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數年間,法國的AI生態系展現強勁成長,更培育出歐洲大陸少數打響國際知名度的AI新創Mistral AI。其中的秘訣,就在「開源文化」?台灣能否站在以半導體為首的硬體優勢上,借鏡法國成功方程式,進一步找到這波人工智慧熱潮中的另一個突破點?
台灣AI發展的當前挑戰
近年來人工智慧(AI)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台灣在硬體(特別是半導體)領域雖居世界領先,但在AI軟體與應用上卻有心無力。《Global AI Index 2024》排名就揭示了台灣在人工智慧實力上的困境:台灣僅列全球第21名,明顯落後於亞洲主要國家,如新加坡(第3)、南韓(第6)、日本(第9)以及中國(第2)等。
專家分析,台灣硬體強、軟體弱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人才培育和市場應用更是明顯不足。換言之,即使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產業作為後盾,AI軟體創新與應用價值仍未能充分發揮,難以轉化為競爭優勢。
面對這樣的現況,我開始在這份排名上搜尋,看看有沒有什麼國家在這波AI競賽中脫穎而出,值得我們借鏡?歐洲的法國立刻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在短短幾年內,法國在AI領域實現了令人矚目的崛起,成績背後蘊含著重要啟示,那就是「開源文化」的建立與善用。
開源軟體與開放資料是AI創新的加速器。透過開源,開發者能夠重複利用他人成果、共同改善工具,避免資源重複浪費。國際經驗顯示,擁抱開源文化有助於形成良性的技術生態系,提升國家競爭力。而台灣作為民主開放社會,具備發展開源文化的土壤。然而,目前政府與產業對開源的重視程度仍不足,政策與法規也尚未完全跟上。如何在既有基礎上更進一步推動開源,成為提升台灣AI競爭力的關鍵課題。
法國的開源文化造就AI優勢
過去兩年,法國的AI軟體生態展現出爆發式的成長。最新的《Global AI Index 2024》排名中,法國一舉躍升至第5名,首次擠進前五強。要知道,在此之前法國並非傳統的AI領導國;如此迅速的進步,引發各界關注。而深入觀察可以發現,開源文化與軟體創新正是推動法國AI崛起的核心動力。
具體事例不勝枚舉。首先,有「AI界的Github」之稱的 Hugging Face 由法國創業者創立,近年成長為全球開源AI生態的關鍵樞紐。2023年,Hugging Face 獲得2.35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高達45億美元。這家公司提供開源機器學習模型平臺,讓世界各地的開發者共享模型、數據與工具,大幅加速AI研發的民主化。Hugging Face的成功證明瞭開源平臺在AI時代的巨大價值:開放共享不僅沒有削弱商業競爭力,反而吸引科技巨頭爭相投資。事實上,Google、Amazon、NVIDIA 等公司都參與了它的投資行列,印證開源軟體在新創生態中的吸引力。
再看新創方面,法國的初創企業在AI領域頻頻創下紀錄。最具代表性的是創立僅僅四週就創下史上最大種子輪融資的 Mistral AI。這家巴黎新創在2023年6月拿下高達1.05億歐元(約1.13億美元)的種子資金,估值達2.4億歐元。Mistral AI 由前 DeepMind 和 Meta 的精英組成,目標是開發開源大型語言模型供企業使用。短短數月後,他們發布了首款模型「Mistral 7B」,只有73億參數卻性能超群,甚至超越了Meta推出的130億參數 Llama2 等更大模型。更重要的是,Mistral 7B 完全以 Apache 2.0 開源授權釋出,任何人都可自由使用、優化,甚至商業應用。這意味著法國的新創不僅在技術上追趕美國巨頭,還以開源的方式將成果共享給全球社群。如此開放的策略迅速吸引開發者與企業的關注,加速了法國AI技術的傳播與影響力。
政府的積極投入也為法國AI生態添了一把火。法國政府近年來推出多項支持AI與開源的政策與資金計畫,直接強化新創環境。例如,2024年法國境內專注AI的新創公司已達751家,僅一年內增加了27%。有六成以上的AI新創獲得投資,成立以來累計融資金額超過130億歐元,創造了3.6萬個就業機會。另據分析,2024年法國新創募資總額中有高達27%來自AI相關領域,AI新創募資金額比前一年成長了82%。這些數據印證,法國已成為歐洲最活躍的AI創新熱土之一。
在開源社群蓬勃、新創公司湧現以及政府資源傾斜的多重加持下,法國在短時間內實現了AI產業的質變,從原本的追隨者躍升為領先集團的一員。法國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取得這樣的成績,背後的關鍵是什麼?深入剖析可以發現,支撐法國AI崛起的核心要素,不僅是資金和人才的投入,更來自於一種根植已久的開源文化。這種文化讓法國能夠集結政府、學界、社群與企業的合力,在AI軟體領域迸發出驚人的創新能量。
開源文化是一種競爭策略
法國AI騰飛的背後,有著長年深耕的開源文化作為底蘊。早在十多年前,法國政府就開始系統性地推動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在公共與民間部門的應用與協作,形塑出今日繁榮的開源生態。這包括政策面的高層設計、法規保障,以及社群面的組織動員與產學合作,可說是全面性的開源戰略。
首先在政策方面,法國政府早早訂定明確方針,鼓勵公共部門優先採用開源軟體。2012年法國時任總理艾洛(Jean-Marc Ayrault)發布著名的「艾洛行政指引」(Ayrault Circular),直接要求各部會在資訊系統中將自由軟體視為「理性選擇」,並積極推廣於國家行政單位。該指引強調開源軟體在降低成本、避免廠商鎖定,和提升技術自主性等方面的極大優勢。更重要的是,它提出政府不應只是被動的軟體買家,而要透過自由軟體的「互相合作(mutualisation)」機制成為積極的貢獻者。
2016年更進一步通過的《數位共和國法案》(Loi pour une République Numérique)第16條規定,各級政府在開發、採購和使用資訊系統時,應優先採用自由軟體和開放格式。
2018年,政府資訊總局(DINSIC,後改組為DINUM)發布《國家開源貢獻政策》,明確保障公務員參與外部開源專案的權利,並鼓勵政府將新開發的軟體公開原始碼。同年,DINSIC 在巴黎開源高峰會上推出了 BlueHats 倡議,著手打造屬於政府的開源開發者社群。BlueHats號召各領域的公務人員──從資訊人員、教師到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公共利益的自由軟體專案」。其宗旨在於匯聚對開源有熱情的公部門人才,讓他們在工作中貢獻、協同開發開源軟體,並向周遭同事宣導開源精神。
法國在2021年4月發布新的行政指令,要求加速推行公共資料、演算法和原始碼的開放。該指令設立了跨部會的開源推廣任務,並建立 code.gouv.fr 平臺來集中展示法國政府的開源專案。甚至每個部會還指派了「資料、演算法與源碼管理專員」(AMDAC)來負責協調開源政策執行。
值得強調的是,這種開源文化不僅存在於公部門,更滲透至民間產業與學術界,形成產官學研的良性循環。法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長期支持開源軟體專案,孕育出許多開源人才。而企業界也樂於與社群合作,透過贊助開源計畫、舉辦黑客松等方式吸引創新。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協調者與參與者,而非傳統的管制者。正是這種全民共同打造開源生態的氛圍,賦予法國AI產業強大的軟實力。開源文化讓資源得以共享、人才得以匯聚、創新得以加速,產生了傳統封閉模式下難以企及的綜效。
法國的成功案例證明:結合大規模投資與開源文化,可以在AI競賽中建立獨特優勢並增強話語權。
台灣在開源領域的基礎與努力
台灣其實在開源文化與AI應用方面已有一些重要努力和基礎,值得肯定。首先,政府開放資料政策深耕多年。自2012年起行政院推動政府資料開放,建置了國家開放資料平臺(data.gov.tw),截至目前累積發布數萬筆資料集。在2015年的全球開放資料指數評比中,台灣從前一年的第11名躍升為全球第1,顯示國際社群對台灣開放資料政策的肯定。
開放資料的成果不僅在國際獲獎,更在國內引發廣泛應用: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由民間開發者利用政府公開的即時口罩庫存API,迅速打造出口罩地圖等服務,協助民眾取得防疫資訊,此舉成為全球典範。這些都彰顯了資料開放為創新帶來的價值。
其次,台灣的民間開源社群蓬勃發展,其中以 g0v零時政府為代表。g0v 是2012年自發形成的草根公民科技社群,秉持「資訊透明、開放成果、開放協作」的理念,集合各領域志工透過黑客松等形式關注公共議題。十年來,g0v社群已經催生出數百個開源專案,包括預算視覺化、法案資料庫、口罩地圖等,許多成果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政府政策與數位服務。社群參與者將專案成果以開源授權釋出,讓更多人能在前人基礎上繼續接力。例如,g0v在早期製作的「政府預算視覺化網站」促使官方改進預算資訊公開方式;開源協作的諸多專案也培育了台灣年輕世代對開源的熱情與能力。這些民間力量證明台灣擁有推動開源文化的社會基礎。
此外,台灣的 OCF 開放文化基金會(Open Culture Foundation)也是推動本土開源生態的重要推手。OCF 自 2014 年成立以來,透過維運多項關鍵基礎設施(如自由與開源軟體中文化計畫、Tor/OONI計畫、公共程式等),為政府、學界與民間社群提供可靠的技術服務和協作平臺。
2010年開始的COSCUP更是每年台灣開源社群的一大盛事,活動由 g0v、OCF 等民間團體共同策展,議程涵蓋技術工作坊、Lightning Talk、社群交流等,強調「社群主導、零門檻參與」的精神。COSCUP 不僅促進在地專案與國際開源社群連結,也為初學者提供入門管道,連結產、學、研資源,持續為台灣開源文化注入活水。
再者,政府近年開始正視開源軟體的重要性。數位發展部推出了新的「公共程式」政策,將政府機關開發的軟體程式碼視為公共財產,加以開源釋出供各界共用。2024年4月,數位發展部正式上線了公共程式平臺(code.gov.tw),首波上架來自中央及地方共22個政府開發程式。透過這個平臺,政府鼓勵跨機關、產業與公眾共同使用、檢視、修改政府數位服務的程式碼,以促進經驗交流、節省重複開發成本,提升公共服務品質與透明度。時任數發部長的唐鳳將公共程式平臺比喻為圖書館,任何人都可以借用、改良程式碼,再把改進成果回饋共享。目前已有臺北市、臺南市等地方政府響應,提供各自的城市儀表板、防疫系統程式碼上架。此舉使台灣與美國code.gov、歐洲Public Code運動接軌,邁出了開源政府的重要一步。
此外,政府在資訊採購上也開始出現「開源優先」的跡象。雖然我國相關法規並未明文偏袒專有軟體,近年的《政府數位服務指引》等文件已鼓勵機關在軟體開發採購案中將開源軟體納入考量。甚至有政府單位在招標契約中要求委外廠商交付的程式碼需以開源授權公開。
然而,目前這些要求多屬原則倡議,實務執行上仍有困難。部分承包廠商擔心開源後喪失後續商業機會、缺乏維護動機;加上政府內部也欠缺開源治理專業,以致許多專案雖有意開源,最終仍未真正對外發布或維護。總體而言,台灣開源生態的基礎已經醞釀成形,但在政策誘因、執行力和產業參與度上仍有待各界共同努力向前邁進。
台灣可以怎麼做?
要在既有基礎上繼續推進,台灣應採取一系列具體策略,以建設性方式強化開源文化並加速AI發展。以下是幾項建議的重點:
一、政府採購「開源優先」: 明確在政府資訊採購與專案開發中落實「開放原始碼優先」原則。在政府相關標案評分機制中納入開源項目,對開源軟體給與加分或優先考量。這不只是可以鼓勵資訊服務業者投入開源軟體,同時也可以讓政府免於被閉源軟體鎖定、增加政府採購議價能力。
二、完善誘因與配套措施: 單靠要求並不足以促進開源,政府應提供配套誘因。首先,可建立開源專案維護補助制度,對於在政府專案中開源的軟體,提供後續一定期限的維護經費或技術支持,減輕廠商顧慮。其次,考慮設立專門的開源軟體扶植基金或補助計畫,類似德國的「主權科技基金」(Sovereign Tech Fund)經驗,由政府直接支持和投資具公共價值的開源專案。此舉不僅可提升關鍵軟體的自主性,也能培育本土開源技術社群。再次,在政府獎項或產業輔導中增設「最佳開源貢獻獎」等榮譽,鼓勵公務單位和承包團隊競相投入開源。透過財政與名譽雙管齊下,讓開源對參與者而言成為有利可圖且值得驕傲的事。
三、建立政府開源專案辦公室(OSPO): 面對跨機關的開源政策推行與專案管理,有必要成立專責的協調機制,集中規劃政府開源策略、制訂開源作業指引並提供法務諮詢,協助各機關處理授權、社群互動等專業問題。
四、推動本土開源商業模式: 在開源要求下,本地軟體業者的商業模式也須調整。政府可以扮演催化劑角色,協助廠商探索「開源+服務」的新模式。例如建立開源軟體服務採購制度,當政府要求開源某項委外開發系統時,可同時與廠商簽訂長期技術服務合約,讓廠商即使公開程式碼,仍能透過提供維運、客製服務獲利,形成雙贏。針對有潛力的本土開源專案,政府也可以率先成為其種子用戶,提供應用場景和測試平臺,成功時再協助向國際推廣,增加廠商未來商機。透過政策引導,本土業者將更有誘因投入開源社群,打造以開源為核心的商業生態圈。
五、區分不同情境的開源策略: 制訂政策時應考量不同類型專案的特性,區別對待,避免一刀切。對於公共基礎建設類軟體(例如政府網站框架、資料庫系統),建議強制開源,因為此類專案通用性高,開源利於跨單位重用,避免重複投資。對於在地客製化的系統(例如某機關為特定業務量身打造的應用),則可視情況調整開源時程與範圍:先評估市面是否有成熟商業替代,如果沒有而必須自研,則應要求開源,但可允許短期延後開源,讓承包商有時間領先市場。同時,可約定開源後原廠可優先取得後續服務合約,保障其投入意願。對於涉及敏感資料或安全的系統,則在開源前需經適當的安全審查,或考慮只開源非敏感的模組。透過這些細緻策略,兼顧開源推廣與本地產業發展的平衡。
六、深化國際接軌與合作: 開源本身具有全球性,台灣應積極參與國際開源社群,特別是在AI領域。政府與產業可鼓勵本土AI團隊加入像TensorFlow、PyTorch、Hugging Face等國際開源專案的開發行列,從貢獻中提升實力與能見度。也可仿效法國的做法,打造類似Station F的創新基地或AI開源加速器,吸引海外AI新創來台合作,形成跨國開源研發聚落。同時,運用台灣的半導體優勢,支持晶片業者與AI軟體團隊協作,開發適用開源AI的專用硬體(例如優化開源深度學習框架的加速卡),創造「軟體開源+硬體創新」的獨特優勢。國際間也日益重視AI的公共利益,例如法國推動成立了非營利基金發展隱私友善的醫療AI;台灣可在這方面與志同道合國家合作開發開源的醫療、教育AI工具,共同累積數據與模型資源。在全球開源浪潮中扮演積極角色,有助於台灣取得國際話語權,也能學習最佳實踐。
結語:從晶片島邁向開放AI強國
在AI這場全球競賽中,台灣絕不能只守著過往的硬體優勢,而忽視了軟體與開源所帶來的革命性改變。法國的經驗生動地告訴我們:開源文化的養成是提升國家AI競爭力的關鍵戰略投資。開源並非單純的技術選擇,更是一種思維轉變──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打獨鬥走向協作共創。對台灣而言,培育開源文化具備高度的可行性與戰略價值。我們擁有優秀的人才底子、完善的網路基礎設施,以及在民主社會中孕育公民科技的土壤,只要願意積極行動,完全有能力複製並創新法國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