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視,詐騙新聞層出不窮,杜絕詐騙是台灣眾多民眾希望看到的改變。儘管根據警政署的數據,台灣每月詐騙案數已較去年8月減少22.5%、被詐金額降幅更大,達37.7%,但整體詐案數與財損仍處於高原,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在立院針對打詐備詢時也坦言,自己跟國人一樣「不滿意現在成果」。除分析這段期間案件數減少的防治成效外,這份行政院公布報告,還透露三大加強打詐的新解方。
根據警政署資料,去年8月至今年7月的「每月詐案受理案件數」,發現詐案數呈緩降趨勢,從逾1.9萬件下降至約1.5萬件,平均每月減少350件詐案,降幅約22.5%。財損方面,去年8月被詐金額逾131億元,至今年7月降至約81億元,降幅較案件數高,達37.7%,平均每月約減少5億元。
假檢警詐案數僅占整體3%,財損卻高達10%,成新重點
行政院最新報告指出,詐案大體上可分為投資類詐騙、非投資類詐騙兩類,而民眾從遭詐到報案間存在時間差,七成以上非投資類詐騙受害者會在一個月內報案;但大部分的投資類詐騙受害者,要到六個月時間才知道遭詐。這樣的時間差,代表與投資類詐騙相關的打詐作為,須經過六個月才能看見成效,非投資類詐騙相關作為,也至少要一個月才能看見成效。
考量各類型詐騙報案時間差,行政院表示,自今年6月起已逐漸顯現詐欺犯罪抑制成效,在特定詐騙類型上尤為明顯。以「假投資詐騙」為例,去年8月高峰值每日平均175.8件、每日平均財損約2.8億元,今年7月受理案件數每日平均86件,下降52%、每日平均財損約1.3億元,損失金額減少52%,顯見打詐已達一定效果。
從警政署統計的詐騙案件數占比來看,由高至低分別是:假投資詐騙(23%)、網路購物詐騙(16%)、假買家騙賣家詐騙(10%)、假交友投資詐騙(7%)、假檢警詐諞(3%)這5大類型,合計約占總體詐案數的59%。而這5大類詐案造成的財損占比,由高至低分別為:假投資詐騙(64%)、假交友投資詐騙(14%)、假檢警詐騙(10%)、假買家騙賣家詐騙(2%)、網路購物詐騙(1%),合計占總體財損的91%。
其中「假投資詐騙」及「假交友投資詐騙」兩類,合計占案件數佔比30%、財損金額更高達78%,如何反制將是政府的重中之重。另外,假檢警詐騙案數所占比例雖不高,僅3%,但財損占比卻高達10%,研判與歷年來個次個資外洩事件高度相關,將是政府未來打詐的另一重點。
五大面向打詐,還對臉書開罰
盤點政府目前的打詐手段,大體可分為識詐、堵詐、防詐、阻詐、懲詐五大面向。識詐部分,報告指出,政府已透過多元管道,分齡、分眾針對高發詐欺犯罪案類強化宣導,今年1至7月共觸及9872萬人次。同時增強金融機構行員、超商店員識詐能力,主動發現、通報員警共同攔阻,統計攔阻被害款項約83.6億元。
堵詐的部分,行政院統計,今年1至7月已攔阻境外詐騙來話247萬通、透過AI分析攔阻詐騙簡訊149萬則,主動分析篩檢商業簡訊11.1萬件,拒發2403萬則可疑簡訊。另外,在網路通訊平台上,政府已與LINE合作下架7.3萬個涉詐異常帳號,並持續與網路通訊平台及社交網站業者合作,主動偵測下架涉詐帳號。
防詐部分,除防止民眾接觸網路詐騙資訊,今年1至7月網路蒐報可疑詐騙訊息約15.5萬件、主動通報攔阻涉詐網域約5.8萬件、下架涉詐廣告約9.2萬則外,政府也對臉書母公司Meta開罰1600萬元,並推動多家國際網路平台業者高層會談,促進防詐分工與資源共享,自平台端推動源頭防詐。
阻詐部分,報告稱國內全體銀行已完成建置「疑涉詐騙境內金融帳戶預警機制」,防止客戶將資金匯往疑似涉及詐騙的境內帳戶,同時輔導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建置「信用卡詐欺犯罪防制電子化通報平台」,發揮即時阻詐效果。另外,政府也透過與超商、中郵及貨運業者建立爭議包裹協處機制,2025年已協處約20.6萬件、退還1.6億餘元。
懲詐部分,今年1至7月,行政院強調,政府持續針對電信網路詐欺類型實施查緝專案,檢警調已查獲詐騙集團2025團,查獲人員1萬5912人次,查扣不法犯罪所得超過40億元。同時深化跨境合作交流,就執行跨境詐欺打擊與合作進行聯繫、晤談或情資交換1271件。
AI打詐、與便利超商和這業者合作,成打詐加碼三解方
除了這5大防詐手段,行政院指出,目前政府也在研議更進一步的做法,包括防治外籍人士擔任車手或出借人頭帳戶,控管高風險外籍人士帳戶交易功能;防範青少年成為詐欺車手或出借帳戶。這方面擬結合警政及教育資料庫,強化未成年涉詐或犯罪情資交換;與4大便利超商體系、美容美髮業者合作,針對高風險族群強化識詐宣導……等等。
政府也將強化數位源頭管理,防制詐欺資訊流竄,包括:發展AI人工智慧偵測系統,掃描網路通訊平台、社群網站,主動判斷涉詐帳號、社群、粉絲團、聊天室等等,並通知相關業者停權、關閉。並建置「網路詐騙通報查詢網」,提供民眾即時性、可追蹤、可回應的防詐工具。
強化犯罪被害保護也是政府下一步重點,例如擴大清查各類詐騙管道潛在被害者,以早期預警方式中斷被害歷程,避免高額財損案件發生。行政院指出,今年1至7月「查找潛在被害人」已累計通報2.5萬件,其中約七成被害人意識到遭詐而停止匯款,成功攔阻逾1.4億元,並誘捕查獲車手175名,平均可減少約六成財損,降低受害者損失並提升防詐成效。
數據顯示,政府這段期間的打詐作法,確實讓案件數、財損數較先前滑落,但兩者仍均在高原期,有待政府再精進相關做法,讓台灣成功撕下「詐騙之島」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