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日前刊登一篇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與護理師合撰的讀者投書,稱台灣健保處崩壞邊緣,更指台灣COVID-19住院病人死亡率達58.2%,引發醫界議論。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直言該文「錯誤百出」,衛福部澄清新冠致死率在台僅0.16%,中國附醫聲明致歉表示已提更正。
《刺胳針》日前刊登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李景行(Jing-Xing Li)、護理師許漱白(Shu-Bai Hsu)以“Taiwan's national health care on the brink of systemic collapse”為題的讀者投書,文章提及台灣健保體系瀕臨全面崩潰,包括急診壅塞、護病比高、過勞低薪,以及政府官員在社群平台嘲諷急診醫師等事件,甚至出現最大規模護理師離職潮等問題。
該投書更指台灣醫療體系的脆弱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已體現,2022年Omicron高峰時期,COVID-19住院死亡率高達58.2%,至於鄰近的日本則僅有12.5%。
台大醫院院長:錯誤百出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讀者投書非正式論文,通常不是那麼科學,且該內容太過簡化、錯誤百出,健保制度確實存在問題,但沒有投書內容說得那麼不堪,且政府也不是完全無動於衷。
奇美醫院加護病房醫師陳志金表示,該文章並非研究論文,引述內容錯誤,原文作者探討健保應該更謹慎,刊登期刊也不該沒有查證下,允許這樣聳動標題。
陳志金指出,該文並非研究論文,只是一篇很短的讀者投書,文中提到2022年Omicron疫情高峰時的死亡率更是不可能,「這可一看就知道是錯誤!台灣COVID住院死亡率,不可能高達58.2%!」依照文章文獻查證,原文是長庚論文,探討110名重症插管病人在不同COVID時期的臨床表現。58.2%是指Omicron病人的占比,並非死亡率。
他表示,原作者或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應撰文澄清,以免誤導國外學者。住院醫師寫文章探討台灣健保非常值得鼓勵,但這樣的投書應要更嚴謹,最好是有專門老師指導。
衛福部:台灣致死率0.16%,低於同期日本的0.2%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2022年Omicron流行時期台灣COVID-19共確診880餘萬例、死亡1.4萬餘例,個案致死率為0.16%。同時期日本的COVID-19個案致死率為0.2%。台灣並未高於日本。
衛福部長邱泰源回應,投書中許多錯誤引述,打擊一線醫護士氣,將向《刺胳針》提回應與澄清,捍衛台灣健保。
邱泰源澄清,2022年Omicron流行期間,台灣確診885萬例、死亡約1萬4600人,致死率0.16%,低於同期日本的0.2%。用錯誤數據批評台灣醫療體系,對長期投入防疫、守護國人健康的醫護人員「非常不公平」,包括護理人力也是,目前台灣每萬人口護理師人數達83人,並非投書所稱的62人。
至於投書中指政府官員在社群媒體上對疲憊急診醫師態度輕蔑,邱泰源強調,相關官員實際上非常努力,積極協調、推動解決急診壅塞問題;台灣健保制度運作30年,是國際少數真正實現全民醫療覆蓋的典範。
中國附醫致歉:作者已提更正申請
中國附醫聲明指出,台灣健保實施以來,為台灣民眾帶來超高標健康照護,一直都是世界標竿,也是全球學習對象。投書醫師原意為從系統層面探討大環境所面臨問題,對於內容中一些錯誤,深感抱歉。
中國附醫說明,文內描述到台灣COVID-19的住院病人,死亡率58.2%。此處引用長庚醫院2025年發表於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文章,其原文為長庚醫院COVID-19極為嚴重須插管治療患者中,有58.2%的病人為感染Omicron,並非死亡率。而提到台灣護理人力為每萬人有62位,此處有誤,應該是2021年時,台灣每萬人有78位護理人力。
中國附醫表示,原投稿附件應為一個描述健康照護體系,各成員的交互作用,意在呈現照護體系密切連結;但在刊出過程中,因不明因素導致附件誤植。對於數據引用錯誤,造成台灣醫界困擾,作者深感抱歉,已立即詳列整理錯誤處,向期刊提出更正申請。
中國附醫表示,針對文章中提及後疫情時代因複雜病況帶來醫療照護壓力,政府非常重視此問題,且已經由衛福部多次召開會議,與台灣各界及醫療院所溝通、建制有效因應策略,包括加強推動院際間資源及轉診疏通,有效解決急診壅塞現象;針對護理與急診團隊提供特別加給,實質鼓勵為國人重症把關的第一線勞苦功高的急診醫護同仁;全面建制及持續推動醫療轉診作業、提升各級醫院的實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