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COACH成功密碼〉顛覆傳統的創新 做精品同業不做的7件大事

楊瑪利、王一芝
user

楊瑪利、王一芝

2007-12-01

瀏覽數 31,250+

COACH成功密碼〉顛覆傳統的創新 做精品同業不做的7件大事
 

本文出自 2007 / 12月號雜誌 在COACH,看見品牌新風潮

從2001年營業額5億美元成長到今年26億美元,COACH六年來每年的業績成長超過兩成、盈餘成長將近七成,股價從2000年上市2美元最高達51美元,成為全球精品基金非持有不可的奢華品牌。

這個堪稱全球成長最快的精品品牌,到底如何做到?11月初,經過半年以上的接洽聯絡,《遠見》雜誌好不容易成為第一家獲准深入COACH紐約總部的亞洲媒體,並一鼓作氣訪問了10位最高階主管。

分析過後,COACH的成功密碼其實很簡單,就是不把自己困在精品業既有的經營模式裡。COACH儘管身在奢華精品行列,但卻盡做些同業不做的事情,大膽創新,這正是成功的祕訣。

COACH的7大創新在哪裡?

1. 顛覆「身價」傳統

奢侈精品,卻敢大聲喊出「我最便宜」

一般而言,在歐洲所領導的全球奢侈名牌世界裡,通常是價格愈貴愈好,全年不打折,毫無彈性,這樣才能代表它的尊容地位與不凡身價。

「例如在中國大陸,如果你的商品不昂貴,他們根本不把你當作精品。假設我花1萬人民幣在這個包包上,這樣大家都知道我很有錢,但是如果我只花4000人民幣呢?別人可能就不認為我很有錢了,」COACH策略與消費者調查部資深副總裁珍妮.卡爾(Janet Carr)說。因此敢大聲說,「我是最便宜的精品」,也是需要勇氣的。

儘管如此,身為美國人最引以為傲的奢華品牌之一,COACH卻不死守高檔價位路線。

2000年時,COACH董事長兼執行長法蘭克福(Lew Frankfort)極欲重塑品牌形象時,一群高階幹部在黑板上想啊想、畫啊畫,就想出這個「唾手可得的奢華」(Accessible Luxury)的新定位,也就是做更多消費者負擔得起的奢侈品,「當下大家都覺得太好了,」法蘭克福回憶起當時情景說。

這樣的定位,讓COACH可以吸收更廣泛的消費者。例如在美國市場,LV等歐洲精品必須鎖定家戶所得前3%的消費者,但是COACH可以吸引家戶所得前20%的消費者。

策略奏效,消費者入門精品的第一選擇

在美國市場裡,COACH包包的平均售價約300美元,只有其他精品的一半。又以日本市場為例,歐洲名牌皮包,最便宜也要7至8萬日圓以上(約新台幣2萬到2萬4000元左右),而當地精品價位大概是3萬日圓(約新台幣9000元),COACH則定價在它們的中間地帶,也就是4萬到6萬日圓(約新台幣1萬2000元到1萬8000元)不等,既有奢華精品的高級感,又不會太貴,剛剛好符合日本上班族的需要,讓她們可以輕鬆擁有。

現今不管在美國、台灣、還是日本,不少女性剛進入職場後,也想身上有一個名牌包,常常頭幾個月省吃儉用後,第一個購買的就是COACH。因此COACH還有一個外號,叫做「名牌入門包」、或是「你的第一個名牌包。」

2. 顛覆「過季不出清」傳統

通路分三級,大膽直營過季商品店

除了價錢低之外,COACH的通路策略,也強調消費者方便與可及的親切感,勇敢走出多數名牌緊守著的市中心精華地帶的傳統思惟。

這在美國市場尤其明顯。目前COACH的零售通路分成三種,一種是直營店,一種是百貨公司內店面。這兩個販售的是毫無打折的當季商品。第三種就是離市區車程約一小時遠的郊區工廠直營店(Factory stores)、也就是俗稱的過季折扣商店(Outlets)。

美國《BusinessWeek》就報導,很多精品品牌千怕萬怕自己的產品流通到折扣通路,會有損品牌好不容易經營的高級形象。

翻閱過去幾年來美國財經媒體對COACH的報導,會發現不斷有記者拿這個問題訪問COACH董事長兼執行長法蘭克福,甚至諷刺COACH,既然是奢侈品牌,為何又去開過季折扣店,這樣會不會得了精神分裂症?會不會損害COACH形象?

但是每次也總見這位董事長溫和地回答:「不會,反而三環節連在一起,才能組成COACH銷售的鐵三角,快速成長。」

讓三種消費者都能「唾手可得」COACH

坐在紐約總裁辦公室內在接受《遠見》訪問時,看起來溫文儒雅像個書生的法蘭克福說,COACH的定位「唾手可得的精品」,還包括通路,要讓消費者在很方便購物的地方都看得到COACH。

因此近幾年來,COACH一方面在各大都市最熱鬧的商業區開旗艦店,一方面也不客氣地擴充過季商品店。可以這麼「大膽」的原因在於,COACH的消費者調查部門已經做過調查,發現兩者的消費者其實是不重疊的。

市區不折扣專賣店的消費者是平均年齡35歲的新婚或未婚女性,而過季折扣商店的消費者是平均年齡45歲的已婚職業婦女,「她們大都是上班族媽媽,只是想要用較便宜價格擁有時髦的COACH,」法蘭克福接受訪問時說,加上過季商店都開在離市中心至少一小時車程外的地方,跟市區消費者也重疊不高。

為了不損害COACH產品形象,COACH在折扣店販賣的,通常也不是上個月才剛剛換下來的款式,很多是專為折扣店生產的樣式、或是較為老舊的款式,因此不會跟最流行的新款衝突。

眼看過季店面爭議對於股價與營收毫無影響,不少華爾街分析師因此也就只好說:「看來跟其他名牌比起來,COACH的通路策略還是很精明的。」

3. 顛覆「設計師決定」傳統

傾聽顧客,砸500萬美元做消費者調查

對於一般歐洲的奢華品牌來說,流行是由品牌設計師告訴消費者,這一季該穿什麼、該戴什麼珠寶,或該拿什麼手提包。流行是名牌說了算。

但是同樣是精品品牌,COACH卻和他們很不一樣。若問目前全球哪一個精品花最多時間與金錢做消費者調查與分析,那大概非COACH不可了。

大約從20年前,現任董事長法蘭克福就有一個經營哲學,那就是要平衡理性與感性(Balance Logic and Magic)。

在理性端,他最強調的就是做消費者調查,一定要從消費者的心聲與需求面瞭解起,才有辦法做出消費者渴望的產品。

因此近20年來,COACH一步步發展消費者調查的部門與研究方法。除了進行每年一到兩次、名為「追蹤研究」(Tracking Study)的消費者調查,瞭解她們對COACH的品牌印象、購買包包的動機,以及最喜歡的款式、顏色、尺寸,也經常對各種需求再進行調查。

這些年下來,COACH的消費者調查愈做愈大、也愈精密。例如在2004年時,消費者調查部門預算約300萬美元,當年一共訪問1萬4000個消費者,去年他們訪位6萬個,今年,COACH已經砸下5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億6000萬),訪問近7萬個女性。

做為新品設計依據,早一步「販賣」未來

不管是透過網路、郵件或在店內深入訪查,COACH不管走到哪裡,第一步都是先展開綿密的消費者研究。

「據我所知,其他精品名牌沒有做的像我們這麼多,」COACH策略與消費者調查部資深副總裁卡爾(Janet Carr)說。她在總部內共有14位來自不同的國家的同仁,正協助各地市場經營者進行各種消費者研究。

已經擔任COACH執行創意總監11年的瑞德.克拉可夫(Reed Krakoff)也十分倚賴消費者調查分析,「那扮演很關鍵的重要性,例如消費者對於顏色、形狀、材料的偏好調查,就對我們很有用。」

COACH董事長兼執行長法蘭克福形容,COACH的市場調查,就像大選時預測誰能當上總統一樣,用來蒐集消費者的意見,藉以預測未來。

這樣的效果到底有多好呢?

例如兩年前,聽到許多消費者抱怨,沒有合適的短期週末外出休閒旅行包,2006年6月COACH就推出多種顏色的旅行包,結果在美國大賣,最好的時候占到銷售額的15%。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4. 顛覆自行生產傳統

完全外包,甚至大膽公開Made in China

歐洲名牌最引以為傲的,莫過於他們獨有、其他人無法仿照的生產技術,還有堅持手工打造的品質,即使現在生產量大增,也不能因此打折扣。

一位曾為LV、Dunhill工作過的台灣高階經理人直指,擁有超過100年歷史、有自己的工廠,以及獨有的生產技術三要素,才配被稱為精品。

不過COACH顯然不迷信這套理論,也不怕被貼上「Made in China」標籤。COACH甚至是第一個敢公開說,生產全部外包的精品品牌。

1990年代中期過後,COACH陸續到亞洲尋找代工廠,直到2002年關掉最後一家直營工廠之後,COACH完全走向生產外包模式。

根據曾為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Newsweek》等財經雜誌撰寫精品產業的記者唐納.湯姆斯(Tana Thomas),在所著的《奢華如何失去風華》(Deluxe: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一書中指出,當初COACH決定外包的最主要原因,是為了降低成品,並且擴大生產的彈性與能量。

令人意外的是,COACH外包後的品質竟然不如外界設想的會下降,反而提升,而且因為成本下降大大提升了獲利能力,「因此,從COACH之後,帶動了一大群奢侈精品,悄悄地走向亞洲代工的大道,」湯姆斯分析。

嚴選代工合作廠,品質不降反升

一般認為,過去幾年COACH可以快速成長、毛利達77%,甚至比LVMH、歷峰(Richemont Group)等集團都高,就是因為成功的外包策略奏效。

目前的外包策略可說綿密而複雜。總負責人是營運部的執行資深副總裁麥雷(Angus Mcrae)。

兩年半前他加入COACH時,部門員工450人,現在已經增加到530人,這些人幾乎每天在全世界各地跑來跑去。

幹什麼呢?第一步是尋找材料。「只要設計師開出條件,要軟的、硬的、亮的、還是暗的材料,要布、要皮、還是銅等,我們就全世界去找材料,」麥雷說。

隨著COACH每年賣出的包包愈來愈多,採購原料的困難度也愈來愈高。麥雷說,去年COACH一共使用了160種不同的皮,600種不同的紡織品、與1200種不同大小的銅、鐵,光是包包上用的銅鎖去年就採購了7億個。

這些材料有的要到歐洲採購、有的到亞洲、其中包括1∕3的紡織材料從台灣採購。有的材料並沒有現成,那麼採購人員必須找合作廠商研發。

至於生產的代工廠,目前共有50個,散布在12個國家,其中2∕3在大陸。

問麥雷,「為何COACH需要這麼多代工廠?很多大廠不都是集中在幾家代工嗎?」他馬上回答:「你知道做包包有多複雜嗎?平均一個包包要45種零件,手工要很細。」

為了監控生產品質,目前入COACH光派駐在大陸監控生產品質的長駐員工就200人,有品管、打樣、材料專家等,有些人甚至在主要代工廠內上班,就像一個技術顧問團在那裡運作一樣。

「這些工廠基本上也沒有太多自由,完全要按照我們的指示做事,我們監控每一個材料、每一個生產的過程,達到我們要的品質,」麥雷說,COACH用這麼大的團隊去監控生產品質,也算是同業中少見的吧!

近年來隨著中國生產成本愈來愈高,COACH開始和中國的主要代工廠,一起攜手前往越南設廠。生產的彈性與靈活度,未來將持續累積COACH的優勢。

5. 顛覆「春、秋」傳統

洞悉女人不愛撞包,一年推出12季新品

也是透過消費者調查,讓COACH發現,大部分COACH的忠實消費者,差不多每隔三到四個星期,就會到店面走走逛逛。

為了刺激消費者到店時的購物欲望,COACH自2000年後,打破精品每年只有出春夏、秋冬兩季的定律,決定加快流行節奏,每個月推出新貨。

「11年前我剛來時,一年只有兩季,甚至有些貨一做出來就是要賣一年,現在每一個月就是一季,」執行創意總監克拉可夫說。

這些每月新款手提包,會被擺放在店入口處最明顯的陳列桌上,讓每個消費者只要一走進專賣店,目光就能馬上被色彩繽紛的新商品所吸引。

所以,即使COACH也創造了如同愛馬仕(HERMÈS)凱莉包或柏金包般的超級經典款──印上「C」Logo的SIGNATURE系列,但幾乎不太會有「撞包」的情況發生,因為COACH隨時都在改款,不斷從同樣的款式,做出不同的花樣設計。

酷愛照相的執行創意總監克拉可夫,只要走在紐約街頭就在拍照,「我最大的成就感是當我看到路上人們背著的COACH包包,總是長得不一樣。」

而且只要過了季,就很難在COACH的專賣店買到上個月商品,這對可能一款手提包就賣一整年的歐洲精品名牌而言,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天方夜譚。

當COACH每月引進新品,而其他精品卻沒有這麼做時,這也是讓消費者感覺興奮的部分,才能不斷吸引消費者。

6. 顛覆「兩包到底」習慣

打出「搭配才時尚」,至少要買四個包

COACH還有一樣行銷上的創新,很膾炙人口,那就是它是最早喊出來,在不同場合、季節等,都應該要配戴不同包包,讓包包跟生活節奏結合。

2004年11月17日《華爾街日報》上曾經有一篇分析稿指出,過去的美國婦女大概只需要兩個包包,一個是平常日子使用,一個是搭配特殊衣服的宴會時使用。但是後來COACH開始推週末包、旅遊包、宴會包、短期休假包、手腕包等,「立志要把包包變成21世紀的皮鞋,」強調在不同場合、季節、活動、時間,都需要不同的包包,就像鞋子一樣。

因此COACH讓美國女人變得更時尚了,到了春天要買一個帆布包、夏天買一個藤編包、秋天買一個麂皮包,而冬天再買一個厚重的皮革包。

COACH的策略很清楚。美國人的確買愈來愈多包包。美國市占率25%的COACH做過消費者調查發現,1988年時,一般美國婦女一年買1.9個包包,2000年時,買2.4個包包,2004年買3.5個,到2007年已經買4個了。

7. 顛覆「高傲」傳統

店面親切近人,破除傲慢的高價櫥窗

喜愛把玩名牌、也是全身上下都是名牌的台灣華頓投信副董事長羅立群說,他逛過這麼多精品店的經驗是,由於精品價位太高,店員常會第一眼判斷來客是否有消費力,好壞臉色立見差別,「消費者走進精品店,通常只有兩種結果。如果不是去羞辱人,就是等著被店員羞辱。」

不過這樣的經驗,應該在COACH不會發生。

或許是文化背景的差異,來自美國民主社會的COACH,開店邏輯就和強調階級觀念、歷史榮耀的歐洲名牌大相逕庭。

COACH在全球將近500個專賣店,不像宮殿般高不可攀、沒有令人望之卻步的尊榮奢華,在執行創意總監克拉可夫帶領的團隊悉心打造之下,以純白色為基調,明亮而清爽,更能凸顯繽紛多彩的手提包商品。

除了配合每月新品上市,全球同步更新店內陳設,COACH店門口也都保持開放的狀態,讓消費者感到毫無壓力並願意走進來,而不是像到歐洲名牌旗艦店朝聖般的膽戰心驚。而且產品都隨意讓消費者觸摸,絕對不會隔著玻璃被欣賞。

老大走到哪、跟到哪,小弟總能沾到光

有趣的是,COACH總會選在歐洲名牌專賣店匯聚之處開店,一方面分享他們的集客力,另外消費者也容易在心中塑造COACH和這些歐洲百年名牌同等級的印象。

特別在日本,COACH的店面老是緊貼在精品天王LV隔壁,只要LV走到哪裡,它就跟到哪裡;雖然房租貴得嚇人,但龍頭品牌效益的加持,也讓COACH口袋飽飽。

不同於像歐洲百年精品品牌,每次決定開一家店,總要一再考慮、再三斟酌,開店數量也有嚴格限制,而COACH為了增加消費者的能見度,想辦法不斷地拓點。

以日本為例,目前已擁有141家店,是LV50多家店的將近兩倍,而且COACH還打算在兩、三年內繼續開到180家。

七大創新,讓COACH快速翻身。今年11月初的《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盛讚,COACH不受限於精品的包袱,像一般消費者品一樣勇於創新,成為全球擴張產品線的創新驅動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