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位新手粉絲來詢問小車:「既然元大台灣50(0050)年化報酬比核心持股高,那為何不全部存0050,而要分配一些比例存核心持股呢?」我的回答是:「理論上這樣最好,但實際上要做到很難。」(本文節錄自《給存股族的ETF實驗筆記》一書,作者:小車X存股實驗,幸福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全部存高績效的大盤ETF,不好嗎?
前一陣子有位新手粉絲來詢問小車:「既然元大台灣50(0050)年化報酬比核心持股高,那為何不全部存0050,而要分配一些比例存核心持股呢?」我的回答是:「理論上這樣最好,但實際上要做到很難。」
理想很豐腴,現實很骨感
許多ETF的擁戴者極力鼓吹0050或是指數化投資(如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簡稱VT)。他們認為兼具風險分散與較佳報酬率,才是長期投資的王道,高股息ETF、金融股績效很差,勸人投資這類股票真是害人不淺。
不可否認,0050或VT的長期報酬必定吊打核心持股好幾條街。然而這派說法單純就長期持有的績效而論,卻忽略了「人性」。
有時理想很豐腴,現實很骨感。就好像從小到大老師不斷耳提面命學生要用功讀書,才能考上理想的校系,我們也深諳此理,但最終能考上台大的人卻是萬中選一,因為現實真的很難做到。(延伸閱讀│連巴菲特也曾認賠殺出!德州撲克冠軍:股市跟牌桌有共同之處,「歷史價位」是一種迷思)
亮眼的年化報酬並非每年穩穩上漲
0050雖好,但所謂的年化報酬率10%並非年年穩穩漲10%,而是股價經過長時間(10 年以上)起起落落,今年漲15%,明年跌5%,後年漲3%,而大後年一口氣漲20%⋯⋯等,持有十幾年平均下來才有的年化報酬率10%。
換言之,必須「長期持有」才能賺得到這筆市場趨勢向上的完整報酬。
以0050為例,假設2006 年創立時投入一筆本金,每年股息再投入:
其中,2006 ∼ 2011 年化報酬率只有4%,假設只堅持了5年就賣出,連填息的核心持股都不如;抱了10年,年化報酬率6.8%只比核心持股多一點,但多這一點報酬其實比年年配息5%落袋為安的核心持股承擔更多心理壓力;好不容易抱到2021年,有了亮麗的年化報酬率10.2%,不過後來2022年股市修正,負成長率反而拉低整體年化報酬率,只能繼續等待下一次的爬升。
新手進場先適應再追求績效
倘若一位連買股票都不知道要開證券戶的新手,好不容易鼓起勇氣進場了,一開始便全部持有所謂績效較佳的0050,試想他能成功心無波瀾地持有15 年以上的機率有多少呢?
一味倡導將資金投入0050或指數型ETF,一口氣把投資者的心理門檻拉得太高,如此只會讓更多人不敢跨出投資的第一步。就好像在質問人讀書可以上第一志願,為什麼你不堅持用功讀書就好,搞這麼多其他花招幹嘛?
我知道,但我做不到呀!
其實,在投資的路上,只要方向正確,找一些方法激勵自己,並且能在過程中少一些挫折,也許腳步會慢一些,最終資產上不了所謂的第一志願,但至少較容易讓自己在對的路上持續前行,順利走到還不錯的第四、五志願。而買進核心持股就是這個方法。
核心持股雖然整體含息的年化報酬率比不上0050,但相對抗跌性也較佳,每年穩定的股利政策,讓投資人即便在熊市也能領到股利,取得正向激勵。
0050活潑的股價在牛市自然大展身手,但股市瞬息萬變,一旦步入熊市,只能任憑所有資產套牢在股市,領著不到3%的股利,看著帳面上龐大的未實現損失,等待下一個不知何時能來的柳暗花明。
因此,投資先求有再求好,先存核心求穩,等到心境、財商都進階了再逐步轉到0050或指數型ETF。
不過,就算轉不過去也沒關係,每年保底的5%報酬率,已經大勝1%定存。投資不必執著於資金效用最大化,只求挑選自己最有動力的方案長期執行即可。(延伸閱讀│投資愈久、出手愈保守?「散戶總有一天當韭菜」投資老手總結4個經驗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