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所以孩子出生時,做爸媽的總是父/母愛大噴發,想為兒女準備萬全的保障,甚至照顧孩子一輩子。小文與小芳也不例外,正準備迎接二寶的他們,正考慮如何為二寶投保保險。但保險的保障與保費,都是保險公司事先精算過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絕對不會有讓人撿便宜的保險。(本文節錄自《頂尖財務顧問的48堂財商素養課》一書,作者:洪哲茗,邱茂恒,幸福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由於大寶出生時,小文與小芳尚未進入顧問服務,所以當時的投保我並沒有參與建議。如同多數消費者會做的決策,當時小文與小芳為大寶投保不少終身險,每年支出不少保費,想法不外乎來自以下業務員的類似說法:
常見業務員話術
真心建議:手術險不動
住院/手術險本來就是醫療險的基本款。對我來說終身型的醫療險就像你買房子(繳完這保險就屬於你的,沒用到又會退還保費)。
那繳附約或定期其實就有點像在租房子,繳到你 75 歲 80 歲這個契約什麼都沒有了且也不退還保費。
二寶出生後,為了公平起見,原本他們也是想為二寶投保以終身險為主的規劃,所以想問問我的意見。
在全生涯的財務規劃中,保險確實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主要功能是在累積資產的期間,若是遭遇重大人身意外時,不致於讓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房子被法拍,或是被迫要拿存了好久的教育金來付醫藥費。
所以,保險是在我們還不夠有錢時,支付部分保費轉移風險,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盡快累積自己的資產,提高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
要知道,保險可不是什麼都保,留在自己身邊的錢,才是我們最佳的保障。
所以,在建議新生兒的保單時,我會掌握以下三個原則去規劃:
原則一、大人優先於小孩
永遠別忘記,在孩子能夠自立前,「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所以在孩子出生時,自己的保障才是優先需要檢視的。
以我自己為例,假如我每月需負擔家中開銷 4 萬元,而最小的孩子距離 22 歲大學畢業還有 12 年,那麼我至少就需要 576 萬的保障(4 萬×12 個月×12 年=576 萬),另外還有房貸、孩子教育金等,也必須和另一半討論是否列入保障項目。
估算出保障需求後,再扣除我身上有的金融資產,例如存款、投資等等,就是我的壽險保障缺口。
更悲慘的狀況是,我可能不僅失去工作能力,還必須請看護照顧我,這會對家庭的財務造成多大的衝擊?
同樣的道理,當我需要住院、手術,甚至罹患重大傷病或是癌症時,需要多少錢治療並維持家庭生活開銷,這些都是有辦法大致估算出來的,雖然不是完全百分百準確,但是絕對比胡亂買一堆保險要好得多。
想像一下,如果夫或妻其中一方突然身故,家裡少了一半的收入,家庭會陷入什麼樣的困境?如果不是身故,而是長期癱瘓臥病在床,會不會更加慘烈呢?這樣的畫面,絕對可以透過事前好好規劃而避免。(延伸閱讀│父母「金錢觀」影響孩子一生:專家建議3個該建立的正確理財教育)
原則二、優先考慮一年期、保證續保的保險
如果依照上面的方式評估需求,通常大家會覺得:天啊,要買這麼多保險,保費會不會很貴啊?
保險與投資的功能不同,保險是意外發生的當下,若面臨財務上的不足,可事先透過投保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而轉嫁的成本就是保費。
若是要將一輩子的保險,趁孩子出生或年輕時就買足(也就是終身險),那麼保費當然會非常昂貴。但是如果只購買當下所需要的保障,其實保費就會便宜許多。
以目前市售常見的實支實付醫療為例,孩子每年支出的保費大約僅需數千元,就可以在需要大筆醫藥費時的治療時,擁有數十萬元的手術、醫材等保障額度,若需要比較好的治療效果,比較有餘裕。
然而,終身醫療險雖然保障終身,但是年繳保費都是萬元起跳(用 20 年時間繳完一輩子的保費,當然貴),理賠多是定額給付,約在數萬元之譜,需要使用高額醫材時,還須再三考量。
另外,購買終身險就是跟條款以及現在的醫療環境「綁定」,但是如果未來醫療方式越來越進步,等孩子年老的時候,保險條款也可能已經不合時宜,就算保障到終身,又有什麼用?更不用說必然發生的通貨膨脹,會讓定額給付的保障愈來愈不值錢。
所以,不論是對剛出生的孩子,或是家庭支柱的夫妻來說,一年期、保證續保的保險,像是定期壽險、失能險、實支實付醫療險、重大傷病險等,會是主要的投保項目。
原則三、全家保費支出不宜過高
保費是轉嫁風險的成本,購買保險固然重要,但是過高則會排擠家中的其他支出或儲蓄。一般來說,全家總保費若為家庭年收入的 10% 上下,絕對可以購買到相當足夠的保障,若是超過太多,則有需要重新檢視與盤點。
回到最前面業務員的說法,我的回應會是:正常情況下,房子會隨著通貨膨脹增值,但是保障、退還本金只會隨著通膨貶值。
等到孩子 70 歲時,可能根本起不了保障的作用,但我們卻得為了這個保障,在此時支出過多的保費。
再者,通常這類終身險的保障也不會比定期險來得多、來得廣,就像拿一個兩房的房子跟透天厝比,兩者的比較基礎根本不一樣,用買房來比喻保險的話術,只會迷惑、誤導消費者。
保險的保障與保費,都是保險公司事先精算過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絕對不會有讓人撿便宜的保險。所以,不是說終身醫療險一定不能買,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需求與規劃,選擇符合自身目的的保險,才能讓保費真正花在刀口上!
聽完我的說明與建議,最終小文與小芳為二寶選擇以定期險為主的保險規劃,同時也微調大寶的保障內容。每年減省下來的保費,則保留給兩位孩子,開始定期定額投資。
更重要的是,小文與小芳也補足自己的保障缺口,能夠更無後顧之憂地陪伴兩位孩子長大!
【重點摘要】
【思考練習】
(延伸閱讀│黑幼龍的「慢教養」:孩子一生最需要的助力是性格,不是考試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