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麻六甲中文報紙的「聖城」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2007-04-01

瀏覽數 26,400+

麻六甲中文報紙的「聖城」
 

本文出自 2007 / 4月號雜誌 全球卡達熱

有人一生想去一次麥加;有人盼望一輩子能一親耶路撒冷;做為一名中文報紙的記者,麻六甲日夜發出召喚,它是我們的「聖城」──第一份中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計傳》,193年前在那兒誕生。

不錯,《察世俗每月統計傳》我們稱它為「報紙」,因為那時沒有日報,後來的《萬國公報》和繼起的《新民叢報》等等,都不是每日發行,也都被我們視為「報業」。

2007年淡淡的3月天,來到了麻六甲,尋找《察世俗》的原址,尋找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和米憐(William Milne)的遺跡,尋找這些異國傳教士的中國舊夢。

教士馬禮遜用文字突破教禁

時光倒流回清季康熙、雍正年代,羅馬教皇下令中國教徒不得行祭拜祖先的儀式,清廷以其干涉中國內政,違反中國倫常,因而禁西人在華傳教。迨19世紀中葉,百數十年間禁令未解。這樣一來,在西方傳教士的心目中,中國儼然成了天國福音的「未開發區」,反而更引燃了他們到中國傳教的熱情。

1804年,倫敦佈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教士馬禮遜請願來華傳教。他在請願書中說:「求上帝將我置於困難最多,和從人類眼光中看來最難成功的佈道環境中。」教會批准他的請求。

1805年,教會指令他學習醫學、天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字,做來華準備。

1807年1月,受禮為牧師,隨即乘船來中國,居於廣州。

但那時教禁仍在,馬禮遜無法傳教,乃受聘為東印度公司譯員,相機從事文字工作,如編輯《華英辭典》《中外法程》,翻譯《聖經》,和編著其他宗教小冊。

17世紀初,義大利教士利馬竇到中國,察覺華人崇尚書籍,習於閱讀,故宗教之傳播,文字的功能優於口語。馬禮遜深體此意,特重印刷出版,這也是後來《察世俗》創刊的主因。

米憐赴麻六甲,催生首份中文報

1813年,倫敦佈道會再派米憐前來中國協助馬禮遜。米憐到了廣州,因粵省奉旨嚴查傳教及奉教之人,無法定居,馬禮遜乃請他到南洋各地,勘察適當地點,以為傳教基地。

米憐曾至爪哇、麻六甲、檳榔嶼等地訪察,回到廣州後建議以麻六甲為佈道中心,因該地華僑眾多,且距中國不遠,又為東西交通要道,且當地官署對教士頗為友好。

馬禮遜採納了這項建議,派米憐長駐麻六甲,開辦一所華語學校,設印刷廠準備發行報紙。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同時馬禮遜招聘兩名刻工蔡高、梁亞發(一譯梁發)為教徒,於1815年4月同米憐到了麻六甲。他們費時35天,完成籌備工作,於同年8月5日出刊了《察世俗每月統計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使中國進入了以中文出版的現代報紙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很重要的一頁。

「博愛者」傳教為主、新知為輔

《察世俗》為木刻雕版印刷,每月一冊,每冊約五張(十面),每半頁八行,每行20字,文句在右圈斷。封面正中為報刊名稱;左下角題「博愛者纂」;右上角題有「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博愛者」是米憐的筆名。

《察世俗》之內容,以宣揚教義為主,新聞及新知識之介紹次之。第二期中,有米憐自述辦報宗旨的文章:「……至本報宗旨,首在灌輸知識,闡揚宗教,砥礪道德,而國家大事之足以喚醒吾人之迷惘,激發吾人之志氣者,亦兼收並蓄焉。本報雖以闡發基督教義為唯一急務,然其他各端,亦未敢視為緩圖而掉以輕心。知識科學之於宗教,本相輔而行,足以促進人類之道德,又安可忽視之哉……。」

《察世俗》最初每期印500份,三年後至1000份,後增至2000份。銷行地區包括麻六甲、婆羅洲、檳榔嶼、安南、暹羅、吉隆坡等華僑薈萃之區及廣東等地。

該刊自1815年發行,1821年停刊,共七卷,計524頁。其中數期由馬禮遜和助手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及梁亞發編輯,餘均出自米憐之手。

米憐在麻六甲一面發行雜誌,一面設立學校,在華僑社會中展開佈道工作。在取得僑社信任之後,於1818年開辦《英華書院》。1842年依《江寧條約》香港割英,《英華書院》乃遷香港,1871年才停辦。

朝聖之悟:文化是明日的經濟

3月14日來到麻六甲,在《星洲日報》集團總編輯蕭依釗和資深文化記者賴碧清兩位女士的引導下,首先想尋找《察世俗》的故址。它究竟在哪兒,目前已無可考。當地人士相信,它原來的辦公室和印刷所應該就在英華書院。但在今之「姑務路」的書院,早已拆除,蓋了國際學校。學校是藍頂白牆的二樓洋房,琅琅書聲已無復華語。所幸在1834年有人為英華書院畫了一幅圖像,尚可據此懷想它當年的風貌。

米憐夫婦身後都葬在麻六甲,墳墓在「聖保羅山」後的「荷蘭墓園」。到了墓園,只根據石碑找到米憐妻子雷雪兒的墓。因年久失修,園內無碑之墓甚多,就不知哪一個是米憐的長眠之所了。

城中心的基督堂裡,樹有一方米憐紀念碑。碑文說明,米憐受倫敦佈道會之命,主持《英華書院》,與馬禮遜合譯中文聖經,並創辦第一份中文報《察世俗每月統計傳》。

據1891年9月號《萬國公報》的記述:「自1842年至1891年的50年間,中國通都大邑報章創刊76種,而教會創辦者占十之六焉。」他們的原始目的自然是為了佈道,但也為中國輸進了新知識。無論是數學、天文學、地理學和邏輯學,大多是他們帶進來的,對中國的現代化,貢獻極大。他們日久情生,也深愛中國,多數人都終老斯鄉。現在某些中國人,尤其是大陸官方,每斥這些傳教士為「帝國主義的鷹犬」,是有失公道的說法。

麻六甲是一座古城,遍布文化遺蹟。無論是哪一種人,研究考古的、建築的、歷史的、民俗的……等等,都能舉著「朝聖」的旗幟,到這裡得到滿足。

世界很多地方,每以「發展經濟」的理由拆毀文化遺產。現在他們終於聽到一句話:「文化是明日的經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