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清晨7點58分,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是繼921地震後規模最大的一次。一年過去了,市區街道的裂縫早已修補,東大門夜市人潮漸增,遊覽車重新停靠車站前廣場,表面上的花蓮似乎回來了。但《遠見》訪問旅宿、餐飲、觀光景點業者發現,令在地人餘悸猶存的並非地震本身,而是......?
五月天唱了,《夜市王》吃了,觀光署補助了,香港快運航空也直航花蓮了,然而,強震滿一週年的花蓮觀光,回血了嗎?
從旅宿產業來看,花蓮縣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琄菡統計,135家會員中,已有22家選擇退場或停業,預計今年還會再減少3家,約占會員總數的兩成。這一年間,花蓮平均住房率從震前的七成滑落至平日兩成,連假也僅維持在五成。
觀光動能斷層,補助效益有限
花蓮到底怎麼了?業者們異口同聲指出三大致命傷:沒有能取代太魯閣的新景點、交通成本高、整體國旅市場衰退。其中,又以交通問題最讓遊客卻步。
張琄菡指出,「花蓮到台北來回台鐵約1000元,飛機單趟3000多,跟飛韓國廉航差不多,很難競爭。」加上台鐵擬調漲票價、即將來臨的颱風季與蘇花路況不穩,讓觀光業者始終處在備戰狀態。
觀光景點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去年地震前剛開幕的花蓮市新景點「將軍府」,經營者任聿新坦言,震後雖搭上交通部「台灣觀巴」一日遊方案的人流紅利,遊程價格從1860元降到補助後只要186元,人流因此提升五成以上,但來客停留時間極短,平均僅半小時,難以刺激實質消費,實屬可惜。
更有業者提到:「每個景點最短甚至只停留15分鐘,遊客上個廁所就上車了。」讓有心推動深度體驗的業者,無法與一日遊「走馬看花」的行程節奏抗衡。補助不僅效益有限,還發生排擠效應,「原本有些旅行團會跟在地遊覽車業者合作,但現在轉與配合補助的車隊合作,反而讓原本有合作關係的在地遊覽車沒了生意。」
中型餐飲苦撐,消費結構翻轉
花蓮餐飲業在一年內也起了質變。花蓮市中心的「黑金通」曾是三角窗黃金店面,震後已改為「野光」,從原本的聚餐型餐廳轉型為精緻早午餐形式,希望以較低的客單價來提升消費頻次。老闆李冠威觀察,身為中型餐廳的經營者,是被市場擠壓最嚴重的那一層,「現在花蓮是大者恆大,小的房東自營還可以撐,但我們這種租店、請4至10名員工的店,很多都不見了,震後到現在至少收了20到30家。」
他坦言,轉型至今已有四個多月,其中「兩個月虧損、兩個月打平,」有新客群進來,也看見新的消費模式,但整體營收仍難與震前相比,「每天店門一開都很痛苦,撐著只是在等停損點。」生活在花蓮近20年的他感嘆:「從來沒看過這樣的花蓮,你走在街上會懷疑,人都去哪了?」
你為什麼不來花蓮?真相令人焦慮
他為此在社群平台 Threads 上發起「你為什麼不來花蓮?」調查,200多位網友投票結果顯示,最高比例的理由是「我太窮,只能出國」(31%),其次是「不好玩」(30%),但仍有26%網友表示「我很喜歡花蓮」。最令人意外的是,政治相關的因素反而是影響觀光意願最小的:「有我討厭的人在那裡」(13%)。
儘管「不來花蓮」的理由好多種,但背後反映出業界最真實的一大焦慮——不是花蓮不好,而是缺乏旅遊產品吸引力。
儘管去年底,花蓮縣府與香港快運航空促成「香港──花蓮」直航,每週4班往返,縣府統計每班滿載約180人,首班往返載客率約八成五;下半年也將有韓國清州市直飛花蓮的航班,但對業者來說仍是杯水車薪。
不具名的觀光業者指出,目前香港客源占比極低,「飛機來了,人沒坐滿是常態。」主因是觀光產品設計與行銷仍嫌不足,缺乏吸引力。
張琄菡觀察,目前香港旅客平均僅帶動全縣約90間客房使用率,對整體16000間旅宿(含民宿)影響極有限,「國際客的意義,更在於長線品牌與觀光形象經營。」
對於花蓮觀光的展望,張琄菡寄望未來可以有更多大型賽事或永續旅遊項目落地花蓮,提升觀光品質、發揮長尾效益。
任聿新也指出,要翻轉台灣觀光結構,關鍵在於國際旅客的穩定入境:相較於國旅明顯的平假日落差,國際客多以自由行為主,能在平日旅遊,有助於提升整體旅遊品質與營運人力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