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推廣台灣食力〉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台灣美食國際化,我現在是一缺三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07-06-01

瀏覽數 25,800+

推廣台灣食力〉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台灣美食國際化,我現在是一缺三
 

本文出自 2007 / 6月號雜誌 吃出競爭力

台灣電腦先生推廣台灣美食!有沒有搞錯?沒錯,一手打下宏碁電腦成為世界第三大電腦品牌的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最近轉行推銷起美食。半退休的他,繼打造台灣科技產品成為國際品牌後,近年來相中下一個最有潛力國際化的台灣產品就是:台灣美食。

就像30年前決定自創的宏碁,施振榮希望有一天,台灣美食也能像宏碁般揚名國際。

不光是想想而已,施振榮已經採取行動,密集跟餐飲業負責人會商,包括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肯德基台灣總經理韓定國等。

施振榮接受《遠見》獨家專訪時首度透露,其實他想推台灣美食已有一陣子了。若用他的微笑理論分析,跟代工製造業很不一樣,台灣美食是有研發、有創新能力的,又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與地位,是最適合國際化的產品,反而最缺的是製造生產的能力。他希望用自己國際行銷的經驗,帶動美食成為國際品牌,讓美食走出台灣。以下為專訪精彩摘要:

美食的微笑理論,台灣最缺下端複製部分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過去你長期在資訊業界,怎麼想到開始推廣台灣美食國際化?

施振榮答(以下簡稱答):從宏碁退休後,我開始投入品牌經營,思考有哪些產業可代表台灣,馬上就想到台灣美食及蘭花,特別是台灣美食,很有競爭力,又能代表台灣,就想把此產業推升至國際市場,變成代表台灣的品牌。

問:你計畫如何將台灣美食國際化?

答:以微笑理論來分析,在邁向右邊國際行銷之前,左邊是創新研發,這一塊台灣美食是很有競爭力的。

中華料理在台灣經過多年來的演變創新,現在較缺的反而是微笑曲線下端的製造部分。台灣美食最大的問題在製造,要做到能複製,才是走到國際的第一步。

台灣美食的國際品牌經驗較少,這方面我有35年的經驗,可以分享傳授。只要大家願意加入,大家一起承擔風險、未來也能共享成果。

問:對許多餐飲業者而言,複製美食似乎很難,有何解決之道?

答:複製的確是一大問題,如何能把台灣美食像麥當勞般地行銷全球,就算成功了。

複製是要做到像麥當勞在全球展店,都用同一套標準烹飪,而不是每開一家分店,就請美國派一位廚師去。

台灣美食也一樣,國際化後要能訓練當地人,做出一樣味道的台灣美食,才是解決之道。

泰國也是如此,訓練廚師有一套標準,還有認證制度,如此培養出的廚師,到世界各地都能做出泰國菜的味道與精神,也是一種複製方式。

個體戶守株待兔,不如結盟賣向世界

問:台灣美食過去似乎是單打獨鬥,你如何整合?有何構想?

答:沒錯,台灣美食大半是個體戶,少有企業財團。台灣已經有上千上萬個形象很好的美食個體戶,表現都很好。但要觀光客來台灣享用美食畢竟是少數,更積極的是美食走出去,讓觀光客不必到台灣就能吃到台灣美食。

台灣美食走到國際上一方面是要賺錢,另一方面是形象,缺一不可。有形象不能賺錢就不會持續;只有賺錢沒有形象就沒有永續,會斷了錢路,因此要有好的商業模式才能永續賺錢。

我希望能找志同道合的人,最好是美食產業自己的人出來合作。我們有意願,也認為有機會,但那不是我們的專業。如果沒有那個產業的人出來,是有熱忱、有承諾,願意承擔風險者,我們孤掌難鳴,自己做不來的。

問:很多業者認為,留在台灣就賺很多錢了,何必多費力走出去,你如何說服他們?

答:打品牌的人遇到的最大敵人就是選擇做自己最擅長的東西,也就是複製現有擅長的,最容易也最快能賺到錢;但不幸的是,隨著時間發展,別人也學會,中國大陸做得還比台灣好,所以唯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長存。

今天的台灣美食已有這個機會與條件,當然繼續在台灣可以活得好好的。但要有勇氣去挑戰,承擔一些風險,吃一些苦,未來才會開花結果。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你想想,今天靠這一招半式可以打天下,明天還能如法炮製嗎?好光景有一定的年限,何不趁好光景時,公司較有能力投資品牌,建立品牌來拉大與對手差距,才是長外之計。

問:台灣美食有何優勢?

答:感覺起來就是美味好吃。事實上麥當勞也不算太特別,說穿了就是漢堡而已,台灣美食比漢堡來得美味,這點應沒有人會反對。既然漢堡都可以賣到全球,台灣美食為何不可能?

其次,台灣有全球最佳的中華文化生活方式,在中華料理的創新也是最佳的,過去可能偏重在少量多樣的菜色,靠著人工慢慢烹調出來,未來希望能中樣多量,讓菜色標準化,經驗能傳承,祕訣能一致,才能創造台灣美食國際競爭力。

為台灣建立中華料理辨識系統

問:你的專長是品牌行銷,希望找哪些人一起推廣美食行銷?

答:一定要找這個產業的人,對美食有研究才行。其次是找能量化,有複製經驗者,如台灣餐飲複製前輩韓定國,就是很好人選。另外要有國際化能力的人,懂國際市場,再找有研發創新能力的餐飲業者,最後加上一些我的經驗,應可組成黃金陣容。

我也詢問過王品集團的戴勝益先生,他有興趣,但時間點可能還未到,需要一些時間。

不過,現在是一缺三,只找到我,其他三人虛位以待。

問:高科技品牌行銷與美食行銷有何不同?

答:基本上高科技產業是無中生有,消費者買一台數位相機可以因為缺乏與需要而去採購,或是有了一台相機,但要買更炫或功能更強的不同相機。但美食不太一樣,它可是從無到有,且是替代性很強的產品。如果你吃了一個便當,你就很難再吃另一個。所以美食產業是要把別人幹掉,才是贏家。

在行銷台灣美食時要找出特色,「差異性」,才能創造出消費者採購行為。

台灣美食的因有很豐富的中華文化歷史,而產生差異性、故事性,且有內涵。

內涵雖是嘴巴說的,看得到吃不到,但能搭配出附加價值,就是經濟實惠,物超所值,就具競爭力。

問:你個人對台灣美食有何行銷建議?

答:分幾項來說,以小吃的模式可能要先學麥當勞,它的管理與複製能力已是全球有名,也證明是有效的方法。最近有在發展牛肉麵美食,也看出有國際化的能力,未來則視如何複製化,讓每一碗牛肉麵都能快速製成,即使在國外也有台灣的味道,普及化就可行銷全球。

如果是較高檔的菜色,可參考遠東飯店裡的中華料理餐館——香宮,它代表台灣品牌進駐國際飯店的一種經營模式。以此建立完整的辨別系統,更能獲得認同。

像美國也有一家叫張家館(P.F.Chang)的中華料理,它強調很濃的中國味,也有搶眼的設計裝潢,因此能打入外國圈。更難得的是,張家館已在美國上市公開發行,而且它是美國人開的,更能說明外國人都能經營中華料理,台灣人理應來說更有優勢才對。

最後,一定要做到台灣美食是中華料理中最好的,因有台灣美食有其背景、文化傳承,且在最進步、最民主、最多元的台灣發展出來,已非常有創新成果,足以代表中華料理。

在我心中,香港與台灣最能代表中華料理,但台灣還比香港多了多元化的特色,香港最多只有廣東料理,台灣有北京菜、上海菜、湖南菜各省都有。

問:現有全球各地已經有很多中華餐館,而且形象不一,台灣美食要如何突圍,打出自己的特色?

答:現有中華餐館最大的問題是衛生不佳,環境不好,讓外國人留下不良印象。

這可能有其時代背景,早期中國餐館都是香港人開的,過去也可能為了生存,以銷售為主,其他就不太重視。但現在不同了,台灣美食或中國餐館要走出中國城或華人聚集的地方,更要進軍到紐約、巴黎等大都會高級地區去,而不再只是服務華人的餐廳,更要重視衛生及舒適條件,甚至用餐氣氛也要有美學,強調高品味的作風,才能與法國料理及日本料理競爭。

理想中的餐廳,從整體裝潢到內部建材使用,最好都有一連串的精神文化傳承,代表出東方辨別系統,讓消費者一進門就感受到同一精神文化。再搭配裝潢模組化,設計模組化,讓開店成本全球統一,降低成本,更有競爭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