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飲食發展,我替它下一個形容詞,是「跨時空全方位」的飲食文化。是在一個非常特殊背景時代下產生的。
非常特殊是指台灣是多移民的國家,混合著多族群。早期有荷蘭人,之後被日本統治,二次大戰後美國人又深深影響台灣,而過去50多年發展國際貿易時,也受到許多國家影響。
另一方面,國民黨來台帶著各族群,這些人也都把自己的文化,帶了一點過來,而飲食又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過,多樣性只是基礎,不是過程。台灣飲食文化50年來最大的成就是歷經精緻化、國際化、個性化。
精緻化,幫古早味去蕪存菁
台灣整個飲食文化,走了50、60年的精緻化過程。舉例說,在台灣吃到的中國菜,雖說絕大部分是大陸過來的,但現在若要吃溫洲菜,跑到溫州當地最好的餐廳吃,講真的,還是差台灣太遠了。
大陸是有一些名店,但是精緻度,不如台灣。
多族群帶來的不同菜色花樣,經過一段漫長精緻過程,至今台灣不只創新,還保有最原始的「古早味」。很多地方的古早味不容易保存,但台灣為何可以?因為不同的飲食文化,在台灣都有一群死忠的支持者,而隨著社會富裕,為了滿足死忠顧客,料理還一直精緻研發。例如街上的燒餅油條店面,沒有以前那麼多,但會不會消失?不會!因為有一群人會讓這個市場存在。
我在大陸工作十幾年,我觀察大陸就沒有精緻化過程。之前,他們是什麼都沒有,但經濟條件一下子好起來後,一夕之間,本來的食物跟不上現代化速度,就直接把新東西拿過來,中間沒有精緻化的過程,古早的東西就很難保留。
今天要在大陸找古早味,比在台灣難多了,這是台灣未來的觀光吸引力。所以你看,世界上最好吃的小籠湯包,鼎泰豐稱得上,但鼎泰豐不在上海,而且創辦人楊先生還是山西人呢。
國際化,靠人文提升接受度
日本人60年前統治過台灣,這已足夠改變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可見我們對飲食的接受度,遠在日劇流行之前。日本同時統治過台灣跟韓國,也間接引進了韓國飲食。你看多久以前台灣就到處都有韓國烤肉館,絕對也是遠在韓劇流行之前。
台灣是一個多族群,多族群帶來混合,我不敢說是融合,但混合是一定的。1984年後,台灣麥當勞開第一家店,現在全世界一流的品牌,在台灣差不多都可見到。台灣多元文化,孕育所有可能性,也讓國際化的商品到台灣容易生存;接受度高正是第一個國際化的過程。
國際化第二個層次是學習國際飲食品牌經營管理,特別是台灣美食要進軍國際市場或連鎖經營,更應學國際品牌。例如鬍鬚張賣滷肉飯,要思索如何制度化、簡單化,不靠大廚師,也能開50家連鎖店,這know-how就是學習國際品牌。
飲食的國際品牌帶來一種人性化管理概念,這更是台灣要學習的。例如麥當勞這種店,沒辦法用貴的人工,因為賣的東西,都是最便宜的東西。
飲食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文的;外來的飲食品牌來了之後,要自己創造文化,不然咖啡、漢堡,食物本身不會有文化。
以台灣來講,85度C若要跟星巴克抗衡的話,不只是低價而已,它一定要創造出自己的文化,不然85度C無法打到大陸,必須要在咖啡及蛋糕中,放入自己的文化元素。
沒有故事、沒有文化,很難走出去。
個性化,青菜蘿蔔各撐一片天
台灣這麼多年來,從多元基礎到發展精緻化後,慢慢有一些人很堅持,精緻化後變成個性化。
現在有些單一賣饅頭的店,這以前是不可能的,在以前賣單一產品,至少要連鎖店才能辦到,或者就算是麵包店,至少也要20、30種麵包。
台灣現在對於挑選吃,開始尋求清楚的市場區隔,像到85度C跟50嵐、星巴克的客戶族群性就不一樣。這些人之間會不會跨過?會不會比較?也會,但他們各自有擁抱者,這就是一種個性。
台灣飲食,就是有這樣的多樣性,能撐起各種不同的飲食文化,久了就形成一種個性。
例如陽明山上,賣青菜的店,到了禮拜天,多少人會上山去吃?他們賣的青菜,大家一定都買得到,但還是願意上山去吃?這是一種生活情趣,是一種個人愛好。好像到週末,就是應該爬爬山,吃吃那裡的野菜、山鮮。
台灣現在也有素食餐廳,東西就是很精緻,讓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願意來嘗試。
個性化的飲食模式,讓台灣的飲食更多元。每個人都有一點多樣性,集合起來,就很特別。(楊瑪利採訪,徐仁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