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高教課堂看台灣雙語教育:教育大計能押上「生效日期」?

總編輯的話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24-10-31

瀏覽數 1,000+

《遠見》採訪團隊前進高教現場,發現不同課堂上的全英語授課(EMI),表現迥然有別,有些師生可以英語流暢對話,有些則語塞詞窮。陳之俊攝
《遠見》採訪團隊前進高教現場,發現不同課堂上的全英語授課(EMI),表現迥然有別,有些師生可以英語流暢對話,有些則語塞詞窮。陳之俊攝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4 / 11月號雜誌 2030雙語台灣 雙贏或雙輸?

本期封面報導〈2030雙語台灣 雙贏或雙輸?〉,探討台灣是否可能在2030年達成雙語願景。當年還是台南市長的現任總統賴清德喊出雙語城市,想於2024年在台南落實英語為第二官方語的理想。如今賴總統執政,雙語政策幾經沿革,演變為「2030雙語政策」。不管名稱怎麼改,始終保留「2030雙語」的字眼,但教育現場如何理解並演繹這組關鍵字?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出自古籍的諺語,常被用來比喻人才培育不易,教育要有成效,往往需醞釀上百年。 

然而,放在如今動輒標上日期口號的政治時空中,原本該是百年大計的教育政策,生效期限卻被壓縮至20年、10年……。 

其實,為了加強政策推行力道,以及全民的急迫感,押上日期的政策宣示有其效果。但若主管機關說不清楚階段性目標以及達成路徑,就容易導致實作現場「急就章」的混亂。 

2030雙語台灣,是否就是這樣的故事? 

本期封面報導〈2030雙語台灣 雙贏或雙輸?〉,探討台灣是否可能在2030年達成雙語願景。這得從十年前說起,當年還是台南市長的現任總統賴清德喊出雙語城市,想於2024年在台南落實英語為第二官方語的理想。 

此政策獲得前總統蔡英文支持,在賴清德出任行政院長後,隨即在2018年推出「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 

如今賴總統執政,雙語政策幾經沿革,演變為「2030雙語政策」。不管名稱怎麼改,始終保留「2030雙語」的字眼,但教育現場如何理解並演繹這組關鍵字?  

台灣雙語教育的多重宇宙 

遠見》採訪團隊前進高教現場,發現一個個「多重宇宙」。即使是被列為「頂大」的大學,不同課堂上的全英語授課(EMI),表現也迥然有別,有些師生可以英語流暢對話,有些則語塞詞窮,差點比手畫腳 

遠見39週年 訂閱享25折優惠>>>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超級好書三選二

事實上,做為先行試驗的高教雙語計畫才正式上路四年,「亂象」情有可原 

但令人憂心的是「一個政策,各自表述」,問及雙語教育的操作型定義?2030能達到哪些效益?產官學普遍缺乏具體共識。 

這除了反映教學現場需要明確指引,更印證「教育是百年大計」,得一步步走得扎實的硬道理 

雙語教育想成功,必須花時間等!」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臺師大師培學院院長林子斌就對《遠見》表示,連號稱雙語國家典範的新加坡,其開國元勳、首代領導人李光耀也曾慨歎:「新加坡的雙語之路是我一生的挑戰!」 

台灣談雙語必提新加坡,但根本學不來也學不了,而且「不是在教室說英文就是雙語教育」,為什麼?《遠見》本期封面故事有深度剖析 

截稿此刻,美國大選進入關鍵倒數,不論白宮新主人會是誰,這場史上最廝殺的大選已刷新許多政治紀錄,也徹底改變了全球政經走勢 

本期特企〈地緣政治3.0 顛覆世界〉就探討地緣政治如何衝擊全球供應鏈,乃至於企業營運、職涯發展與個人生活 

世局紛擾、眾聲喧譁,不管你會多少種語言,不要只是說,靜下心來,聽懂地緣政治的弦外之音,方為立身處世之道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