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薛丁格、杜拉克、貝佐斯,教你打破團隊慣性

錢慧如
user

錢慧如

2024-08-14

瀏覽數 2,150+

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曾提到:「亞馬遜始終如一的管理哲學就是──『反熵』(Anti- Entropy)。」達志影像
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曾提到:「亞馬遜始終如一的管理哲學就是──『反熵』(Anti- Entropy)。」達志影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大導演諾蘭執導的《天能》(TENET),讓物理學的「熵增定律」走進大眾視野。我們意識到,每個系統都會不可避免地走向混亂,比如說,你的房間就是會愈來愈亂;組織亦然,逐漸陷入低效模式。如果想要「反熵」,可考慮三大作為,讓團隊革新、煥發新生。

Alan(化名)是一家企業的高階主管,在教練晤談時,他提到接任某事業處總經理職務近半年以來,雖然整體績效勉強達標,但產品不良率一直沒有改善、新產品研發創新動能也不足。開會檢討時,各單位總是互相指責,無法針對問題合作解決。有好幾次,Alan心急之下發了好大的脾氣,但問題依舊不斷循環發生。

Alan說,他感覺到心力交瘁。他開始對自己的領導力產生質疑,也自責辜負了董事長所交付的使命。

Alan問我,他是否該選擇離開?

Alan所負責的事業處成立30年,營收占公司總營業額的60%。這次任命,可以看出經營團隊對Alan的肯定與器重。

我問Alan,你的目標是什麼?

他說,我的使命是帶領這個老團隊創新轉型。

我請Alan回想這半年,在個人內在、領導思惟與模式,或其他方面是否曾注入了「新」的元素?

Alan沉默了半晌,看著我說:「教練,我知道了,團隊創新之前,我需要先『自我革新』,對吧?」

我說:「是的,先從『反熵』開始吧!」

「熵」是什麼?

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在任何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混亂的程度只會增大,不會變小,直到混亂達到最大化。 而「熵」,指的就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熵值愈高,愈混亂。

「熵」(entropy),就像一個喜歡搞破壞的頑皮鬼,它存在於宇宙中各種大大小小的系統裡,並且總是「不遺餘力」地瓦解系統裡的結構化及秩序,如果沒有新的有效能量注入,系統最後將走向毀滅,此定律稱為「熵增定律」。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一陣子才整理好的房間,不知為何過沒幾天,雜物便莫名其妙地「爬出」原來的位置,散落在各角落。這時,除非我們動手整理,否則房間的髒亂只會愈來愈嚴重,而這狀態將永遠不可逆轉──這,便是「熵增」現象。

人,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從熵增定律來看,無論是精神或人體,終究會走向衰竭與毀滅。

熵增,似乎是宇宙送給我們的一道難題,祂,考驗著我們如何運用智慧對抗熵增!

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在他的名著《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中提到:「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生命以負熵為生。」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此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全球最大的網路零售商──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也曾提到:「亞馬遜始終如一的管理哲學就是──『反熵』(Anti- Entropy)。」

反熵,的確是任何一個系統維持生存的關鍵要事。 然而,由於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是如此自然、舒適。

也就是說,對抗熵增,必然是與舒適「對著做」的痛苦歷程。

因此,我們要對抗的,不是無形的熵,而是「不自覺地停留在最習慣、最舒服的狀態」。

對抗熵增的三大原則

既然熵有封閉性、無序性的特徵,我建議可以以下三大原則,來做為對抗熵的方式:

1.擴充邊界

不停留在舒適圈,不斷挑戰並打開自己的邊界(框架),是非常必要的作法。以我個人而言,每年我會為自己設計不同的學習計畫,例如,2023年我完成西班牙聖雅各朝聖之路,在37天的旅程之後,當我領到官方發給我認證713公里證書的那一刻,我簡直激動極了。這趟旅程挑戰的,不只是身體的疼痛、堅持下去的意志力,最寶貴的收穫是:從此,我有足夠的勇氣告訴我自己:「原來,我也可以!」

2.注入新能量

熵,最喜歡不變的環境,因此,我們必須經常覺察自己或組織內是否存在著「無效能量」,例如,自己的體重是否過重、是否經常熬夜、情緒是否失控;組織內是否存在著無法抒發的怨氣、會議是否愈來愈多卻無助於問題的有效解決……。我們可以尋找適當的方式,例如,為自己安排健身計畫、開始冥想、靜坐;在企業內設計對話機制、運用教練式晤談拉近部門間的距離、重新定義組織名稱(例如,將人力資源部門改稱為「人才戰略中心」)等,這些都可為系統注入一股新的動能。

3.結構複雜化

這裡並非指的是「化簡為繁」,而是鼓勵個人或企業發展「多元的競爭組合策略」。我們應該可以感覺得到,這個變動不可測的時代,似乎指引我們走向「整合」的道路,例如,汽車不再被定義為單純的交通工具,人們愈來愈在乎內裝的享受、外型的個性代表、操控駕駛的樂趣,以及科技的便利性,因此,科技將造車工藝、人文、藝術等各領域,結合成一個更加複雜性的結構體,也將為企業帶來更具獨特性的品牌價值。

我一直相信,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更深的意義,我們可以把熵視為「破壞」,也可將它視為「重生」的激勵因子。

透過清楚覺察、多元學習、勇氣突破、跨領域結合,將會為生命帶來一次又一次更豐盛有趣的新歷程──這,就是進化!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知名的人才發展顧問、能力測評專家、企業高階教練;本文轉載自《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

你可能也喜歡

海線崛起-臺中產業起飛新廊帶
數位專題

海線崛起-臺中產業起飛新廊帶

近年「海線五雄」沙鹿、龍井、梧棲、清水和大肚迅速崛起,能源、高科技、金融業紛紛進駐,龐大投資額正湧向海線城市,市府的「富市臺中」計畫,大力招商,讓海線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產業新廊帶。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