰也說不準。

另一邊,回鍋白宮才幾個月的川普,已再度掀起全球風暴。新一輪關稅戰開打、供應鏈重組、美中角力升溫、美債問題、美元問題,全球經濟局勢就像辦公桌上打翻的咖啡杯,濺得到處都是。

老實說,無論是技術的劇烈變革,還是國際政治的動盪,這些從來不是例外,而是常態。當然,每個人的生活節奏也被迫跟著翻轉。世界只會變得更快、更難預測,許多過去仰賴的經驗法則,也將一再被挑戰。

在這樣的時代,最值得培養的,或許不是某種技能,也不是某張證照,而是一種底層能力:韌性

尤其是面對工作與未來的專業韌性,還有支撐選擇與行動的財務韌性。

韌性不是硬撐,而是一種「能夠面對」的能力

我們對「強」常有誤解,彷彿只要能抗壓、不動如山,就是一種強大。但在高度變動的時代裡,真正的強大,不是堅硬不折,而是能在不確定中維持穩定方向的能力。

韌性,不是硬撐到底,而是當計畫失靈時,仍能持續修正、重新布局的能力。

建構韌性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實際做法也需要與時俱進,但還是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帶來一些啟發。

專業上的韌性,關鍵在於找回好奇心

AI的崛起,讓許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學歷、資歷,甚至是過去建立起的專業身分,可能不再是安全網。面對這樣的轉變,單靠「撐住」或「不變應萬變」恐怕不夠,真正的韌性,是能不斷重新認識世界、解構問題的能力。

我們過去談專業,經常聚焦在紀律、深度、妥協、抗壓性與成果導向這些特質,但常常忽略了一個更根本的底層能力:好奇心

小時候,我們對萬事萬物充滿提問,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也勇於動手做。但長大後,好奇心常被權威、效率與現實壓縮,久而久之,變得不再主動探索、不敢多問。

在這個連各種大語言模型都在飛速進化的時代,好奇心不只是「加分項」,而是少數仍能抗衡各種未知的核心能力。它讓我們可以主動理解變化,而不是被動承受,更讓我們更可以融入新的世界,而不是僵化堅守。

當然,這不是說凡事都該「充滿好奇」,而是要培養一種有策略、能解決問題的好奇心。否則,那些對所有事物無止盡發問的「為什麼」,只是種浪漫的奢侈。

重拾好奇心,就是專業韌性的起點。

財務上的韌性,是建構選擇的餘裕

如果說,專業的韌性是讓我們不斷進步、不中斷的動力,那麼財務的韌性,則是讓我們持續追逐理想的底氣。

財務韌性講的不是致富神話,而是——在沒有收入的一段時間內,撐得住嗎?面對市場下跌、突發醫療支出或人生轉彎,還能不慌不亂嗎?

它不是那種「趁行情一波翻倍」的暴富想像,而更像是建築師或結構技師的耐心活——靠著妥善規劃搭建起來的完整系統。

有了這樣的韌性,任性才不會變成冒進,而是從容。

當然,真正困難的,不是知道該怎麼做,而是在人性與理性的拉扯之間,真的做得到。

接下來,我會試著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提出一種財務架構的思考方式——雖然簡單講得清,但實際做起來,從來都不簡單。

打造財務上的韌性,需建立更完整的框架

韌性不能只是期待靠幾個報酬率漂亮的標的,或是某次賺到的短期績效,而是得有一整套撐得住風雨的財務stack。

這裡不評斷各流派投資策略的好壞,而是回到根本的提問:如果我們想打造一套能陪伴自己走過長期、面對各種不確定性的財務架構,那應該從哪幾個面向開始設計?

我自己歸納出五個層次:

訂遠見 × 科學人雙刊組合,帶你用知識看懂科技、產業與全球變化>>

首先,第一層是收入與支出的自律

再怎麼厲害的理財策略,終究都要回到一個簡單的問題:有穩定的現金流嗎?是否能控制支出,避免欲望不斷擴張?

財務的第一層韌性,是專注於本業,讓自己的專業足以產生穩定現金流,同時調整出一種「心理富足」的生活節奏——不一定花得多,但活得踏實、自在。

第二層,是生活預備金。很多人一開始就急著投資,把所有資金全數投入自己認為績效會最好的標的,卻忘了一件更根本的事——永遠要先保有一筆「生活預備金」

真正的財務韌性,不是從追報酬開始,而是從撐過風暴開始。生病、失業、突發醫療支出,或人生的意外轉彎,這些都不是「如果會發生」,更是「什麼時候會發生」。而當事情真的來了,合適的保險及生活預備金,就像保命的氧氣瓶,能讓你不至於在最需要的時刻陷入財務窒息。

這也是為什麼,不是先拿去投資、再來「預留」生活預備金,而是必須先把生活預備金準備好,再來談投資。當你把預備金和投資部位混為一談,一旦市場劇烈波動,就很容易慌張出場、打亂原本的節奏,甚至破壞整體策略。

穩穩地先建立生活預備金,是給未來的自己一個喘息空間,也是整套財務系統得以穩定運作的第一道防線。

務必前面這兩層做到一定程度後,再來思考如何建構後面幾層,切勿本末倒置。

第三層,是核心投資策略

真正有韌性的財務系統,不是靠幾次神操作賺到的績效,也不是三不五時跟風進出,而是靠一套清楚、穩定,並適合你個性及風險承受程度的投資策略上。

大部分的書籍、文章、影片都比較著重在這一層,這裡不打算比較各種投資流派的好壞,有個投資金句是這麼說的:「人們往往只能賺到理解範圍內的報酬」。策略的優點與風險,使用者得心理有數,否則風險來臨時,只會慌張跌倒。

這層會是你整體財務系統的主幹,要撐得住,也要能改得動。世界在變,你的策略也該隨著你持續進化。

第四層,是結構化的增強策略

當你的核心投資策略已經穩定執行,也理解其中的風險與邏輯,那麼接下來可以思考:是否能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更有效率地強化績效,或降低尾部風險的衝擊?

這層講的不是投機,也不是追高報酬,而是用清楚的邏輯、明確的條件,設計一套結構化、邏輯化、可長期運作的增強策略。金融世界裡工具、商品與平台千百種,但重點從來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你對它的理解深度。

老話一句:你得知道自己在幹嘛。

如果沒有十足把握,這層就跳過吧。因為它本來該是強化整體韌性的策略補強,一旦沒弄好,反而可能會成為壓垮系統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一層,是投資部位與人生節奏的搭配

很多人談投資,只談進出場、只談報酬,不談怎麼用。

但財務的韌性,最終應該要讓你的人生更有韌性,也更能任性,而不是把自己困在試算表裡。

所以這層談的是:你的提領節奏該怎麼設計好?

如果人生是一場長跑,提領節奏就是你的呼吸節奏。太快會喘,太慢會累;太用力會抽筋,太保守又會錯過沿途風景。

每個人都會面對不同的人生節奏:有人為了提早半退休;有人想暫停幾年去做點別的事;也有人只是想定期為家人製造一些值得記得的共同回憶。

這些人生設計,最後都會反映在你的提領機制與資產動用邏輯上。別讓財務自由變成新的枷鎖,記得——財務只是工具,你才是主角。

任性,不是恣意而為,而是你有底氣去選,也有能力去承擔。

有韌性,才能任性。

專業上的韌性,讓你走得遠;財務上的韌性,讓你活得穩。

未來從來不可預測,真正的災難,往往突破所有框架而來。

願我們都能持續保有好奇心,持續強化屬於自己的人生韌性。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KKBOX前總裁,文化內容策進研究院前院長)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