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長庚大學翻轉醫學教育!善用AI跨域學習,助學生學得快做得好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4-10-16

瀏覽數 11,950+

長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菁宜強調,醫學院以學生為中心,各系可依照自己專業導入AI翻轉教學,加速加乘醫學人才養成。
長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菁宜強調,醫學院以學生為中心,各系可依照自己專業導入AI翻轉教學,加速加乘醫學人才養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AI影響各行各業,也包含高教殿堂!長庚大學醫學院善用AI翻轉教與學,引導學生在AI、教授與業界專家的三師協力教學下,實踐個人化的學習,跨領域養成AI+X醫護人才,引領智慧醫療、預見人機協作守護全民健康的未來。

AI與生成式AI在醫療或教育上的應用,長庚大學和長庚醫療體系都是創新領頭羊!在長庚大學醫學院,以學生為中心,各系依照自己專業來設計AI或ChatGPT的應用,積極導入AI翻轉教學,優化基礎知識教育、生醫研究實作、臨床個案實習,加速加乘醫學人才養成。

長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菁宜分享,AI扮演基礎知識庫、24小時助教等角色,銜接、輔助教授教學,幫助學生用個人化、自主化的學習方式,預習、複習專業知識與臨床個案診斷判讀,多元學習醫療、科技、照護、影像分析、法律與倫理等跨領域知識與必備素養,培育醫學院的學生們成為具備AI應用能力、而且能夠負責任且有意識的使用AI的優秀人才。

長庚大學中醫系劉耕豪醫師運用ChatGPT打造「中醫診斷學習小助理」,協助同學自主學習。

長庚大學中醫系劉耕豪醫師運用ChatGPT打造「中醫診斷學習小助理」,協助同學自主學習。

銜接輔助教學 AI實踐跨域學習

AI應用已全面導入長庚大學醫學院九系四所,在基礎知識課程上,深化數據分析、演算法、統計學等AI基礎;實作課程則引導學生使用AI工具進行影像分析、模型訓練、結果解讀,提升AI影像處理能力;在實驗課程中,學生可以使用AI工具或平台進行數據資料處理、分析,提高診斷準確度、優化治療效果;中高年級學生更可運用生成式AI練習問診、模擬病例分析、病例撰寫、處方設計,為臨床個案實習加分。

為了跨域養成AI+X人才,長庚大學醫學院結合校內相關學系跨學科開課,例如人工智慧暨醫學影像學程、人工智慧與醫療照護微學程、智慧健康與照護福祉微學程、生醫影像暨人工智慧微學程,以及健康、醫材與數位科技微學程等,期許學生將AI應用於醫療照護、影像、資通訊等跨界融合創新。

長庚大學醫放系蕭穎聰老師將AI融入醫學影像處理分析教學與研究。

長庚大學醫放系蕭穎聰老師將AI融入醫學影像處理分析教學與研究。

用問答取代複雜指令 生成式AI加速知識學習

吳菁宜進一步舉例說明,像是在醫學影像領域的「影像診斷與輔助放射治療」、「進階醫學影像處理」課程,傳授AI技術應用於影像分類、異常檢測、自動化影像分析等,並展示腫瘤偵測、大腦影像分割等AI優化影像處理的實際案例,引領學生接軌職場現況。

生技研究領域中,AlphaFold(阿爾法折疊)AI模型可以快速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縮短研究時間。長庚大學醫學院在課程中導入Alphafold進行蛋白質結構預測,並且結合PyMOL(巨分子視覺化分析軟體),透過AI預測的蛋白質、DNA、RNA等三維結構,幫助學生以視覺化方式深入理解蛋白質的形狀與功能,加深對於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基礎知識學習。

她分享,過往學生進行蛋白質結構分析時,總要耗時學習複雜的專業軟體指令,常常卡關許久…有了生成式AI的幫助,學生只須以交談式問答提出需求,例如「我想看這個蛋白表面」,讓蛋白質分析工作變得更簡單,加速了應用於疾病機轉、疫苗設計、藥物開發上的學習。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葛明軒老師教導學生運用AI工具分析生物大數據。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葛明軒老師教導學生運用AI工具分析生物大數據。

ChatGPT神助攻 墊高未來仁醫臨床能力

在參加醫師執照考試前,每一位未來醫師必定會經歷「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簡稱OSCE)的洗禮,然而,相關作業勞師動眾,礙於場地、時間、費用等無法經常使用於教學中。這時,生成式AI成為好幫手,「運用ChatGPT模擬病史詢問、病案分析,具有不限次數、不限時空、大量案例、加速學習等優點,能即時模擬多樣化的病人情境,學生可以無限次練習,接觸到各式病例與症狀,奠定基礎能力,在進入第一線工作前,備齊臨床工作的應變力與靈活度,提升未來的醫病互動與醫療診斷品質。」吳菁宜表示。

此外,長庚大學中醫系正在建構「myGPT」生成式AI機器人,彙總中醫脈診原理、實踐、病例,助攻未來中醫師養成。以中醫系一年級必修課程《中醫診斷學》中的「問診」為例,教授逐步在系統中創建病史案例,學生在學習脈診前依據中醫問診的「十問」進行病史探詢,了解模擬病患是否出現怕冷、盜汗、四肢不溫等狀況,深入學習診脈原理、摸脈目的、切脈步驟,進而進行模擬病案分析,再由教授指點修正。經過無數次的模擬演練後,未來學生接觸真人病患練習實際摸脈時,更能了解指下的脈波形式與脈理內容。

當智慧病房、醫學巡迴機器人已應用於醫療場域,吳菁宜認為,在高齡化、少子化、大缺工的挑戰中,AI也可以成為醫護人員的神隊友,未來AI能夠依據醫師看診口述內容撰寫病歷,護理站紀錄也能自動成生,人機協同合作提供病人更精準的治療品質,守護病患健康,降低醫護人員的工作時間與負擔。長庚大學醫學院提前接軌AI趨勢,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優質學子就讀,持續為台灣未來的醫療與健康產業增添生力軍,創造醫病雙贏的健康台灣。

你可能也喜歡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