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世界,意味著所謂的「挑戰」將是家常便飯, 因為我們正在嘗試一些對自己或社會而言從來沒有做過的事。但如果你開始行動,就會發現那些不常見、不被社會鼓勵,或者有不成文規定禁止人們去做的事,其實並沒有你當初以為的那麼具挑戰性。(本文節錄自《正念之身》一書,作者:艾倫.蘭格,天下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對許多人來說,「挑戰」一詞總讓人聯想到痛苦及失敗的可能性。但我們應該反過來問問自己:「在撐過來之後,成功是什麼樣的滋味?」然後再問自己:「所以,現在你打算怎麼做?」
我總喜歡以高爾夫這項充滿挑戰的運動為例。如果我們每次揮杆都能一桿進洞,這場比賽就會變得毫無樂趣可言。
我們可以選擇結果不盡完美但過程專注的完成任務,或者選擇結果完美但過程不專注的去打球,但當我們不專注的打球時,整個過程將是空洞的。
因此,失敗應該被理解為不完整的成功,只要你不放棄,便不存在所謂的失敗。
很多年前,一個新聞節目要報導我第一次對年長者進行的研究。我建議他們先以詢問觀眾「是否喜歡生活中沒有挑戰、什麼事都有人幫我們預先做好」的畫面,然後將鏡頭轉到安養中心,可惜他們後來沒有採納我的建議。
早在那個時候,我就已經主張應該讓安養中心的活動安排多一點挑戰性,而不是營造一個鼓勵人們完全不用費心的環境。
幾年前,我們養的救援犬佩索偷吃掉放在客廳招待客人的食物。牠通常都很規矩、很溫和,但那天晚上它表現得就像......「一隻狗」。我們馬上斥責牠,我的伴侶並主張應該把牠送去狗狗訓練學校。
如果你問我們,是否期望佩索一定要表現完美,我們馬上會回答:「當然不是。也許希望牠做到90%,但絕不是百分之百。」然而,我們就像其他人一樣,很少會將他人的錯誤行為視為那一0%,而是直接將其視為失敗。
我們對待年長者的態度也是如此。如果看到父母或祖父母站在門前,笨手笨腳的在袋子裡摸索鑰匙,我們可能會馬上掏出自己的鑰匙打開門,彷彿自己從來不曾發生類似情況。
如果看到他們跌倒了,我們不僅會急忙伸出援手(這可能是件好事),並且把這件事記下來,以確保下次不會再發生(這可能是件壞事)。
如果長輩忘記我們認為應該要記住的事情,我們經常會急忙尋找他們失智的跡象,並把之後每一個微不足道的遺忘都當成證據。
如果我們把寵物關進籠子,或讓老年人處於半昏迷狀態,就可以確保不會發生不良行為,不再有失敗、失足或失憶。
然而,不論美女或野獸,只要活著就意味無法完美,無論現在的你身處在哪一個年齡層,每個人都應該擁抱挑戰與不確定性。(延伸閱讀│無常是唯一的常:在多變世界中應付自如,你需要這4種「心適力」)
還記得我們還小的時候,伸手按電梯按鈕是一個挑戰嗎? 現在我們長大、變高了,按到按鈕還會讓我們感到欣喜嗎? 我們曾經熱愛圈叉遊戲,直到學會每次都能贏或平手的勝利公式,從此就不再覺得這個遊戲有趣。試想,如果打高爾夫球每次都能一桿進洞,那麼比賽不就無法進行下去?
如果真的那麼想在遊戲中永遠都是贏家,我們大可以去跟孩子們玩。但實際上,我們往往更喜歡挑戰,而不是保證永遠成功,因為過程中的辛苦掙扎才是趣味所在。
面對挑戰可能讓我們感到無所適從,但是我們可以一小步、一小步來設法應對,畢竟,不是只有巨大種子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在我第一次對年長者進行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僅僅是給安養中心住民一些小小的、平凡的選擇,就能延長他們的壽命。
在我早期的一項研究中,我們要求安養中心住民嘗試記住護理師姓名等生活所需資訊,完成記憶任務就可以獲得代幣,透過這種不會讓人感到挫敗的方式,就能提升年長者的記憶能力。
即使人們普遍抱持「記憶力必定會隨年齡增長而不斷退化」的迷思,但隨著每週任務難度的漸進提升,參與者們的記憶力確實獲得顯著改善。
這四十多年來,我們在一項項研究中一再證實,只要將我們的想法與期待做出小小的改變,就能開始撼動一些根深柢固的行為,不再任憑它們剝奪我們的健康、能力、樂觀與生命力。
當愈來愈多人開始欣賞並善用不確定性的力量,正念烏托邦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可能比許多人想像得更近。一旦我們意識到限制我們的不過是過去做出的決定,就沒什麼可以阻止我們重新設計世界。
讓我們將關注焦點返回當下經歷的一切,設法改善現況,而不是繼續非正念的用昨天來決定今天和明天。當我們開始這樣做,過去被視為「不可能」的事就會變成「為什麼不可能」的事。
面對人生中看似無法改變的事物時,請問問自己:為什麼不可能?
(延伸閱讀│保持一整天的正念!斯多葛哲學:每晚5分鐘,自問3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