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傳播:誰來監督報業?

鄭瑞成
user

鄭瑞成

1989-01-15

瀏覽數 9,750+

傳播:誰來監督報業?
 

本文出自 1989 / 2月號雜誌 第032期遠見雜誌

報禁開放悠忽已屆一年。報禁開放茲事體大,影響深遠,自然成為社會的重要話題。所以這些日子來,不少學術機構、民間團體,以及報紙以外的其他大眾媒體,紛紛就一年來報界的表現提出批評與建言。反觀事件的主角--報界,卻似乎事不關己;既未見自發、公開性的檢討;對他人的批評與建言也大多相應不理。

報界功勞有限

報禁開放促使報業市場自由化,而由於市場的自由化,新聞言論尺度擴大,資訊亦漸趨多元,報業因而顯得更能扣緊社會的脈動,與讀者的需求。這是報禁開放後所帶來的正面意義。但這些正面的意義,主要是源自社會、政治解嚴的必然結果,報界本身的功勞實在有限。何況再往前回溯,報界在推動政治解嚴及攸關己身權益的解限(限證、限張、限印)又何曾扮演什麼積極的角色?作過多少努力?

報禁開放後,報界本身確曾作了不少努力。但這些努力所呈現的結果,卻可能負面意義大於正面意義。例如,濫用擴張的篇幅及較寬鬆的尺度,在新聞中夾敘夾議,含沙射影,損害新聞當事人的權益;不少報紙為了牟利,用兩三版的大篇幅刊登六合彩廣告,並且以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版的面積登載六合彩明牌的新聞;另外,有些新聞記者涉入股市操作,各類型社會運動等,在字裡行間露骨地表達己見,企圖造成影響。

歸結三、四十年來的台灣報業,其中當然有果正不阿的正派經營者,不過,大體而言,前三、四十年是在政治力的籠罩下困頓失色;最近這一年則是在經濟力的衝激下,迷失了方向。不論是報禁開放前或報禁開放後,台灣的報界都稱不上正常的產業,對社會都是負債大於資產,值得自我檢討及受社會公評之處著實不少。

而報界的作為又是如何呢?自報禁開放風聲初起,各報即紛紛成立各類型的企畫以為因應。但目標都是著眼如何迎合讀者,穩住並開拓市場,鮮少聽說有報社設立什麼小組專研如何在競爭中,維續報紙風格及新聞的專業意理。

報報相護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去年十一月底,台灣省報紙事業協會譴責刊登六合彩報紙之聲明,只有四、五家報紙刊登響應。去年十二月中,政治大學新聞系與吳舜文新聞獎助基金會合辦報禁開放一周年研討會,曾發函通告各新聞媒體,但開會當天,報紙新聞從業員與會者寥寥可數,而且各報在會前及會後,均未有片語隻字的報導。

報界這種憚於自我檢視,報報相護,聞過則避、甚至則怒的心態由來已久,報禁開放後,似乎更為變本加厲。

坦白說,報界這一年來呈現的缺失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報界受限、畸形這麼久了,一旦開放,又怎能期望馬上走上正軌?許多缺失其實都是早在意料之中。倒是報界這種缺乏反省的能力才是令人引以為憂的。因為當政治牽制力衰退,經濟力如此狂飆,如果報界缺乏自我批判,又不接受他人批判,那麼試問誰來監督報界?更何況,有著殘缺,卻又缺乏反省批判能力的報界,又怎能善盡批判並促動社會反省的角色呢?

(鄭瑞城為政大新聞研究所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