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九年級第一批開始正式進入職場,迎來的卻是屢創新高的青年失業率。但諷刺的是工廠沒人,工地沒人,連在五星級飯店服務的很多都是移工或外籍生。
今年是台灣九年級(民國 90-99 年次)第一批開始正式進入職場的時候,迎來的卻是屢創新高的青年失業率,根據主計處資料與媒體報導,20-24 歲青年失業率高達 11.33%,不僅是所有年齡層中失業率最高的族群,與 45-64 歲中高齡失業率 2.13%,相比相當是 5.3 倍。
主計總處緩頰青年因為暫時找不到職場方向,因此與資深就業者相比,求職較不穩定,另外與主要國家比較,我國因「高等教育普及」,求學年限較長,致 15~24 歲之勞參率為 36.8%,低於美國 (55.5%)、日本 (48.8%) 及新加坡 (41.3%)。這合理嗎? 把「高等教育普及」拿來當高失業率以及低勞參率的理由? 這批孩子不應該更有即戰力 (都在學校蹲那麼久了? ),應該是企業爭相聘請的對象,高材生耶!
殊不知如我先前專欄所言,台灣大部分的高等教育機構,根本就是「產學落差」與「學用落差」的製造機,何以致此? 30 年教改負責人也公開承認失敗,我就不再贅述抨擊,這一改,改到連台灣經濟起飛時代的基礎「技職教育」體系也崩潰,導致 18 歲左右的高職職場新血也告缺,找不到工作都有大學念,大學念完反正大部分的研究所因為找不到學生,標準也變很低,逐漸延緩就業時間,給足了年輕人逃避現實職場的理由。
如果真有沒升學的,也不願意做工,所以缺工是普遍現象,工廠沒人,工地沒人,連吃個早餐,在五星級飯店服務的大都是移工或外籍生。
有次早餐我說 「麻煩再一杯拿鐵」,服務生就痴痴望着我,我驚覺趕緊換成英文再說一次,怎麼國旅有一種出國感。我問飯店領班,她說,怎麼可能找得到本地年輕人來打早餐的工呢?那五點多就要來布置,現在的年輕人都要睡到飽,想想也是,繼續讀書也是一種睡到飽的方式,就算都不想讀書了,也想送 UberEats,因為自由,想睡到幾點就幾點,想賺多一點錢,就送久一點騎快一點,想偷懶或跟女朋友出去玩,就關機五天,誰願意早上六點就站那裡備餐呢?
工廠,既定印象就那樣,更不可能去了,殊不知現在的工廠很多並不如想像中的粗放,制度跟環境都很好,不管擔任白領或是藍領,管吃又能學習,問題是很多人舒服慣了,不可能在那裡輪班。
年輕人不buy in朝九晚五又通勤的社畜模式
另外,還有一種遁世法叫做創業,有人問我,這不是很好嗎? 吳德威你不是常常鼓勵大家創業?我再一次澄清我沒有鼓勵創業,我是鼓勵「有創業家精神」,以及「去創業公司上班」,唯有如此,不管是什麼大學學歷,學的專業是什麼,都不可能躺平,環境會激勵你向上,認知提升,想創業也有模仿的對象跟老師。
但根據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統計,過去五年申辦新創補助成功的數字達十萬家,注意這是申請補助的數字而已,還遠低於每年新創數量的綜合,已經達新高,其中餐飲旅宿創業達兩成,另一篇媒體報導以「少年頭家」來美化這個滿街飲料店的情況。說明了年輕人真的不buy in朝九晚五又要通勤的社畜模式,想自己當老闆。
隨便 Google 搜尋,各種加盟飲料店的坑跟血淚史在 ptt 版上斑斑可考,但重點不是開飲料店不對,而是創業比上班更辛苦,這些是「少年頭家」往往忽略的。飲料店也缺工呀!飲料店也要站 12 個小時呀!房租吃掉你一切呀!等等的問題。
我們固然對於少數鳳毛鱗角的成功青創代表給與敬佩跟表揚,但創業這條路之辛苦,問黃仁勳,他也只能苦笑說不會再來一次了,我的同溫層裡,幾乎沒有不嚮往「如果當時選擇簡單上班生活就好了」的上市櫃年輕老闆。這種看似拉風的苦,是另一種苦。
各行各業缺工,只能讓 「無人經濟」當道了
主計處統計明年台灣就會邁向超高齡社會,也就是 65 歲以上的人口超過兩成,45 歲以上的人口超過五成,醫院找不到護士、長照都是移工,計程車、公車司機都是老伯伯,其實風險蠻大的。
撰寫此文的過去 30 天,我足跡遍及台、中、美、星,台灣的火鍋店機器人送餐已是日常,老闆說,就請不到人呀,怎麼辦?
中國大陸的百貨,買化妝品跟試衣服,也可以不用店員了,由 AI 服務,入境新加坡很多人應該體驗過,不管是本地國民還是訪客,都是無人海關,一大片機器看過去,相當壯觀,快速又有效率。
美國矽谷則是 Waymo 或是 Zoox 這樣的無人計程車滿街跑。你上車後儘管滑你的手機吧!沒有司機跟你聊天的,到了目的地這台無人車會提醒你付車資下車。
這就是 AI 的時代,一開始或許是因為缺工,但隨著 AI 技術的不斷進步與人性化,各行各業慢慢的會習慣不用請真人, 「無人經濟」當道,旅館 check-in 用 AI、銀行客服用 AI、電話行銷用 AI、土地代書用 AI、看房看車用 AI,所以媒體常問 AI 是不是能取代人力,這當然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本文要問:年輕人在校時不實習、畢業了不上班,不按下人生快轉鍵,不趕快提升認知,未來能融入新時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