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暢銷好書

Z世代愛報復性離職?領三、四萬薪水的年輕人,為這理由上班

職來直往 Miss 莫莉
user

職來直往 Miss 莫莉

2025-04-27

瀏覽數 49,350+

近年來,安靜辭職的概念在職場中逐漸退燒,取而代之的是Z世代的報復性離職。Unsplash by Eutah Mizushima
近年來,安靜辭職的概念在職場中逐漸退燒,取而代之的是Z世代的報復性離職。Unsplash by Eutah Mizushima
00:00
00:00

近年來,安靜辭職的概念在職場中逐漸退燒,取而代之的是Z世代報復性離職的討論熱潮。為什麼愈來愈多人選擇這種方式大方走人?背後的原因,我想就從身邊看到一些領三、四萬薪水菜鳥的故事來談。他們並不像你想的那麼草莓,有些人的真實人生觀,還會讓你羨慕。

報復性離職是什麼?

相較於過去X、Y世代的默默忍受,Z世代更傾向用行動表達情緒。所謂報復性離職,說白了,就是一種不歡而散的離開方式。員工往往在累積了種種委屈後,選擇不交接工作、不提前告知,甚至不按公司規範行事,憤然離職。雖然這可能帶來薪資糾紛或法律風險,但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情緒的宣洩。

以前我總覺得這種事離我很遠,畢竟我自認是個年輕但挺能忍的員工。直到某次和金融業的朋友W吃飯,他跟我抱怨公司裡的年輕人,有的做不到一個月就打包走人,離職的理由也不一定說得出口。他提到一個在櫃檯工作的年輕妹妹,據說因為值班時工作量太大,公司對服務要求又高,忙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結果得了尿道炎等毛病。身為女生,她不好意思開口抱怨,乾脆一個月後就報復性離職。

相較於過去X、Y世代的默默忍受,Z世代更傾向用行動表達情緒。僅為情境示意,取自Unsplash

相較於過去X、Y世代的默默忍受,Z世代更傾向用行動表達情緒。僅為情境示意,取自Unsplash

Z世代為體驗人生而上班?

W還說,這種事在公司不是特例。特別是那些背負業績壓力的部門,動不動就被主管「關切」,流動率高得嚇人。更誇張的是,公司後來拿這些年輕人沒轍,開始找離職員工回鍋補缺。W今年40歲,語重心長地說:「這些年輕人出來上班,是來體驗人生的。你覺得他們真的缺那3萬8、或4萬塊的薪水嗎?老實說,不少人家裡條件好得很,還會買勞力士、背名牌包。從小不愁吃穿的他們,工作只是為了找點樂趣,哪裡受得了看客戶或主管的臉色?不爽就走!」

我聽了心裡五味雜陳。Z世代的這種灑脫,確實讓人既羨慕又感慨。回頭想想,如果企業能多點人性化的管理,比如合理分配工作量、給員工喘息的空間,像那位年輕妹妹這樣因為過勞而離職的案例,或許就能少一些。

前輩的忍耐與Z世代的勇氣

每次聽W抱怨年輕人的報復性離職,我都當笑話聽聽,笑完也就過了。但有次我忍不住反問他:「你不覺得你我當年那種忍氣吞聲的態度,其實挺沒出息的嗎?」

我回想自己剛畢業時,在科技業待了3年,過年得上班不說,平常日還得等一個超愛加班的女主管下班才敢走。我心裡其實也一肚子火,但為了那點還算體面的薪水,我硬是忍了她三年。如果不是那段苦日子,我大概不會覺得連準時下班都變成一種奢侈的幸福。

遠見39週年超值回饋 | 現在訂《遠見》最划算,再享限量贈品!

離開那間需要陪主管演加班戲碼的公司,我內心真的平靜許多。當時的我,少了Z世代那股血氣方剛,現在回頭看,還真覺得當年的自己有點可笑。離職後,我聽說那位愛壓榨下屬的女主管,依舊找了一堆新鮮人進來,結果不到一年多全跑光了。而我呢?當年只要多給點績效獎金,就能讓我再忍半年。多年後我才醒悟,這些主管的胃口,其實是被我們這些「乖乖牌」養大的。

最扯的是,離職時那位主管還試圖用三寸不爛之舌留我,說她會升職把經理位子留給我。結果呢?我後來從同事那聽說,她換了好幾個小妹,自己也沒升上去。我常跟前同事開玩笑說,還好我當初果斷走人,真是無悔的決定。

前輩們對於職場上的不公平或許選擇當「乖乖牌」忍耐,但Z世代卻選擇對抗。僅為情境示意,取自pexels

前輩們對於職場上的不公平或許選擇當「乖乖牌」忍耐,但Z世代卻選擇對抗。僅為情境示意,取自pexels

企業的挑戰與反思

說真的,很多主管只會抱怨下屬沒責任感、不夠忠誠,卻很少反思為什麼員工不願留下。Z世代的年輕人很聰明,他們看得清楚你是不是在畫大餅。他們不願升遷,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他們在職時就看到,主管多拿的那點薪水,換來的卻是無窮無盡的壓力與責任。真正會留人的主管,往往在員工動念離職前,就已經用行動讓人感受到被重視,根本不會讓員工氣到報復性離職的那天。

多年後過去,我認識了一位企管顧問,時常跟她說起,這些不當管理的鬼故事,她都告訴我, 要留住人有幾件事得做到:

第一要有人性化的企業文化;

第二要懂得把人才放對地方,適才適所;

第三要給人位置,也就是發展空間。

若三者都做不到,人會走也是合情合理。說出這樣不爭的事實,只想告訴大家,如果你無法給員工未來,更無法兼顧員工的心靈,那不斷的落入招募地獄及訓練地獄,真的是合理的結果。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