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中國汽車與摩托車製造重鎮之一。去年摩托車有750萬台產量,汽車也高達79萬輛,是在全中國車系最完備的,從微型車、轎車,甚至到重型卡車都有。
業界預估,今年重慶汽車製造量可以突破100萬台,2015年要達到150萬台。
重慶力帆集團以摩托車製造起家,在2006年《富比士》雜誌中文版的中國民營企業評選中,力帆排名94名,是西部唯一進入百大的企業。
2006年力帆推出第一款自主品牌汽車「力帆520」,售價5萬到7萬人民幣,一年內就突破一萬台,今年上半年更超過兩萬台,銷售速度是中國全新品牌汽車平均值的兩倍以上。
力帆以摩托車首富集團的姿態「二度創業」造汽車,全部自我研發,從無到有的過程,被稱為是重慶重工業發展的寫照,也是「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代表。
合作探詢多,台商絡繹於途
這個「中國創造」的兩個推手——力帆控股集團董事長尹明善與力帆汽車總裁王延輝,一老一少,正好代表重慶重工業的傳統與新生兩股力量。
9月初,走進力帆汽車位於重慶北部新區生產基地,占地將近700畝,二期廠房還在興建中,一期廠房已建成沖壓、焊接、塗裝、總裝四大生產線,預計年產能可達20萬輛。
王延輝的辦公室就在生產線旁,裝潢十分樸實,高頭大馬的他說話急促,自信十足。在他接受採訪的一小時內,不斷有公務請示,一刻不得閒。
「行程太滿了,前來詢問合作機會的廠商愈來愈多,明天台灣裕隆汽車集團的人也要來碰面,」王延輝說。
說起力帆的歷史,其實還很短,他的成長就跟大陸的發展一樣,展現了十足的爆發力。力帆在1992年創立、第一筆資金以20萬人民幣投入發動機(引擎)行業,短短15年,集團已跨足摩托車、汽車、金融、房地產等領域。2006年出口額達到3.29億美元,占重慶市出口總量的一成。
董事長工程,試三年才推出
從摩托車進入汽車領域,是源於力帆控股集團董事長尹明善的構想。2002年,尹明善驚覺中國發展的速度。根據國際經驗,國民人均GDP只要超過1200美元時,摩托車銷售量就會變小。
所以,他參考日本豐田汽車、鈴木汽車的發展模式,認為企業若要永續經營,一定得開始轉型為汽車製造。
「汽車是全新的領域,集團摩托車部門並不能幫上太大的忙,初期只有一成的人員來自摩托車部門,」王延輝說,一有了想法,尹明善就把高階主管中最年輕的他,從財務體系調到汽車部門,並開始在全國各汽車基地網羅研發人才,全新的團隊在三年內彼此碰撞,生產了500輛試驗車後,才正式生產。
「試驗車碰撞測試倒是第一次就過關了,」王延輝提到研發過程的順利仍掩不住興奮。他說,全新團隊能有這樣的成績,當時真是壓抑不住內心的欣喜。
第一次碰撞測試過關後,力帆汽車的幹部開始改開自己的試驗車,從而發現問題,進行整改。
王延輝負責的是技術研發,尹明善則特別關心汽車造型。王延輝提起尹明善的事必躬親,笑稱轎車造型就是「董事長工程」。
外型求圓融,搶課長級市場
在力帆汽車的簡介裡,創辦人尹明善對汽車外型有一句很妙的比喻:「婚姻戀愛的成功有50%來自於一見鍾情,外觀俊美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在汽車研發的過程中,尹明善就往返重慶上海近百次,與設計師不斷溝通,選出硬朗與圓融兩個造型進行市場票選,最後由圓融型車款勝出。
「硬朗型雖然帥氣,但圓融型才是市場主流,」王延輝說,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到了由消費者決定車款的時代了,所以力帆汽車的第一個車款就鎖定汽車需求度最大、年收入8到10萬人民幣的三口之家,集團內部稱這是從「課長級」的車開始做起。
王延輝笑著說,中國「課長」人口最多,力帆先衝銷量,建立市場口碑後,明年春節將推出長度4.5公尺的B級車,進軍高價車市場。
今天只要走進力帆的生產線上,就會看到燈火通明,工人不斷趕工。
入口處展覽台上則停著兩輛「力帆520」,與力帆各款式摩托車並排著,顯示著未來一片榮景的模樣。王延輝身高近180幾公分的身材更讓1.3L的「力帆520」顯得特別小。
「第二輛車就是『處長級』,以後還要做到『總經理級』,」王延輝掩不住想盡快升級的企圖心。
力帆汽車將創新產品目標設定為,從2008年起每年要出二到三款新車,連續出三年;車款從A級車到C級車都有,產品線是大小車同時並進。
研發方式分為技術外包、聯合研發、自主設計三個階段,預計三到五年就可以達到完全自主設計的目標。
外銷占三成以越南為跳板
目前力帆的摩托車、引擎等產品已在東南亞、西亞、歐洲、非洲、南美等100多個國家銷售。力帆摩托車在越南、泰國、土耳其也有工廠,力帆汽車也順勢在越南投資汽車相關產業,近期內將前往獨立設廠。
「2006年力帆汽車外銷才1000台,今年會上看3000台到5000台,外銷範圍包括俄羅斯、中東、埃及、越南等地區,」王延輝提起海外市場,信心滿滿,他說,力帆看好東盟市場,因為東南亞不會排斥「中國製造」的產品,力帆汽車在這個區域也特別有機會,越南廠將是市場跳板。
力帆汽車目前將外銷市場目標訂在總產量的30%到35%,以車廠的生產能量估算,未來每年至少要有7萬輛以上外銷。
產業崛起,台商卡位要早
提到未來,王延輝雖語帶保留,但仍掩不住重慶人的豪氣,他說,「我們就是做自主品牌,可以預計的幾年內不可能與外國品牌合作,但若是集團規模發展迅速,我們也會用『買斷』的方式,買下外國汽車品牌。」
重慶的汽車等產業正在崛起,汽車、摩托車製造業產值在直轄的十年內,一共成長3.3倍,但是速度太快,也面臨了研發能力弱、零件無法完全自主生產、人才短缺等問題。這剛好提供了台商發展的一大利基。
例如重慶目前汽車自製配套率只有五成,許多零件必須來自南京、上海等地。
尤其是力帆汽車,去年剛推出第一個車款,雖然是100%本國自製率,但配備卻需採購自外地,如模具來自上海,塑料來自江浙。也因此,許多汽車配套商都前來叩門,希望與力帆合作。
「台資全興集團已開始供應力帆汽車座椅,裕隆汽車投資部門也有意爭取和力帆技術合作,」王延輝說,裕隆集團評估,裕隆的第二次騰飛要在中國,雖然目前與東南汽車在福建有投資合作關係,但步伐還是太慢了,和力帆汽車合作或許有可能加快機會。
例如塑料與模具是目前力帆汽車產業鏈上最缺乏的項目,台商還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大家坐下來談,都有成為戰略伙伴的可能,」王延輝表示,重慶汽車產業鏈的弱項如儀表、燈具、內裝台商都很有機會介入,「愈早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