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面,可以聊學校、工作、住哪裡等「不痛不癢」的資訊;第二次見面,不能太裝熟,不能探究對方隱私,那究竟能聊什麼呢?一個人能否與你成為朋友,或是形同陌路,「第二次對話」才是讓人際關係產生「質變」的關鍵。(本文節錄自《第二次見面怎麼聊?》一書,作者:野口敏,平安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即使是第二次見面,彼此的感覺仍然像第一次一樣,並沒有真心相通的情感。會發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第一次的交談中,我們並沒有成功拉近彼此的距離。縮短彼此之間的關係該如何做呢?方法就是滿足對方的「四個期望」。
1. 希望自己說的話能夠得到「好反應」
人的第一個期望,就是自己說出去的話能夠得到「好反應」。當說自己「老家在岩手」的時候,在意的不是聽到「景點」或是「名產」,而是對方能夠產生共鳴。沒有什麼比一句「哇,是岩手啊!」更能夠讓對方感到開心的了。
2. 希望對話能夠被「正面肯定」
第二點,就是給予對方正面肯定。像是說「岩手真是個好地方呢!」這樣,全程都以積極肯定的態度接受對方的話語,這是巧妙進行對話的訣竅。
無論是誰,如果自己說的話被否定,都會感到不悅吧。不要進行反駁或更正,而是用積極的反應來接受對方說的話。
3. 希望對方對自己產生更大的興趣
得到共感和肯定的反應使人心情愉悅,如果對方因此對我更感興趣,提出更深入的問題,會讓人感到更加高興。「在城市裡體會不到這種幸福吧?」如果能被問到這樣的問題,話匣子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4. 想更了解你
當對方完全滿足,在這一刻,他終於對你產生了興趣。他會開始想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當你聽取、肯定對方的話語並產生共鳴,最終對方也變得願意聆聽你的故事。此時重要的不是你的身分,而是傳達能夠讓對方了解你的故事。
只有當從第一點到第四點的願望都得到滿足時,對方才會對你產生親近感。一旦達到這個目標,對話將變得更加熱絡。反之,換句話說,如果彼此的距離沒有縮短,不論見了多少次,談論的內容都將一成不變。(延伸閱讀│這個人適不適合深交或戀愛?初次見面就識破對方的5個觀察重點)
用「說自己的事情」來引出對話
.盲目地提問反而會產生反效果
第二次的對話無法持續,很多時候是因為「不知道談什麼話題」吧?如果雙方有共同的興趣會簡單很多,但在彼此依然陌生的階段,我們往往傾向盲目提問。
例如問「你參與了什麼社團活動?」對方回答「我是回家社。」的話,那麼該如何回應確實有點困難;同樣地,如果對方回答了「網球社。」接著繼續提問「硬式還是軟式?」對方回答「軟式。」再問「你玩了多久?」對方回答「三年。」
像這樣沒有意識地重複提問,對話可能更像是一場面試而不是輕鬆的聊天。「讓對方說話」是一種常聽到的建議,但若只是隨意提問,有時反而會讓對話冷掉。
.從自己的故事開始說起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才好呢?首先要從我們先開口,要引出「對方喜歡的話題」,需要由你來製造機會。稍微自說自話,營造出對話氛圍,這是進行第二次會話的訣竅。
例如,如果你想談論「最近發生的事」,可以先講述一下「你最近發生的事」。請注意,這只是為了「引出對方的話題」,不要講得太多,讓我們看個例子。
像這樣就能讓會話自然發展下去。(延伸閱讀│只要在「我」後面多加一個字,就能改變雙方關係的溝通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