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球經濟重整與市場波動的一年,貿易政策轉向、亞洲成長動能再起,以及人工智慧投資熱潮,成為年度關鍵趨勢。施羅德認為,2026年將是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在政策驅動、步調不均的全球市場中發掘機會。
施羅德投資亞洲多元資產團隊最高主管近藤敬子(Keiko Kondo)表示,美國第三季GDP無論預估或實際數據,都展現出明顯的增強力道;企業獲利穩定、製造業與服務業皆維持擴張,加上疫情後的超額儲蓄效應逐漸消散,美國消費支出依舊強勁。
近藤敬子指出,美國新增職缺下降並非景氣轉弱,而是「勞動市場結構調整」。川普縮減政府預算、企業對政策方向不確定,因此不大裁員、也不急著擴張人力,導致就業市場呈現平穩狀態。「失業率4%出頭,是非常健康的數字,完全沒有衰退訊號。」。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實質薪資仍然高於通膨,代表民眾的消費能力仍在增強。零售銷售在關稅政策宣布後曾稍微回落,但很快恢復動能,顯示消費者底氣充足。
她認為美股仍須做多,但必須改變配置策略,美股七雄過去的獲利年增率達50%,如今下降至20–25%;反觀被忽視的S&P493,在2025年獲利年增率有望達15%,增速逐步追上七雄。美股成長動能正從最頂端的幾家企業,擴散到更廣泛的美股市場,建議投資人應轉向分散配置。
若以區域來看,最被低估的市場在亞洲。川普的關稅政策使中國對美出口下滑,但亞洲供應鏈早已重組,台灣、越南反而因轉單效應受惠。拖累亞洲股市表現的真正因素,是中國股市長期低迷,然而中國經濟雖放緩,但已停止惡化並進入相對穩定區間。在估值低檔、情緒改善的前提下,亞洲市場有極高的補漲空間。
在產業層面,AI、高階製造、伺服器與半導體需求強勁,使亞洲科技股具有結構性優勢。近藤敬子指出,同樣是科技公司,美國的估值遠高於亞洲,因此亞洲具備更佳的風險報酬比,台灣與韓國將是最大受益者。
而歐洲雖不如美國與亞洲亮眼,但具有價值優勢。歐洲銀行獲利改善、估值仍低,軍費擴張與基礎建設投資亦將推動工業板塊回升。在科技股過度昂貴的年代,歐洲價值股可成為分散風險的重要一環。

債券方面,近藤敬子指出,可轉債是信用與股票之間的平衡選擇,能在成長放緩但仍正向的環境中,維持市場參與同時降低波動風險。新興市場本地貨幣債券同樣具吸引力,隨著聯準會進入溫和降息循環,亞洲央行有進一步寬鬆空間,為新興市場債提供支撐。
施羅德預期美元將隨利差縮小而逐步走弱,全球資金開始轉向其他市場。近藤敬子指出,過去美元與存續期間是主要避險工具,如今投資人正尋求更多元化配置,去美元化是一個漸進過程,並重塑投資組合。
黃金仍是策略性分散工具,受投資需求回升與新興市場央行持續買進支撐。「黃金雖昂貴,但在風險管理中仍扮演關鍵角色。」近藤敬子補充。
而隨著 AI 與電氣化推升全球用電量,施羅德預期替代能源將持續成為結構性成長主題,並看好再生能源、電網擴建與儲能領域的投資機會。私募市場同樣吸引資金,過去周期中展現韌性。施羅德認為私募股權與私募資本仍是多元化投資組合的重要組成,提供長期價值創造與穩定收益潛力。
近藤敬子強調,「我們仍然處於一個好的經濟環境,雖然資產比一年前更貴,所以需要分散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