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主管朋友,對Z世代種種神奇工作態度感到感冒,時常對我抱怨這年頭管理好難。然而,這或多或少是各世代工作觀的差異,造成的誤解。這篇文章來拆解,我身為人資第一線所見到的各世代職場觀。聽完你就知道為何年輕員工,用你的方式管教就是沒有用?
最近朋友問起我身為外商主管、職涯諮詢顧問,對於各種世代的看法,是否要用不同方式管理。我想就分別來談談我的第一線觀察。
嬰兒潮世代職場觀:No Work, No Life
首先,別忘了我們爸媽那一輩的嬰兒潮世代。這通常指1946年至1964年間出生的人群,他們在二戰後的經濟繁榮時期出生,但是也是最能體會台灣從貧困環境中崛起的一群人。
我覺得嬰兒潮世代的思維,奉行的工作理念,是工作與生活本來就不可能達到平衡的狀況,只有過度努力才能贏得想要的人生。
就像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雖然他是早於嬰兒潮世代出生,但是他日前曾說過自己年輕時,沒聽過甚麼「Work─life Balance」,只知道「If there was no work, there was no life.」,沒工作就沒得生活,這句金言就挺有代表性。(延伸閱讀:中年宜創業!張忠謀親揭靠「這2點」,55歲開公司也能成功)
而這一輩的人,普遍不太換工作,幾乎在一家公司做到退休,也將公司當成安身立命的家,願意為公司利益犧牲個人利益。對主管的要求不可能說不。
因為我爸爸也是這樣的典型代表。但他這樣的工作價值觀,已經在Z世代當道的職場環境式微。
X世代職場觀:務實、適應力強
再來談談X世代。通常指1965年至1980年間出生的人群,他們更深刻見證了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與經濟奇蹟帶來的好處,被認為是獨立、務實和適應能力強的一代。
而我的媒體業朋友,表示她是X世代代表,她對公司有忠誠度,在知名媒體業任職了10年的時間。看似有忠誠度,也有極高穩定度。但私下她自認,對工作忠誠度比不上嬰兒潮世代,會把事業當一生志業。她自認比較功利主義,會奉行先選擇再努力的精神,把時間放在可能有成效的工作或公司上。
X世代很在意升遷,會儘量讓自己在公司有能見度,從中去爭取主管位置或更好待遇。只要覺得投資會有回報,他們很願意犧牲個人假期,以及跟家庭相處時間加班。
簡單來說,他們知道是責任先來,加薪、升遷才會入袋。整體上來說,算是有責任感,但是又懂得籌算工作投報的一個世代。
Y世代職場觀:自信有抱負,卻不上不下
再來談我身處的Y世代。這通常指1981年至1996年間出生的人群,也被稱為千禧一代。他們成長於數位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被認為是自信、有抱負但也容易感到焦慮的一代。
然而,聽說多數人最不理解的世代,反而是我所隸屬的Y世代,我與X世代朋友開玩笑說,我認為這個世代,卡在中間,時常職位處在不上不下,也難以升遷,因為主管的位置,都被X世代卡走,而X世代也不見得埋單Y世代的創新提案。
舉例來說,Y世代以我本人來說,是屬於有滿腹的想法、創意,但是不見得會主動表達出來的員工。原因在於,說出來主管不見得埋單,還會覺得你很難搞。因此,多數的Y世代代表,幾乎很懂得明哲保身、趨吉避凶。
因為他們跟我一樣知道,忍一時的低薪、低位階,或是短時間用加班換取績效,還是犧牲個人利益,都是為了某一天直接跳槽當上主管,換得自己想要的長期利益跟薪水。因此,應該說Y世代是很懂得在職場先「策略性虧損」的一代,換得日後長期利益的一群人,當然也因為跟Z世代比較,才顯得Y世代貌似是可以「為老闆賣命的最後一代」。
Z世代職場觀:創新、多元、容易分心
最後來談談,現在讓職場老鳥都很頭大的Z世代。這定義通常指1997年至2012年間出生的人群,他們是真正的數位原住民,從小就接觸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被認為是創新、多元化但也容易分心的一代。
Z世代小朋友,比起前世代就顯得忠誠度低、穩定度低,工作態度相對消極、被動。因為他們的世代,歷經了網紅、斜槓、在家工作蓬勃發展的世代,他們自然認為人生不只有一種賺錢的選擇。因此,即使進入職場,他們依舊渴望自由的工作形態,例如可以遠端工作,或是兼顧斜槓人生,不把所有的心力放在一家公司賣命。
當然站在老一輩主管的角度,可能會有些不爽,更認為這些人出來工作,只是出來賺取工作經驗,而當羽翼成熟時,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創業或自行接案。其實,多數主管對於Z世代多半有一些誤解,因為我自己過去的Z世代助理中,其中不乏表現優秀又數位技能強的Z世代,他們熱衷社群經營,同時他也渴望在公司內部創業,獲得成就感。
要管理好Z世代,我認為只需要做到公開透明,說清楚自己的績效管理標準即可。例如:告訴他們,只要做好什麼,你可以兼顧你的斜槓事業當網紅,或是遠端工作,工作表現依舊良好,就可以在家工作幾天之類的。
善用Z世代的優勢,而非抱怨
其實,大家痛斥的Z世代,與其說他們就是爛草莓,不如有智慧地善用他們的創意、長才,與X世代形成互補;而不是在彼此不理解的情況下,就說Z世代配合度不佳、忠誠不佳等等,因為純粹抱怨他們的行為,不如從診斷出,觀察Z世代到底是能力、意願還是個性問題,造就他們表現不好。
如果是能力不夠,就請給他們訓練、帶著他們做;如果是意願問題,配合度不好,就對他們曉以大義,告訴他們積極主動的標準是什麼;當然如果是個性問題,就代表這個Z世代沒救,而身為主管的大家,可以好好把握以上原則,讓Z世代成為你的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