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月接連發生的重大車禍與名人意外事件,不僅讓國人開始注意汽車內搭載的安全配件,也促使政府檢討原有的交通法規。如3月份上路的新規定「後座乘客強制繫安全帶」,就被外界稱為「邵曉鈴條款」。
接連的安全議題,逐漸影響消費者的購車取向,安全氣囊成為車主選購時的注意指標。
由於攸關駕駛者生命安危,所以安全系統一直是車廠最不願放手的利基產品,大多數皆由一階大廠自行完工,絕不輕易釋單給下游二階廠。
如過去全球的氣囊生產者,便只有瑞典Autoliv、美國TRW、日本Takata等幾家國際大廠,等於是塊高毛利的壟斷市場。台灣美安工業總經理王海琥指出,「以前一顆進口氣囊,可以賣到上萬元。」廠商享有極大利潤空間。
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sis便預估,直到2013年前,汽車安全系統的複合成長率將高達12.1%,成長力道比車體的7.8%、底盤的7.4%、駕駛資訊的7.1%等其他系統都強得多。屆時全球每年的氣囊需求量超過2億顆,幾乎是2004年1.09億顆的一倍,產值會有200億美元的規模。
安全意識不足,市場需求低
這幾年,台灣也出現一批攻入這塊高毛利市場的氣囊尖兵。
如過去生產高壓鋼瓶的「元翎精密工業」,去年底便在中科雲林基地大手筆投資60億元,預計在今年底開工量產,以成為全球前三大氣囊生產廠為目標。而元翎最近的增資案,便吸引裕隆、交銀、玉山創投等集團入股。
但在台灣,本地需求不高,發展安全氣囊的腳步也相對落後。在許多先進國家,氣囊早就是汽車的標準配備,高階車款搭載6顆以上的氣囊,更是司空見慣。
如美國高速交通安全協會(NHTSA)早自1993年起,將駕駛座的安全氣囊列為新車出廠時的標準配備,鼓勵車廠開發乘客座、後座、側面、甚至是引擎蓋上(保護行人用)的各種氣囊,以法律帶動市場需求,直接保障駕駛人的安全。
業者表示,國內由於欠缺相關法規約束,大部分車商都把氣囊列為必須額外付費的選購配備,導致每年市場需求量只有20萬顆上下,平均每台車只有裝設0.5顆氣囊。
在此狀況下,過去國內汽車業所需的氣囊產品,幾乎全數依賴進口,更遑論扶植國產化的自製產品。
國產先鋒 美安工業
帶動市場,營收七成靠氣囊
好不容易在15年前,總算出現第一家國產氣囊業者「美安工業」。
成立23年的美安,原本專攻的是汽車安全帶,後來在1992年引入全球最大氣囊廠Autoliv的資金,成為Autoliv在台分公司,才開啟安全氣囊的國產化腳步。
經過多年的技術導入及在地研發,現在除製作難度最高的氣體發生器(Inflator)之外,包括ECU(電子控制組件)、尼龍氣袋、火藥包、高壓鋼瓶等大部分零件,美安都能在台灣自主生產,不必再仰賴進口。
目前,台灣每四顆氣囊之中,就有一顆出自美安之手。而來自氣囊的業績,已占有七成的營收比重,毛利率更比過去的安全帶產品高出一倍以上。美安曾在2003年創下6.4億元的高峰。
在2000坪的桃園廠房裡,美安替不同品牌車款的氣囊,規劃出專屬的生產線。
原本撐開幾乎有全開海報大小的氣囊袋,在機器手臂的快速翻動及摺合下,不消幾秒鐘就被捲成一個皮夾大小,經過員工在電腦儀表板檢視後,再井然有許地歸位進庫。
國產氣囊推出後,近年國內氣囊的價位迅速降到約3000元的水準,大幅降低氣囊裝設成本,有利車主選購。
在美安的努力帶動下,這幾年台灣終於慢慢出現一批氣囊產業尖兵。如國內唯一有能力製作氣體發生器的「劍麟公司」,當初就是透過美安的介紹,才在兩年後成功打入Autoliv的亞洲區供應鏈。
王海琥分析,台灣前幾年汽車市場不過50萬台,又聚集許多品牌,各種車款的氣囊規格都不相同,「所以每種車型的氣囊產品,都沒有辦法達到經濟規模,」他苦笑道。因此年銷量不到1萬2000台的車款,美安通常都不考慮承做。
為了解決規模不足的問題,車廠也發展出不同車款共用規格的作法。
例如,前幾年裕隆推出的Cefiro、Sentra、X-Trial及中華的Savrin等車系,就是四種車款共同開發一種氣囊規格,才夠支撐整個生產規模與研發成本。
異業切入 時碩科技
避開3C,7年營收成長5倍
除了直接引入國外資源,結合國內既有的產業優勢,也是從側面切入氣囊市場的方法之一。例如從金屬加工業跨入的時碩科技,就是個好例子。
走進位於楊梅的時碩廠房,四處都可見布滿大型沖壓機,由機器壓製出特殊形狀的精密金屬零件。
不過,這間工廠出貨的對象,可都是Autoliv、ARC、Delphi這種國際知名的一階零件大廠。
主打機械加工及沖壓零件的時碩,七年前成立時,就刻意避開競爭激烈、技術門檻低的3C產品市場,選擇以汽車安全氣囊、工業電腦為兩大目標。
剛開始那幾年,時碩幾乎都把時間花在和客戶接洽、溝通、試產的階段,好不容易在2002年拿到第一張訂單。「第一筆100萬美元的案子,花了三年才談定,」總經理黃亞興笑著說。
如何打進國際一階廠的供應鏈?首先,時碩極力參與產品的前期研發工作,主動推出更節省材料與生產成本的解決方案,並在美國的丹佛、鹽湖城、鳳凰城等城市設置服務點,即時回應客戶需求,強調即時的服務與舉一反三的技術實力。
目前,時碩能提供包括氣體發生器、空氣壓縮器等許多金屬零件,最近還開始供應渦輪增壓機的零件。七年來,公司營收成長超過五倍,去年業績已經逼近10億元大關。
除了技術之外,品質更是時碩的考驗。
由於每個安全氣囊必須保證15年的使用壽命,「所以,材料是決定品質的關鍵因素,不然車子出廠兩、三年後,裡面的氣體可能就漏光了,」時碩科技第一事業處副處長張仰欽說。
直到現在,時碩還是Autoliv在亞洲唯一的金屬零件供應商,技術與品質都深受客戶肯定。
整合產品強,未來才有利基
近年國內掀起一股汽車電子的投資熱潮,但廠商的焦點多半圍繞在車載資訊及影音娛樂系統。這個市場的確很大,但競爭者也相當多。
但是,類似安全氣囊這種必須具備高整合度與技術門檻的利基型產品,其實也值得台灣廠商的投入。
再者,過去受限於缺乏技術根基及足夠市場規模支撐的台灣,現在慢慢在這塊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陸續出現不少具備特殊競爭力的廠商。
如今欠缺的是,該如何凝聚、整合這些分散的力量?要怎樣推出更具競爭力的整合型產品與系統零組件?
拓墣產業研究所分析師謝佳宸觀察,汽車安全系統擁有很高的技術門檻,因此競爭者不容易進入,值得台灣廠商投入。
「但廠商必須和車廠合作,加強產品的系統整合功能,」謝佳宸進一步分析,如果能把感測器、IC晶片和氣囊整合在一起,這種智慧型安全氣囊一定更有競爭力。
誠如時碩科技總經理黃亞興說的,「未來要比的是,誰能整合更多的資源,提供更好的Total Solution(完整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