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我聽了這次研討會的發言後,覺得台灣有三個經驗,對我們(大陸)來說是最需要的。
第一個是台灣經濟發展對農業的重視。多年來,雖然中國(大陸)口頭上說農業是基礎,事實上對農業並不重視。從蘇聯工業化的經驗中得到的,實際上是從農民那裡強迫儲蓄的方式。
解決「菜籃子問題」
農民的問題如何解決?首先是土地問題。在目前這種集體工業之下來搞這個,農業的體制就調動不起來;但是大陸有大陸的「國情」,我認為要「土地私有化」,目前是不可行的。
因此,我提出在「土地國有化」的基礎上,允許農民對農業土地有使用權,可以出租、出賣、轉讓、繼承。這樣農民對土地的感情就變了,他就願意增加土地投資,除了生產外,也會加強運輸、合作。這樣農業比較能有大的改進,至少就可以解決物價當中最嚴重的「菜籃子問題」--吃的問題。
第二個可以借鏡的是「企業民營化」。國有制是官辦,容易形成官僚主義。全世界的經驗都表明了國營事業的問題,但是在大陸上有它的「國情」。
我們現在正設想「新的公有制」,包括國營、企業公有、職工合營等各種型式綜合在一起,按各行業的不同,股份不同。無論如何,是要把政府做為所有者與政府做為管理者這兩點分開來。改革中的所有制,所有者是「人民代表大會」,同時建立「全民財產委員會」,由他們來管財產。
這一點,台灣公司民營化的過程,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鏡。另外我們也考慮,假如國家股份多的話,能不能考慮優先股多一點,普通股少一點。也就是我們正在尋找這樣一種新的公有制。
國內市場為主
第三個可以學台灣經驗的是,沿海某些省可以發展外向經濟。我是不同意「國際大循環」的,中國應該是以國內市場為主。我認為沿海發展「外向經濟」是在一個前提下: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國際支出大於國際收入情況下,這時就發生國內均衡曲線與對外均衡曲線發生矛盾,唯一辦法就是利用一部分閒置設備與多餘勞動力,進口原材料,然後加工出口,取得外匯。一部分換取產品進口,一部分平衡外匯收支。
台灣的經驗,尤其有兩點可以做為大陸沿海某些地區的參考。一是高希均教授在會中提到的人才,沒有人才,是搞不了外向經濟;訊息也不通、管理也落後,怎麼搞貿易?一定會賠本的。另外一個就是基礎建設。
前面台灣經驗這三點,總合來說就是效率問題--農業的效率、企業的效率、貿易的效率。
對於台灣經驗中的教訓,一個就是環境問題,最近我個人被任命為「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顧問。環境保護很重要,不要等到工業發展起來後才做,這樣成本就太大了。
不講刻意的均富
另一個是色情的問題,恐怕要注意,我曾經看過一些台灣的報紙報導,敗壞社會風氣的事,可能要早點預防。
侯:台灣有句口號「均富」,就是「均中求富、富中求均、邊富邊均、邊均邊富」。這話只有一半對,「富中求均」可以,「均中求富」的話,共產主義早成功了。
搞經濟的,總是把效率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很同意厲教授所說的「效率問題」。
在所有的市場經濟學上,不講刻意的均富,自然就會均富。
第二,我還是強調私有財產制。假如在大陸上,按厲先生所說「人民代表大會」管所有權,政府管經營權,我想問題還是不會改善。就像台灣的國營事業,在「經革會」中,他們國營事業委員會說國營事業就是民營嘛!因為國家屬於人民所有,比民營還要民營。這樣講就沒什麼意思了。
因此,假使管理階層還是政府,股票誰買呀!如果沒有激勵,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如果要把問題徹底解決的話,恐怕還要私有財產。
譬如我認識台灣一個中型貿易商,帶著樣品到新幾內亞去。新幾內亞土著是會吃人的,日本人不敢去,台灣人敢去,他爬山爬到一半不敢再上,因為上面下來一個人,是香港人。這就是制度,他為誰?為他自己嘛!假使是公家的,他何必冒這個險呢?利之所在。
全世界都有這種經驗,為什麼強調「台灣經驗」,因為都是中國人。
第三是企業家精神。沒有私有財產,就沒有企業家。企業家精神就是營利這個東西。另外,有了企業家,私有財產制也要有市場機能才能發揮。
人力資源+選擇自由
台灣企業家的培植,實際上分兩個階段,一是農業階段,一個是農業加工階段。農業加工就是初步的小型工業,資本少、技術低。台灣好多的企業家是從農產加工出來的,例如罐頭工廠等,這一點大陸上沒有。未來的個體戶,如果從這方面著手,可能是一條路。
另外,人力資源本來要和選擇的自由結合在一起,如果就學、就業不能自由,那麼念了博士學位有什麼用處,他還不是「笨得像博士、窮得像教授」嗎?
厲:剛才侯教授講的我們都懂,但是從大陸目前的情況出發,我們應該這麼想;就是找一條社會震盪最小的方式走,不要脫離大陸現在的「國情」。
我同意搞小企業、零售商業等,但整個來說,我們能不能有一個新的公有制,既能將經濟制度激起來,又能使社會的震盪最小。假如脫離這個背景,可能造成混亂。
于:關於私有制和公有制,除非這個事業是獨占性,否則效率不會高。私營公司,隨時會考慮風險與利潤,二十四小時注意事業的發展,搞不好,會傾家盪產或坐牢,公家機關誰管這些。
厲:這些我們都懂,但是……
于:站在國家資源分配的立場,也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以事業由國家經營,因為國家力量大,但是慢慢要放給老百姓經營。一定要強調競爭,否則根本沒有前途……。
厲:我說恢是新公有制……
于:很難、很難。如果所有權在政府,將來一定受「人民代表大會」的約束,預算要通過它,一旦他們是既得利益者以後,就不會放手,那麼國營事業非完蛋不可。
發展與改革
董:擺在中國大陸經濟面前的是兩個大課題:一是發展問題,一是改革問題。這兩個任務目前以改革較大。從兩天開會來看,這兩個方面,台灣經驗都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從發展來說,就是一個策略的選擇。台灣從農業發展開始,然後在農業基礎之上發展輕工業,再發展重工業。這是第一條發展策略。 第二條策略是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上,實施進口替代;達到某種程度後,然後再轉變成出口導向的發展策略。
台灣選擇的策略是視國內實際情況,同時現國際市場情況做即時調整。大陸選擇的發展策略和台灣不同。我們是模仿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從重工業發展開始,重工業有一定基礎後,反過來再促進農業。這種策略現在很難去評價,不過這還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抉擇,因為中國大陸這麼大的地方,如果靠進口,則原料以及相應的一些技術、設備,也需要一段時間。
兩個問題
大陸的第一個問題出在一九五六年前後,那時本來應該即時的把重點轉到農業與輕工業。五六年以前的大陸農業還是發展比較快的。
第二個問題,從大陸來看,因為地方大,還是不可能實施像台灣那樣的出口導向。以美國來說,出口不過占GNP的八%左右,而大陸目前已經超過這個比例了。台灣現在則約超過一半,我們不可能達到這個數字。
國內市場是一個主體。但是我們也不能像過去那樣,追求一種自給自足的目標,封閉是不行的,還是要開放。
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們過去也沒有根據經濟發展的階段與國際市場的變化,即時調整產業結構。
還有另一個機會
我寫了一篇文章,提出現在還有另外一個機會,另外一個挑戰。現在世界各國都在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像西德、日本、美國都走向高科技工業,而新興工業國家也在抓住機會彌補這個真空,誰能趕上,誰就可能占領。因此我曾經說過,擺在大陸面前的,有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當別的國家漸漸放棄一些傳統工業時,這些工業對大陸而言不是夕陽工業,我們應該搶到這個市場上去填補。因為高科技工業像電腦等,對我們大陸而言,不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東西。
這個可能是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以及我們自己的能力來調整我們的產業結構。在這方面,我覺得台灣的一些經驗還是可供參考吸收的。
改革方面的問題,台灣和大陸的經濟制度不同,我覺得大陸可以從台灣方面學習、吸取某些經驗。這些看法並不是到了這個會議才談的。我前二、三年在大陸已經發表過文章。
我的看法就是,要減少國營企業,限制到一個非常有限的範圍,譬如資源壟斷、社會公益、民營不能獲利而不願意辦理等部分。國營事業仍然要有,因為對整個經濟發展、對照顧社會公益,甚至保持社會公平有利。但應該花更多力量去發展非國營經濟;裡面可能有其它公有、私有經濟的行使,甚至混合經濟。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批評我的看法。我覺得這樣子才能形成市場,非常龐大的國有經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市場。
不直接插手
還有一點滿有意義的,過去大陸經濟體制很重要的問題是,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這種干預實際上限制了經濟發展。我們現在要讓市場起作用,如果不放鬆政府干預,市場不可能起來。政府干預的基礎是國有企業,沒有國有企業,政府就不能干預到企業的經濟生活領域中,把國有比重減低到最少程度時,政府就不太可能干預到。
台灣有個好的經驗是,政府給企業界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也給他們發展經濟必要的某種技術設施,以及制定各種法規。我覺得政府應該去做這種事情,而不是直接插手企業,這方面台灣做得很好。
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我的想法是,台灣經濟現在當然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也面臨了一個困難。這個困難還不在於環境問題、交通問題或環保問題,放眼來看,而是產品的水平不是很高。
今後的競爭中,只能扮演二等,甚至三等的角色;例如電子產業只能跟在日本後面跑,不可能和日本平起平坐。再看看南朝鮮,現在的汽車工業可以大量出口到美國,鋼鐵工業技術和其他重工業技術也比台灣好。所以,台灣面臨了很強烈的競爭對手,其他地方新興國家也起來了,因為有的東西做起來並不難。台灣慢慢轉向知識密集的產業,但面臨開發、研究力量的不夠,因此,台灣經濟再往前發展,便遇到了這個瓶頸。
別走冤枉路
這樣子就提供了一個前景,如果台灣和大陸能結合,就可能會有好的前景。大陸有一批相當好的科技人員,缺少的是資金、研究費用與國外連繫吸收新的知識。此外,更缺乏的是,如何把科技成果轉為生產,為科技產品找到市場,推銷出去。這方面如果台灣和大陸能結合起來,會是很大的力量。
侯:出口導向和開放經濟是兩回事。大陸是國際經濟的一環,可以不以出口做導向,但要和進口競爭,這點做不到的話,國內很多產業都會變成夕陽工業。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要求所有國家都是出口導向或外向經濟,每個國家都做出口導向,那誰來進口呢?這也不可能。但開放的經濟一定要有,才有刺激、競爭的力量,所以台灣經驗不一定當作出口導向,可以當作開放經濟來看。
第二點你說重工業再回頭搞輕工業也可以,共產集團國家走這條路,當初是因為怕資本主義國家攻擊他們,所以提倡重工業實際上就是提倡國防工業,鋼鐵、機械製造、電力、礦業等以保安全。如果不是這個原因,則當初的決定就是個百分之百的錯誤。因為重工業的資本有多大!十塊錢的投入才有一塊錢的產出。人才的需要有多大!從那裡再走回來,那個冤枉路是不是太多?
移出農業人口
于:這個世紀,沒有一個農業發達的國家是富強國家。因為農業是階段性的,先要讓老百姓有飯吃。大陸上過去十年來農業之有發展,也是因為把公社解體了。台灣在一九五0年土地改革成功,但近年來,農業則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絆腳石了。
過了這個階段,一定要想辦法把農業人口移出來,其中一個方法是發展重化工業,像大陸、印度都是這樣的。
但是,在人口這麼多的地方,增加就業機會比什麼都重要;用什麼來創造就業?那就要發展一個可以吸收很多人就業的產業,也就是發展勞力密集的輕工業。以大陸的情況來說,假設有一百塊錢,應該是四十塊錢放在重工業,六十塊錢放在輕工業。發展輕工業,當然一方面要看當地居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看購買力。
同時,能源、材料也可能要進口,這就需要外匯,外匯從那裡來?因此就要外銷。外銷就要利用比較利益的原則。目前大陸的勞力充沛、工資便宜,具備這個條件,加上一點基本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就在世界上所向無敵。資本國家需要你,其他國家也需要你。以美國為例,消費者有上、中、下階層,下階層的數量很大,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中階層也就會變成下階層的。
軍用與民用結合
在大陸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是必然的,一方面滿足國內消費的需求,一方面一定要出口,沒有出口,你就沒有外匯,沒有外匯,想進口技術就不太可能。
過去,我們知道大陸國防工業是最有成就的,今天國防工業是不是變成民用呢?那樣的高科技,一旦變成民用就不得了,亞洲四條小龍都不是對手。你今天用發射衛星的能力技術轉移到民用電子業、資訊業,所發生的效用就很大。
董:現在正在做,把軍用與民用結合。
于:國防工業與民用工業是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東西,今後這兩個東西結合,就可以帶動其他東西的發展。
這些年來,台灣有一些廠商到大陸投資,大家還是懷著懷疑的眼光,他們用日本人、香港人的名義去投資,怕有一天法令規章會改。因為四十年來大陸的變化太大了,變化如果無法預測,就可能血本無歸。因此大陸的法規一定要現代化,而且絕不能朝今夕改。
假如歷史重演
厲:最近有個出版社給我約了一本書,書名是「假如歷史重演」,共分為四章,第一章是「假如現在是一九四九年」,第二章是「假如現在是一九五七年」,第三章是「假如現在是一九七九年」,第四章是「現在」,那麼你怎麼做?
現在這些都成為歷史了。解決大陸經濟問題,分為發展與改革,發展可以考慮台灣經驗,改革則要適合大陸「國情」,才能適應實際情況,被全民所接受。
我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提到:「我們的研究就做到此為止。二、三十年後的人比我們聰明,相信他們一定有辦法解決那時的問題。」我的話也說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