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帶來龐大商機,面對未來國際情勢持續動盪的2025年,企業領導者如何做出最適決策成為關鍵。KPMG安侯建業與《富比士》合作,每年調查全球超過1300位產業高階管理者,探討CEO們的前瞻決策與未來展望。在最新的調查中,亦針對台灣年營業額超過5億美元的50位CEO進行訪談深入探討未來展望與經營決策,協助企業強化敏捷與韌度,迎戰詭譎多變的2025市場環境。
由KPMG安侯建業與《富比士》攜手合作的全球CEO調查,一直是企業高階主管洞察全球趨勢的重要參考指標,這項調查延續至今已經邁入第九個年頭,根據最新揭露的2024年CEO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大多數CEO對於未來發展抱持樂觀態度,除此之外,針對台灣CEO所做的調查,還有哪些關鍵發現值得關注呢?
一、國內經濟前景樂觀,AI驅動需求增長
在全球經濟前景方面,多數CEO對未來三年保持審慎樂觀。台灣的50位CEO中有62%看好全球景氣,較去年提高10%。在國內經濟展望上,受AI智慧應用與出口需求推動,台灣CEO對國內經濟的樂觀度達到84%,高於全球及亞太地區平均。KPMG安侯建業執行長施威銘指出,儘管地緣政治挑戰持續,但台灣半導體及高科技業展現的韌性,使得企業普遍對國家發展抱持信心。
施威銘認為,通膨壓力放緩及新興科技的需求持續強勁,促進了各產業的成長趨勢。他同時提醒,由於美國新任總統的財經政策仍有不確定性,全球經濟風險尚未解除,企業仍需審慎應對。
二、營運風險成為首要關注焦點
在影響台灣企業的風險項目中,「企業營運風險」被22%的CEO視為首要隱憂。其他高風險因素包括新興科技(16%)、地緣政治不穩定性(14%)、供應鏈(12%)、數位網路安全(10%)及企業聲譽(10%)。KPMG安侯建業主席陳俊光表示,企業聲譽風險首次進入前五大風險,顯示在數位時代資訊快速流通下,企業形象管理至關重要,必須加強以防止負面影響。
三、 生成式AI投資成為重點,帶來道德與監管挑戰
面對經濟不確定性,台灣56%的CEO將生成式AI視為企業的首要投資重點,顯著高於2023年的38%。生成式AI應用逐步加深,但也衍生出道德及監管挑戰。調查顯示,84%的台灣CEO認為推動生成式AI時面臨的首要挑戰是道德問題,技術能力不足和監管缺乏則分別為第二、第三大挑戰。
KPMG安侯建業數位長賴偉晏指出,生成式AI的應用如同迎接技術浪潮,企業必須迅速掌握機會,否則將在競爭中落後。賴偉晏認為,台灣許多企業已將新興科技納入戰略,並組織跨部門協作以探索AI的潛力,透過提升產品、使用者體驗、營運優化以及創新商業模式來增強競爭力。
然而,生成式AI的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風險,包括技術需求、員工職能提升以及數據安全與道德挑戰。賴偉晏建議企業在生成式AI發展中強化數據治理,確保數據的可用性、可操作性,並透過評估AI成熟度來穩健推進。
四、永續發展融入核心方針,台灣碳權交易平台即將上線
隨著台灣碳權交易平台即將在今年底啟動,調查顯示,六成CEO已經將永續發展納入企業方針,並預期在未來3至5年能看到ESG相關投資的回報。儘管如此,全球公債殖利率飆升、地緣政治緊張以及反脫碳情緒的上升,導致台灣和亞太地區的CEO對於2030年的減碳目標信心較為保守。企業領導者普遍認為,在實現淨零目標的過程中,主要挑戰包括脫碳成本、供應鏈複雜性以及缺乏適當的技術解決方案。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指出,低碳轉型不僅是企業的任務,也需要供應鏈協作。由於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和台灣碳費政策的推動,企業需提早做好財務預備,以應對未來碳成本上升的壓力。隨著COP29氣候峰會聚焦氣候融資及國家貢獻承諾,台灣政府與企業也在供應鏈減碳和產業淨零方面緊密合作,以期達成1.5°C的升溫控制目標。
KPMG的最新調查顯示,台灣企業對經濟前景樂觀,生成式AI及永續發展成為關鍵策略。隨著國際情勢變動,台灣企業不僅需要善用AI技術創新以提升競爭力,更需在永續發展及低碳轉型上展現領導力。這些舉措不僅可以強化企業韌性,亦有助於企業在面臨全球市場變局時穩健前行。
KPMG安侯建業今日舉辦《2024台灣CEO前瞻大調查》,左起KPMG安侯建業顧問部執行副總林泉興、執行長施威銘、稅務部營運長陳彩凰、主席陳俊光、數位長賴偉晏、專業策略長池世欽及顧問部執行副總林大馗均一同與會。KPMG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