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驚蟄之後,我的新podcast《尤虹文的療癒時光》上線了,希望和聽眾朋友們一同在琴音中,尋找心靈的解答。一個哈佛好朋友說因為從尼安德塔原始人到外星人到現代人,每個人都需要療癒,讓我笑到不行。
耶魯大學的副教務長聽完以後寫簡訊告訴我說,她已經分享給朋友,而且感謝《遠見》團隊製作了這麼美妙撫慰人心的節目。
在節目中,我提到近年來去過最療癒的國家非瑞士莫屬,尤其是愈不知名的小鎮,愈令人難忘;大城市如蘇黎世或是日內瓦,我都直接跳過,只願意往雲深不知處的山區走。瑞士成為療癒國度的關鍵,在於它特有的寂靜。尤其與美國不大相同的,瑞士的大眾交通運輸很發達,基本上不需要自己開車,坐火車就可以抵達目的地。
而且瑞士的火車非常平穩、沒有噪音,且車廂內特別寧靜。在車上基本上無人交談,大家靜靜地看書,或是欣賞沿路的明媚風光,或是就靜靜地跟自己、跟身體待在一起,享受每一個生命的當下。
我很喜歡一本書叫《搶救寂靜》,是野地錄音師范欽慧在台灣各地記錄天籟的作品。她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噪音的受害者,而寂靜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瀕臨滅絕的奢望。
在瑞士,所有的公共空間都是安靜的,但是在美國走進一家餐廳、一家咖啡館或一家旅館,喧譁的音樂總是要蓋住所有的聲音,人類製造的聲響充斥每個角落。
記得有一次,我到矽谷哈佛學長家作客,一進門他就打開電視,我問,為什麼你那麼需要電視的背景音?他答不出來。人類再也無法享受寂靜,而試圖用聲音把所有的空間塞滿。
靜謐反思,當下需要什麼聲音來滋養?
美國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住在最不受噪音汙染的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他說:「在山林中無語的徒步行山,我僅僅只是『傾聽』著自然中各種最細微的聲音,就能讓我充飽能量滿載而歸。寂靜,並非如某些人認為的是一種奢侈,而是一種基本需求,一如維持健康需要的營養食物與乾淨飲水。」《道德經》中提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但是如果沒有寂靜,怎麼可能達到如此狀態?
下一次當你面對現代生活的種種挑戰——嘈雜的交通、智慧型手機、忙碌的工作與家庭,每天都暴露在各種聲音環境中,最後終於回到家,或許試著停下來一秒,想一下,我現在需要什麼樣的聲音來滋養我?當我們有能力「選擇」聆聽能讓我們身心安定、帶來平靜舒適的音樂與聲音,我們就真正有了自由。
(作者為國際演奏家,茱莉亞音樂學院大提琴演奏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