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8/17(日)賴佩霞@基隆塔新書分享會

人口危機提早報到!學者:1998年後出生者80歲仍無法退休

周彥妤
user

周彥妤

2024-11-01

瀏覽數 60,800+

台灣在少子、高齡化衝擊下,1998年至2098年出生者,可能年逾八旬都仍在工作。蘇義傑攝
台灣在少子、高齡化衝擊下,1998年至2098年出生者,可能年逾八旬都仍在工作。蘇義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新生兒可能再探底,龍年再也沒有奇蹟,甚至失守13萬大關;與12年前龍年相比,出生人數銳減七成。國發會日前人口推估報告更示警,少子、高齡現象更顯著,2070年台灣整整少800多萬人,剩不到1500萬人。就業市場首當其衝猶如「海嘯第一排」,學者指出,從職場退休的定義將因此翻轉,1998年至2098年出生者,可能年逾八旬都仍在工作。

國發會日前發布最新「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4年至2070年)」報告指出,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時間點維持於2025年不變,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未來,長期老化程度再提升,2070年達46.5%,同期間年齡中位數,由45.1歲提高至62.4歲;與此同時,扶養每一名老年人口,由原3.6名青壯年人口,減少至每一名青壯年人口即需扶養。

台灣人口總數2070年剩不到1500萬

比較各國進入超高齡社會時間,日本在2005年、德國在2007年、法國2018年等。此外,韓國、加拿大也將在明年步入,預估英國在2028年、美國2029年、澳洲2031年、中國2032年、新加坡2037年。

報告指出,我國15至64歲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於2028年低於三分之二,亦即2028年人口紅利消失。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預估台灣未來總人口持續下降,將由2024年的2340萬人,2049年跌破2000萬人,2070年再大減844萬人,僅剩1497萬人;其中,0至14歲幼年人口減少171萬人、15至64歲青壯年人口減少920萬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增加248萬人。

台灣未來總人口持續下降,將由2024年的2340萬人,2049年跌破2000萬人,2070年再大減844萬人,僅剩1497萬人。僅為情境示意,蘇義傑攝

台灣未來總人口持續下降,將由2024年的2340萬人,2049年跌破2000萬人,2070年再大減844萬人,僅剩1497萬人。僅為情境示意,蘇義傑攝

退休將成為歷史名詞,80歲繼續工作

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指出,就亞洲國家來看,台灣低迷出生率已是末段班,與韓國不相上下。除了人口結構「生不如死」,整體社會邁向超高齡進程,再到國發會推估2070年台灣人口數大幅減少,似乎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隨著勞動市場人口減少與高齡化,以及健康老化的倡議,掀起「退而不休」的討論聲浪,是否翻轉退休的定義,同樣備受關注。成之約表示,最近有不少專欄文章都在探討此事,提及尤其是對已開發國家來說,若在1998年至2098年出生人口,未來可能要工作至80多歲。(延伸閱讀|滿65歲不用強制退休了?修法後,對勞工影響是什麼?

他表示,學界也有相關探討,未來的勞動型態,工作一段時間後休息或進修後,再重返勞動市場;過去「求學、工作到退休」的單向固定模式,可能不復存在。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然而,台灣中高齡者勞動參與率,始終低迷,其中65歲以上更不到10%。成之約說,隨著少子化問題嚴峻,加上人口老化,勞動參與率若能愈高愈好最理想;維持勞動參與,不見得代表是賺錢養家,在活躍老化的思惟下,除了打發時間,減緩身體機能退化速度、維繫社會人際互動,都能讓高齡者活得更健康,企業聘雇人力認知也應與時俱進。

台灣整體社會邁向超高齡進程,再到國發會推估2070年台灣人口數大幅減少,似乎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僅為情境示意,取自Unsplash

台灣整體社會邁向超高齡進程,再到國發會推估2070年台灣人口數大幅減少,似乎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僅為情境示意,取自Unsplash

規畫移民政策,吸引海外人口長居組家庭 

因應人口結構改變,對就業環境造成重大影響,成之約提及,過去在台灣的新住民、新移民多是以婚姻關係來台,其人數也在減少,除了日本等國攬才外,加上原生國經濟發展更進步,已不見得要遠赴海外謀求工作,進而締結婚約深耕台灣,但這塊人力挹注的效益,已不能期望太高。

此外,政府應積極延攬更多人才來台,若僅爭取海外工作人口,停留多半是短期過渡階段,是「救急不救窮」,放眼審慎規畫移民政策,吸引人口常駐有其必要,並考量後續可能攜家帶眷,以充分誘因提升長居意願。

成之約指出,持續提出有效鼓勵生育率的政策,仍是關鍵,只是須時間養成,無法立竿見影。大缺工時代,協助產業導入智慧化的DNA,如自動化、機器人、AI應用等,廣泛運用於勞動市場,多管齊下,盡可能減緩衝擊。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