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大規模的草間彌生個展「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於週末12月21日至2025年5月4日,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隆重登場!20日展前記者會也搶先揭露本次巧思驚喜,令廣大藝術迷引頸期盼。在展覽開幕前,我們不妨先來了解這位自稱「精神病藝術家」的草間彌生,什麼樣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前衛大膽的藝術風格?她的知名作品《南瓜》有何象徵意義?本次來台個展,有哪些獨家巧思現場才看得到?可讓觀展者在圓點氣球與鏡屋下「沐浴」?圓點女王的魅力請這樣理解。
以獨特的外觀和大膽的藝術風格而聞名的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許多人對她的印象可能僅止於「圓點女王」「南瓜」或「經常與品牌聯名的人」。
然而,其實草間彌生擁有「前衛女王」的稱號,與奈良美智、村上隆成為引領當代日本藝術的先驅人物。
充滿個人特色、色彩繽紛且富有創意,草間彌生的作品相當具有代表性,取材於日常生活,表達了反戰、愛與自由等理念,進一步基於「性、生死、無限宇宙」等主題進行創作。
其作品不斷於世界各地巡迴展出,並且獲得全球90多所美術館典藏,時至今日她的創作依舊前衛,引領本世紀的藝術風格。
▍草間彌生生平介紹
草間彌生於1929年3月22日出生於長野縣,她的家族是地方望族,因此她從小便有許多接觸美術和藝術的機會。然而,因為父母失和的緣故,她的童年並不快樂,導致她自幼便患上了思覺失調症,長期受到幻聽和幻覺的折磨。而支撐她走下去的,是從小接觸到的「藝術」。
草間彌生曾說:「若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她試圖將自己的幻聽和幻覺用繪畫呈現出來,藉此從襲來的苦痛中逃離。
之後,她更加投入於藝術的世界中。儘管她在24歲,在家鄉舉辦了首次個展,然而成為藝術家一事仍然遭到家族反對,於是她決定前往美國。為了與過去的自己徹底訣別,她將自己所有的舊作品都燒毀,彰顯對藝術的堅定信念。
1957年,草間彌生赴美後,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起初她並未受到矚目,一是因為她是來自藝術落後國的外國人,並且她是女性。然而,即便在逆境中,她依然不放棄,持續採用創新技法和材料進行大膽的創作。
1959年,她的第一個紐約個展「純色執念」(Obessional Monochrome)終於揭幕,黑底白面的作品《無限的網》(Infinity Nets)呈現千絲萬縷的恆常律動,使觀者進入「無」的暈眩中,初試啼聲的她令紐約譁然,也正式預告了「普普藝術」的誕生。
1960年代,她的作品開始受到藝術圈的關注。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她將自己的代表圖案圓點直接畫在全裸的人身上,稱作《乍現》(Happening)。另外,她也大膽利用合成鏡,讓重複的圖案無限延伸出《無限鏡屋》(Infinity Rooms),這項作品至今仍以不同的形式影響著藝術界。
自此之後,草間彌生的商業活動在美國遍地開花,除了企劃各種《乍現》活動、音樂劇,還成立「草間時裝」在全美國400間百貨設點販售。她也成立了「草間國際電影公司」和人體彩繪工作室,主題大量涵蓋「性.戰爭.和平」,也延伸到歐洲各國進行展覽和表演活動。這些藝術活動對於1960年代的西方國家來說相當前衛大膽,草間彌生逐漸被稱為「前衛女王」。
草間彌生在美國的藝術活動持續了約16年。在1970年代末,她選擇回到日本,並自願住進東京的精神療養院。之後,她積極創作小說和新詩,也開始進行戶外雕塑,各種藝術作品至今仍巡迴於世界各大美術館中。2016年,草間彌生榮獲美國《時代》雜誌遴選為「影響世界的100人」,至今仍以96歲高齡創作不綴。
▍草間彌生代表作品
● 《南瓜》
《南瓜》是草間彌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受喜愛的作品。這座巨大的南瓜雕塑目前座落在瀨戶內海的「直島」上,如今已成為直島的象徵,也成為熱門的旅遊景點。
此外,新宿的草間彌生美術館展示的《星空南瓜》,以及銀座GINZA SIX的《南瓜氣球》等,她的南瓜主題作品也相當多。
「南瓜這形狀最吸引我的是它脂粉未施的大肚子,還有強大的精神安定感。」正因為南瓜的獨特性,使草間彌生對南瓜感到親切而熟悉,至此成為她藝術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圓點系列
提到草間彌生,很多人會立刻會想到「圓點圖案」,這也是她在全世界獲得認可的原因之一。雖然這個系列給人可愛淘氣的印象,但圓點圖案背後,蘊含著她獨特的哲學。
從小就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草間彌生,童年時所看到的景象是被圓點和細密的網格圖案所填滿的「幻視」,以及植物和動物用人類語言和她對話的「幻聽」。
即使她的腦中知道這不是現實的東西,但卻很難適應,因此她面對恐懼的方式就是「繪畫」。也正是在繪畫的過程中,她才得以暫時擺脫幻視和幻聽的困擾,也開啟了她的藝術之路。
● 《無限鏡屋》
將鏡子面對面相接合,使得重複的圖案無限擴展,呈現沉浸式的裝置藝術,在1989年紐約國際藝術中心登場時,受到廣大的好評。
《無限鏡屋》的特色是,觀眾也能感受到自己也是展品的一部分,隨著鏡子,一個又一個無止境向外拓展,彷彿置身天文館,感受到靈魂出竅,親近宇宙的超現實之感,能夠沉思生死與來世,甚至感受到永恆。
● 《乍現》
草間彌生東渡美國10年後,她由畫家大幅轉變,透過更多元的形式來自我展現,這些表演活動的起點就是《乍現》。表演者全都是年輕的男女嬉皮,他們會在圍觀的群眾面前全裸,燃燒國旗、聖經和徵兵卡,藉以宣示人類性解放和反戰的意志。
草間彌生不顧《乍現》活動違反美國15條法律,她認為,藝術談道德太過迂腐,現場呈現的是人類根本的原始欲求。以此為起點,《乍現》在美國及歐洲蓬勃發展,除了一般的藝術型《乍現》,還有越戰期間,以對時代和社會局勢關注出發的「社會型」《乍現》,以及結合時尚和音樂劇的「商業性」《乍現》。
大膽前衛的表演藝術形式,在1960年代引起許多藝術家爭相模仿。
▍草間彌生商業聯名
提到草間彌生,除了現代藝術,不少人同時會想到與時尚品牌的合作。
她不僅在現代藝術領域聲名顯赫,在時尚界同樣備受重視。每當時尚品牌與她合作推出商品時,都能為品牌增添魅力和辨識度,因此往往會受到各方媒體與追隨者的關注,導致商品經常供不應求。
● LOUIS VUITTON
第一次合作是在2012年,當時擔任設計師的馬克.雅各布斯(Marc Jacobs)邀請她,推出了「路易威登 草間彌生系列」。這個系列以皮革製品和鞋款為主,所有產品均以草間彌生的代表作「圓點圖案」為主題,充滿了她的獨特風格。
第二次合作則是在2023年。新系列包括彩繪圓點(Painted Dots),還有全世界各地的旗艦店中,可以見到草間彌生的藝術裝置,這些不受框架限制的展示方式,也引起全球廣泛的討論。
● Uniqlo
起源於日本的UNIQLO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展店,與其他時尚品牌有所不同,它經常與全球知名的藝術家聯名,例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KAWS及村上隆等等。
其中,與草間彌生聯名的「SPRZ NY」系列中,推出了以原創藝術作品為主題設計的T恤、背心、帆布袋等,售價皆在2,000日圓以內使民眾更容易入手,輕鬆將藝術融入生活時尚,因而引起全球話題。
▍草間彌生大事紀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個展——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將於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5月4日舉辦「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展覽,帶來草間彌生與台灣藝術界首次相遇的回顧。以下是展前記者會揭露的本次個展現場作品完整開箱,另外還有本次展覽的三大亮點,讓喜愛草間彌生的讀者先睹為快。
● 展前開箱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2024 年 12 月 21 日隆重推出眾所矚目的年度展覽「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由林曼麗名譽教授擔任總策畫。在20日的展前記者會,林曼麗表示,期許「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1951-2005」展覽能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草間彌生,見證其創作中複雜且多元、深具原創性與突破性的豐沛能量,透過這些難得一見的作品親炙其內裡的精神性。
此外,展前記者會也揭露了本次展覽現場的巧思。以下兩驚喜開箱:
□ 開箱一:圓點氣球,可讓觀眾穿梭其中
《圓點的強迫妄想》創作的1990年代,是草間彌生1973年自美國返日後,重回國際觀眾視野,而後大放異彩的關鍵時期,是謂「草間的綻放」。
此次北師美術館與草間彌生工作室緊密合作,透過北美館典藏的作品草圖、裁片設計稿、皮料樣本及模型等檔案文件,由草間彌生工作室跨海監製,結合日本工法和台灣在地技術,26年後重製原尺寸的七顆螢光粉紅黑點氣球,經典重現於北師美術館的挑高展廳中。6公尺高的玻璃帷幕如同渾然天成的鏡屋,觀眾可穿行於氣球之間,鏡射的氣球與空間中的實體氣球相互映射,創造出迷離失重的身體感受。
□ 開箱二:草間在紐約期間製作行為錄像設計的服飾,一同展出
回看1960年代草間彌生於紐約時期的「乍現」行為錄像、伴隨演出而設計繪製的服飾,以及早期的環境裝置《驅迫意象》:「網」鋪天蓋地延伸至各種現成物之上,人台、家具、動物、食物等,是《幻影的彼方》的最原初版本。在本次展場也能完整體驗。
● 三大亮點
□ 亮點1:重現1998年台北雙年展
1998年,草間彌生應台北市立美術館之邀,在「台北雙年展」上創作了巨型裝置作品《圓點的強迫妄想》。該作品由7個覆滿黑色圓點的螢光粉紅氣球組成,佈滿北美館中庭,成為草間彌生將大型雕塑融入公共空間的重要里程碑。本次展覽特別重製了這件經典作品,使觀眾得以親身體驗這位藝術大師的創作,並感受其作品與空間互動的獨特魅力。
□ 亮點2:凝聚四大主題
本次展覽分為四大主題:「草間的綻放」、「圓點・原點」、「草間的蟄伏」和「Love Forever」,帶領觀眾全方位探索草間彌生多樣的藝術實驗與她的創作歷程。
「草間的綻放」主要展示了草間自1998年起首次接受台灣文化機構邀請後,透過豐富的色彩和大型裝置作品重返國際藝術舞台的歷程。這些作品自1985年開始在全球各地展出,以獨特的視覺語言吸引了國際觀眾的注意。「圓點・原點」則聚焦於草間早期作品,揭示她童年精神幻象中產生的圓點符號,象徵她與周遭世界的聯繫,並成為她探索無限宇宙和創作的起始。
「草間的蟄伏」關注她在1973年回到日本後的創作階段,當時她的內心充滿恐懼和焦慮,這些情感深刻地體現在粉彩、墨彩及拼貼作品中,呈現她內心的掙扎與渴望。「Love Forever」展示了她1960年代在紐約參與的行為藝術表演,聚焦於反戰、性別、身體與愛等主題。
□ 亮點3:半世紀作品精選
此次展覽精選了草間彌生1951至2005年間逾半世紀的創作歷程,共展出70件作品,均來自收藏家W Collection的珍貴典藏。內容基於日本青森縣立美術館「從W Collection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的展覽成果,除了特別重製了草間的經典巨作《圓點的強迫妄想》,展覽還呈現了10餘組極少公開的行為藝術紀錄與服裝展品。
透過本次展出的作品,觀眾可以深入了解草間彌生在不同階段的創作探索,以及她對自我表達的堅持。從最初的圓點創作到後來的大型裝置,本展覽不僅是一次對草間藝術生涯的回顧,也是對她生命與創作軌跡的一次全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