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全福生技上市在即!林羣談「三百日維新」,逆境重生的秘辛

段詩潔
user

段詩潔

2024-11-21

瀏覽數 2,900+

全福董事長林羣。全福生技提供
全福董事長林羣。全福生技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全福生技在乾眼症新藥解盲失敗後,迅速展開危機處理,並成功擴大產品線至五個,目前不僅順利走出低谷,更計畫12月中旬掛牌上市,董事長林羣的「三百日維新」是怎麼進行的?台灣的生技業又將如何走向經濟規模與資源整合?

「說不shock是騙人的。但是shock三分鐘就過了,永遠要想到,再來怎麼辦?」全福董事長林羣回憶,去年12月全福旗下乾眼症新藥三期臨床解盲未達標、隨即展開危機處理的過程。原本市場對於結果預期相對樂觀,沒想到數據顯示未達標,位於興櫃市場的全福股價兩天內最高跌了67%。

林羣說,第一件事情就是穩住團隊,因為團隊散掉了其他都等於零。「下午4點就把所有同事都召集到大會議室,跟大家報告現在的狀況,做任務的分配,順便鼓勵大家打氣一下。這個不是世界末日啊!我們當時手上還有21億現金,研究動能還在,給我們一點時間,來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才能對症下藥。」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有其它的資產,不能只靠這個藥。我很大的一個任務,就是去找到合適、會加分的資產。」於是今年6月,全福以總價值4億元(採階段性里程碑金支付),取得碩德生技旗下兩項眼滴劑新藥。

展望全福的產品線,其中,乾眼症新藥(BRM421)明年將重啟三期;用於神經營養性角膜炎的BRM424,已於今年11月完成二期臨床的第一個收案;另一個治療退化性骨關節炎的BRM521,目標是明年進入一期臨床。

另外來自碩德、青光眼與濕性黃斑部病變兩個新藥,其中青光眼眼滴劑準備在台灣做2b期臨床;濕性黃斑部病變新藥由於考量到需要很大資本投入,因此計畫重新鎖定「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目標是明年到美國作2b期臨床。

全福產品線已擴大至5個,包含前眼與後眼適應症

林羣口中的「三百日維新」,從去年底面對重大挫折,到如今預計12月中旬掛牌上市,說起來雲淡風輕,卻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艱辛路程。「現在全福的產品線有5個,包含前眼與後眼的適應症;一個在三期、三個在二期、一個即將進入臨床。台灣沒有這樣的公司了,也因此才有辦法說服證交所。」目前全福乾眼症的新藥(BRM421)中國區權利已授權給遠大醫藥;另外,第三季季底帳上現金14.6億元,上市IPO估計募集約6億元。

全福的「鐵三角」可說是合作無間。林羣跨入生技業前,是外資圈與科技業的財務高手,2019年美時製藥轉上市,就是時任董事長的林羣推動;總經理徐文祺曾任日本武田藥品全球藥物代謝及藥物動力部門副總裁,之前也在必治妥施貴寶藥廠超過20年;營運長郭美慧先後任職生華生物科技、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台灣東洋藥品等。全福的「鐵三角」可說是合作無間,董事會陣容也同樣堅強,包括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前工研院院長李鍾熙等。

有生技教母之稱、羅敏菁觀察,全福引進另外兩個新藥,讓原本的產品線更豐富,這是一大重點。新引進來的產品,可能在明年後有臨床的進展,可以持續觀察;原本的乾眼症新藥改配方之後的進展,要等進行臨床三期;此外,同一顆藥適應症不同、用於神經營養性角膜炎,由於乾眼症會自癒,因此安慰劑的效應才會很強、導致解盲不如預期,但於其它適應症沒有這個問題,也值得觀察。

歡慶遠見39週年|訂閱享優惠 再送各式好禮>>>快來看看

羅敏菁:應該把全福視為新公司看待

羅敏菁表示,全福聚焦在眼睛的適應症,會愈做愈熟悉;而青光眼新藥的計畫是技轉自工研院,也可以在研發的方面給予協助。「每個公司的臨床試驗本來就不可能這麼容易通過,這次全福上市,也有新的產品線,應該把它視為一個新的公司,重新去看待。」

林羣指出,台灣在生技投資上有長足的進步,從本夢比到現在很多公司終於繳出EPS、開始有本益比出來;投資人被燙了很多次以後,也有一些新的看法,「但關鍵還是,要看清楚公司的價值在哪裡?主其事的團隊有沒有幫忙把風險降到最低?」

他也觀察,台灣的生技業有很多進步的空間,還是有太多單打獨鬥、產品線一兩個藥的公司。這跟電子業不一樣,電子業可能專精做一個很小的零件,就可以做到很好、很大,但是世界上所有的大藥廠,都是靠併購出來的結果。

「台灣生技業還沒有了解到經濟規模,目前大概只有保瑞跟美時在做這個事情。如果只有一個藥、兩個藥,而且這麼多都在臨床前,其實是很難去說服投資人來投資,因為風險太高。」

林羣看生技業:備齊糧草,才沒有後顧之憂

他也提醒,在生技業的人,除了經濟規模,還要想到糧草的重要性。「很多公司都是到了再過兩季就沒錢了,才出來募資。你東西再好,都會被人家修理。我們今天能夠存活到上市階段,也是先把糧草備好,沒有後顧之憂,才可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否則那時候三期解盲失敗,口袋如果只剩下3億,那就完蛋了。因為這是一個沒有糧草就沒辦法做的產業,技術再好、想法再好,也看不到終點線。」

林羣希望,台灣能夠整合出至少幾個國際級的生技公司,因為台灣真的不缺生技專家,尤其是50歲到70歲這一代,有非常多的海歸派,而且都在大藥廠歷練過,都有非常好的經驗與想法,怎麼樣把它集結在一起,捐棄成見結盟合作,不要再虛耗個五年、十年,「先把第一個世界級的公司做出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