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個海外投資案能夠讓中油五年賺回一個半資本額,並貢獻李長榮化工近2∕3的獲利?
答案就是他們和卡達石油、加拿大國際辛烷(IOL)在卡達合資的燃油添加劑公司(Qatar Fuel Additives Co. Ltd.,簡稱QAFAC)。
一個黃沙滿天、能見度不到100公尺的早上,天空就像沒有太陽的黃昏,頂著沙塵暴,驅車沿著杜哈舊機場路,前往南方位於梅塞爾(Mesaieed)工業區的卡達燃油添加劑工廠。
拿著申請表,經過仔細盤查,才得以進入卡達政府比照國防重地戒護的梅塞爾工業區,而QAFAC工廠就在入口不遠處。
參觀完全年無休的主控室,坐上車環繞廠區,隔著玻璃看被大風黃沙吹覆的大小管線,實在很難體會年產甲醇100萬噸、MTBE(甲基第三丁基醚,目前使用最廣的含氧汽油添加劑)68萬噸,在全世界屬一屬二的壯觀產能,倒是深刻感受到1997年中油和李長榮派台灣員工到卡達建廠的艱辛。
被李長榮派駐到卡達才七個月、一路隨行導覽的QAFAC廠長劉樹銀忍不住提高聲調說,「當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殼牌(Shell)等國際大廠還沒進駐卡達前,QAFAC在卡達的份量可是舉足輕重,不但動工時受邀晉見國王,過去的卡達地圖甚至還把QAFAC位置標示出來。」
事實也是如此。在QAFAC投資案簽約之前,卡達已經十年沒有爭取國外廠商到當地投資了。
直到1992年的世界甲醇理事協會的法國道達爾(TOTAL)和一家杜拜投資公司,找上1970年代曾在苗栗建置甲醇廠、又是亞洲甲醇最大使用者的李長榮化工,到卡達幫忙建廠。
評估之後,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認為這是個好機會,但由於李長榮對汽油添加劑(MTBE)並不擅長,於是邀請中油一起加入。
第一次合作建廠,就搶到史上最便宜
一手促成卡達案的中油董事長潘文炎還清楚地記得,當初沒有人看好卡達案,「他們認為卡達建廠條件不算好,又位於多事的中東,如果一爆發戰爭,不知道會不會血本無歸?」
內部之所以如此謹慎,也是因為過去中油在國外多以合資探勘為主,卡達案是中油第一個以營運為主的建廠案,非再三考慮不可。
好事總是多磨。1996年卡達案正式簽約前一刻,道達爾突然決定退出,並要求卡達政府取消這個計畫。在潘文炎和李謀偉據理力爭之下,才保住這個未來的金雞母,並調整股權結構為中油占兩成、李長榮占一成五。
「也因為QAFAC是卡達十年來第一個和國外的合資案,我們爭取到當地股權只占50%的好條件,」李謀偉說,截至現在,外國在卡達的投資案,當地股權都占51%,只有QAFAC例外。
股權分配不是中油、李長榮的唯一優勢,最重要的是,卡達政府願意提供史上最便宜的價格,讓QAFAC採購原料。
李謀偉解釋,卡達政府以每百萬英熱單位(BTU)5毛美元的低價供售,相當於台灣當時售價的1∕10,而且25年不漲價,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成為QAFAC在市場無可取代的優勢。
卡達政府也承諾,萬一QAFAC沒有賺錢,無法支付利息,原料錢可以記帳,等賺錢再還給卡達政府。
除此之外,還有建廠期間材料設備免進口稅、營運前十年免稅及股利免稅,這麼好的條件,打著燈籠也找不到。
三方獲利,更為台灣省了5000億台幣
也是因為這樣的優惠,再加上2000年之後,甲醇價格上揚,用途愈來愈廣,世界級大廠又紛紛關掉生產廠,QAFAC開工不到兩年,立即損益兩平,去年獲利為2億3000萬美元,今年則預估可達到2億5000萬美元。
由於中油和李長榮,本身也是甲醇和MTBE的重要使用者,因此QAFAC的產品還未生產,就已經有保證銷售額,不怕賣不掉,剩下的部分,再視情況而定,銷往中東、歐洲或亞洲各國。
「QAFAC把甲醇賣給中油當MTBE進料,已經賺了一筆,中油再把MTBE拿去賣,又賺一筆,」潘文炎說著就眉開眼笑起來。
仔細算起來,當年投資7600萬美元的中油,光2001年到2005年,就已經回收了1億7000多萬美元的股利,「我們已經賺回來一個半的資本額,」潘文炎分析。
甚至也因為QAFAC的合作,兩年前中油跟卡達簽訂25年的液化天然氣購氣合約,一年300萬噸,從明年1月開始供貨,「這個價錢非常划算,在預測天然氣將繼續漲價的未來,中油已經為台灣省了5000億台幣,」外交部長黃志芳豎起大拇指說。
去年營收近400億的李長榮,也是當然受益者。3月初到杜哈QAFAC開董事會之前,李謀偉接受了《遠見》雜誌的專訪,他說,QAFAC大約貢獻了李長榮2∕3的獲利,並預估直到今年底應該可以替李長榮賺回三個資本額。
BOT只做一半,創下借腦袋經營典範
至於對卡達政府而言,QAFAC一案正是他們能源長期發展策略的開始。
在三、四年以前,《遠東商業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就曾分析過,卡達如何運用外力,把阿拉送給他們的天然資源變成現金。
而卡達能源部長,也是QAFAC董事長阿杜勒(Abdullah bin Hamad Al-Attiyah)知道,卡達沒有人才、缺乏技術,於是提供很好的條件,請國外公司來投資,建廠、操作、技術移轉後,再回收一半,李謀偉笑說,一般稱BOT是指先委託民間經營,一段時間後轉回給政府,而卡達模式則堪稱是「B O half T」,只轉一半。
2003年,卡達石油已經代表卡達政府,付清建廠費用,收回一半的所有權,目前中油和李長榮只輪流派一位廠長和一位財務經理,只有兩位台灣精英駐點卡達約260位員工的公司裡。
曾在卡達石油工作20幾年的QAFAC現任總經理拉辛德(Rashid M. Al-Hajri)就指出,除非像石油這種成熟的產業,否則卡達幾乎都希望借重和外力的結合,增加卡達在各方面的競爭力。
「擁有天然資源的幸運,是一回事,如何去管理,又是另一回事,」拉辛德表示,重點在於如何管理,他也對於目前QAFAC股價和獲利的表現相當自豪。
眼看QAFAC獲利超乎預期,又遇到國際石化景氣高峰,兩年前,中油、李長榮及所有合資伙伴,決定擴大投資6億美元,進行QAFAC工廠二期的擴廠計畫,預計將新增甲醇160萬噸,達到246萬噸,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甲醇廠。
可是由於不同面向的考量,擴廠計畫已延宕了一年多,目前董事會尚未敲定確切的動工日期,但看起來似乎是勢在必行。
不管擴廠計畫何時付諸實行,潘文炎仍持續看好目前QAFAC的無限潛力,「QAFAC還有得賺,本都收回來了,只要開著就是賺錢,」潘文炎樂不可支地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