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一個字來總結媒體的現況,就是:惑,」國際新聞學會(IPI)前會長彼得.普瑞頓(Peter Preston)在會刊專欄上寫著。他說眼看網路普及,讀者閱讀習慣改變;報紙銷路月月下降,代之而起的是處處可取的免費新聞,形成一種收費報紙與免費報紙的大戰。
在這場新興媒體戰中,不只業務部在策略上選擇收費或免費,編輯部也在求新思惟,現在採訪寫作都不再只是記者的專職了。
最近,美國紐約大學新聞系教授羅森(Jay Rosen)和《WIRED》雜誌正在做一個新媒體實驗,設立ASSIGNMENT ZERO網站,讓大眾參與新聞製作。他們希望兩年內募150萬美元來完成這個計畫。目前包括路透社、麥克阿瑟基金會都捐款支持。
ASSIGNMENT ZERO是一個虛擬的新聞中心,根據羅森教授的設計:「讓散居各地廣大群眾能一起在網上工作,報導他們生活世界中發生的事情;透過專業指導出來的機制,可以使內容更完整豐富。」
就像一般的新聞中心,這個網站有一組約十位的新聞專業作者、編輯、文稿、版面設計等。他們設定監督流程,在每一個新聞寫作步驟中,丟出「工作」,讓大家認養,再把網上收回的資料導引到專業方向。
眾人分享經驗 包羅各方知識
這個名為Crowdsourcing(眾包)的構想,是源自網路上開放、分享的文化,「匯集眾人的智慧」來創出一種新媒體。
當一個有趣的事件或題目丟出來後,擁有不同背景和資訊的網友就會去分享、貢獻自己的知識、觀察和經驗。牽涉到法律面,可能律師和法官網友幫得上忙;牽涉到醫藥面,可能醫師、學者、病人都能貢獻知識。
因此,這樣製作出來的稿件,作者就不再是傳統式的一個人,而可能是一組人,或者是一個部落格加上回應的網友們。當然,最後核稿、改稿的人仍然是專業編輯。
這些網上的故事,《WIRED》雜誌有權免費全部或部分使用,使這些集體撰寫的作品也印刷流通。
我曾經上ASSIGNMENT ZERO網上去看,發現非常有趣,有些欄目呼籲大家加入題庫的貢獻;有些欄目徵求人物訪問者;還有鼓動思考者──如學者、教授、智囊團成員到「意見討論交換區」提供高見。
每一天專題走到什麼階段,何時截稿,都在網站上顯示出來。就像總編輯在指導一個記者如何選材、採訪、寫稿。只不過一群人取代了一個人,總編輯綜合選擇了他要的素材,最後由專業編輯完稿。
網路的應用廣泛後,最具體的證明是「群眾的力量」。YAHOO!奇摩台灣總經理鄒開蓮,在「遠見人物論壇」中不斷地強調"the power of mass"。她說:「當每一位『一般人』都能加值一點,它的總體價值就會爆發出來。」
早年亞當史密斯提出:「一隻看不見的手」影響市場;民主時代「一人一票」也主宰了社會。網路的群體智慧能改變媒體,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