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輝達(NVIDIA)GTC大會上,黃仁勳揭示機器人技術新進展,再度掀起廣大關注。而近期,包括鴻海在內的台廠,也不約而同往「醫療機器人」領域布局,這儼然已成為工廠自動化後下一個大餅。不過,醫療機器人發展多年,成效究竟如何?接下來還有哪些挑戰待解?
站在機器人面前一公尺處,按下量測鍵,短短幾秒內,螢幕上便顯示出使用者的體溫、心跳、呼吸,若有其他生理症狀,還能向機器人諮詢,它便會快速給予回覆。
這是台灣微波通訊零組件廠芝程科技,近期推出的非接觸AI照護機器人「小智」,目前已導入醫療場域進行測試,未來當病患、老人家需進行量測時,不再仰賴護理人員親自執行,還能避免接觸過程帶來感染風險。
過去一年來,機器人產業在眾多科技巨頭大力投資下,迎來前所未有的盛世,除了發展較成熟的工業型機器人外,走入日常情境的服務型機器人、甚至人形機器人也逐漸蓬勃發展。(延伸閱讀:黃仁勳GTC再掀機器人熱潮!人形機器人夯什麼?有哪些概念股?)
在眾多應用中,醫療、照護用機器人成長尤其快速。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2024年發布的報告,2023年醫療及照護用機器人數量年增率高達36%,高於清潔、農業、招待、運輸與物流,為各類型增長幅度之最。
國際研調機構MarketsandMarkets也預估,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138億美元,攀升至2029年的338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16.1%,堪稱是接下來一大發展重點。
也因此,這在近期成為不少台灣科技大廠、新創公司搶攻的市場,除了芝程外,比如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三月中才剛在法說會宣布將推出醫療服務人形機器人,成品「Nurabot」旋即在GTC大會首度亮相;此外,華碩的Zenbo,以及機器人新創公司女媧科技、全智通等,亦各自切入護理、社交陪伴等不同領域。
AI醫療機器人解決傳統照護三大挑戰
在少子化、高齡化之下,醫療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儼然成為令人振奮的缺工解方。
芝程科技技術長沙舟便分析,傳統照護模式主要面臨三大挑戰:一、照護需求急劇上升,造成維護服務品質壓力增加;二、健康監測過程使用儀器接觸測量,亦交叉產染,影響長者接受度;三、照護人力不足,長者處於社交孤立狀態,容易加深失智與心理問題。
「我們做5G起家,掌握非接觸偵測的技術,剛好就能跨過來做機器人,」沙舟指出,這正回應了傳統照護的第二項挑戰,如今一台機器人能服務數十人,還能安靜行走、避免干擾病患。
另一端,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快速發展,則在社交陪伴領域成為相當關鍵的推力。有別於傳統一問一答,如今機器人串接了LLM,再透過RAG(擷取增強生成)技術習得個垂直領域知識,反應更加靈活。
投入開發社交陪伴型機器人Zenbo已多年的華碩機器人暨智慧應用總經理王恒聰,先前接受《遠見》專訪時,也特別有感於此轉變。在過去,他發現長者沒過多久就會將機器人收進盒子裡,但如今,機器人具備24種表情、能說多國語言、使用者還能隨時打斷它,都大幅提升社交、陪伴的功效。
「醫院給的評價都很高,」王恒聰說。
對醫護人員效益為何,尚待檢驗
而這將不只對病患有益,醫護人員亦能受惠。今年1月份,一份以日本養老院進行調查對象的研究發現,機器人確實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擔,讓人類能專注於情感關懷、社交互動等人性化任務,最終有效降低護理人員離職率,並提升服務品質與效率。
不過有趣的是,亦曾有研究提出反面觀點。曾至日本長照機構蹲點18個月、出版《Robots Won't Save Japan》(機器人救不了日本)的英國研究員James Wright便發現,儘管是在機器人發展前沿的日本,醫療機器人的普及率及接受度也沒有想像中高。
此外,原先照護者並未因此減少,「照護機器人本身也需要照護,」James Wright直言,照護者在此情境下,反而得花更多心力,執行更低階的移動、監管機器人等任務,並因此更低薪。
隨著各大廠、各醫療院所積極推出醫療機器人,其發展絕對已勢不可擋,將大幅轉變未來人機互動的光景,它能為社會帶來哪些實質效益,值得期待,但也仍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