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無核時代來臨!核三2號機正式停機,非核家園能撐多久?延役與公投挑戰迎面而來

黃泓瑜
user

黃泓瑜

2025-05-18

瀏覽數 3,000+

無核時代來臨!核三2號機正式停機,非核家園能撐多久?延役與公投挑戰迎面而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隨著核三廠二號機今夜正式停機,台灣看似邁入「非核家園」新時代。台電原先規劃廠區將轉型太陽能,並新增燃氣機組補上電力缺口。然而,近期《核管法》修法卻為核三延役開啟契機。這座電廠的未來,究竟是走向光電、由新機組接棒,還是有機會重啟?其命運將如何定調?

核三廠二號機於5月17日下午1時開始降載,並在晚上10時完成發電機解聯;18日午夜12時正式停機,核電歸零,標誌著台灣邁入「非核家園」的新時代。後續,台電人員將逐步將燃料棒移出反應爐,暫時以濕式方式存放於廠內核燃料池中,預計5月30日前可完成全部移除。 

按既定退役程序,若室內貯存空間不敷使用,將另行興建室外乾式貯存設施,與核燃料池並行運作,以滿足廠區運轉期間的存放需求。不過,日前《核管法》第六條修正案三讀通過,為核三延役留下一線曙光。接下來仍須由經濟部與核安會等主管機關,擬訂相關子法,釐清安全檢查程序,才能進一步評估重啟可行性。

核三命運走向,轉型或延役? 

台電原先的規劃是,當核三廠達到法定年限除役後,將其所在的55公頃廠區轉型為大型太陽光電廠。這座光電廠將劃分為A、B、C、D四個區域,預計安裝共計11萬片地面型太陽能板以及369台變流器。根據估計,完工後每年可產生高達58億度電力,大約能供應1.5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同時有助於減少約2.9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為了不影響鄰近墾丁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這項太陽光電計畫特別選用了高透光、不會造成眩光的光電模組來降低衝擊。按照目前的時程,今年2月A區已率先併入電網開始發電;8月B區隨後跟進;所有區域的設置則預計在2026年3月前全部完成。這座電廠將成為恆春半島上規模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基地。

至於核三廠二號機停機後可能造成的電力缺口,台電表示已有應對措施。核三二號機停機約會使整體備載容量率下降3%。為填補這部分電力,台電規劃在今年內,陸續讓裝置容量近500萬瓩的大型燃氣發電機組加入供電行列,包括大潭電廠7號機、興達電廠新的1號與2號機,以及台中電廠新的1號機。

這些新加入機組的480萬瓩總發電能力,遠高於核三二號機的95萬瓩。藉由這些新增機組,台電預計即使核三停機,白天的備轉容量率仍能維持在10%,夜間也能保持7%,足以確保台灣的用電需求穩定無虞。

然而,隨著近期《核管法》第六條修正案的通過,核三廠可延命最長20年。但必須釐清的是,核電廠的延役或重啟是一項極為嚴謹且複雜的工程,絕非僅靠修法就能直接達成。

若要推動核三廠延役,台電必須在嚴守「核能安全」、「核廢料處理有解方」以及「取得社會共識」這三大前提下,依照國際最高標準,循序進行全面的安全總體檢、關鍵設備的壽命管理與更新、嚴格的安全強化與耐震評估。

同時,整個申請與評估過程還必須接受國際專家同儕的審查,以及核安會的層層監管。從正式提出延役申請到最終獲得許可與否,預計將需要耗費數年時間才能完成所有必要的評估與審核程序。

核三2號機今日40年運轉執照到期停機,下午1時起機組逐步降載,圖為電廠控制室降載確認作業。

核三2號機今日40年運轉執照到期停機,下午1時起機組逐步降載,圖為電廠控制室降載確認作業。

核三重啟與否,由人民來決定? 

當初核三廠面臨除役並規劃轉型為太陽光電廠時,曾有媒體特別採訪了恆春鎮長,了解當地居民對於這項變革的看法。鎮長轉述,由於核三廠長期以來為恆春地區帶來了穩定的電力供應、大量的就業機會,甚至還有地方社福補助,因此多數在地居民其實是比較傾向支持核三廠繼續延役的。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回顧過去,支持核電的聲音在幾年前就曾透過公民投票展現。2018年,由「以核養綠」陣營所發起的第16案全國性公投,最終獲得了將近590萬張同意票,不僅超過了有效同意票數,也跨越了公民投票法規定的門檻而順利通過。

這項公投的核心訴求,就是廢除當時《電業法》中載明「2025非核家園」目標的第95條第1項條款。公投通過後,該條款隨即宣告失效。「以核養綠」公投的領銜人黃士修當時就直言,這代表台灣的民意已經清楚地否決了非核家園政策。

然而,面對公投結果,時任行政院發言人谷辣斯.尤達卡(Kolas Yotaka)當時表示,即便相關條文已失效,政府推動「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仍然不變,並解釋這是因為實務上已不可能讓核一、核二、核三廠延役。不過,對照近期《核管法》修正案已完成三讀通過的情況來看,政府當初所說的「不可能延役」,現在似乎已經「死灰復燃」,成為法律上允許的選項。

呼應這股民間與政治上的討論,近年來持續在公開場合倡議使用核電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認為,從「以核養綠」公投的通過,到2025年《核管法》修正案通過,都證明了多年來台灣的民主社會藉由公投與民意代表修法的方式,已經清楚表達出一個共同的意向:民眾對於「非核家園」政策感到厭倦並予以否定。

童子賢進一步指出,會出現這樣的民意轉向,正是反映了民眾對於電價持續上漲、嚴重的空氣汙染、能源碳排放比例過高、推動綠能過程中的爭議與地方派系疑慮,以及天然氣發電在能源安全上的脆弱性,加上綠能佔用大量珍貴土地等問題的普遍擔憂。

今年8月,民眾黨將提出「核三延役」公民投票。他們所提出的公投主文是:「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通過整體安全評估後,恢復繼續運轉?」透過再次啟動公投程序,民眾黨希望政府能正視這股潛在的民意,並且落實直接民主的精神,最終讓核三廠是否能夠延役重啟的關鍵命運,再次交由全體台灣人民來共同決定。

解決核廢料難題?SMR與核融合成解方 

談到核能發電,最受爭議的焦點莫過於如何處理它伴隨而來的大量核廢料。為了解決這個棘手問題,科技界與產業界都在積極尋找新的方向。其中,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近年便大力推廣「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希望藉此減少核廢料的產生。這類反應爐的功率通常在300MW(百萬瓦)以下。

目前,全球多個國家,包括美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大陸、南韓以及阿根廷等,都在投入SMR的研發,發展出壓水式、沸水式或液態金屬快中子式等不同設計。SMR最大的優勢在於其「模組化」的特性,可以像積木一樣根據實際的用電需求彈性地增減安裝數量,相較於傳統核電廠,不需要大片土地即可設置。

更重要的是,SMR的燃料棒使用壽命較長,可達5年,這意味著能大幅減少需要替換的核燃料量,進而減少核廢料的總體積。此外,部分SMR設計具備空氣冷卻功能,在安全方面被認為比傳統大型核電機組更高。

然而,任何全新的反應爐設計,要真正達到像現有核電站那樣高度可靠、穩定運行的水準,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實際運轉驗證,這通常需要數十年的經驗累積。因此,許多專家指出,SMR目前在真正大規模的商業化部署方面還不夠成熟,未來的實際成效可能被過度預期。

除了SMR之外,核融合技術也是被寄予厚望的選項。核融合(Nuclear Fusion)的原理與傳統核電廠的核分裂完全不同,它不是讓重原子分裂,而是透過極高的溫度和壓力,強迫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形成一個較重的新原子核,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巨大能量。

這種反應方式產生的核廢料量遠少於傳統核分裂,而且沒有爐心熔毀或熱失控的風險,因此近年來被許多人視為可能解決能源危機的「終極解方」。目前全球規模最大、也最受矚目的核融合實驗設施,是由歐盟、印度、日本、中國大陸、俄羅斯、南韓和美國等七方共同投資與運行的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但目前進度與原先有所延誤。

要促成核融合反應持續進行,其核心溫度必須高達約攝氏1.5億度,這對設備的材料和技術都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清大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的榮譽退休教授李敏便指出,目前核融合技術距離真正走出實驗室、實現商業化大規模運轉,關鍵仍在於能否成功開發出能夠承受如此極端高溫和強烈腐蝕環境的新型材料,以及在多個關鍵技術環節上取得突破。

你可能也喜歡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數位專題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07年在雪梨發起, 「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活動,已成為全球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 提倡在每年三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於當地時間晚上八點半一起關上「不必要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